..续本文上一页观平等。于一切”。这是诚实话,清净平等觉在我们这一念中相续啊,就是本净心中一念平等,延续未来广利一切,自他二利就因为这一念而能成就,我们远离是非、远离对待、远离伤害、调柔身心。
“避乡里。远亲族”。“避乡里”有啥好处呢?说不清道不明,就是乡里的。亲族是什么呢?说不清道不明,人一亲一近了,说不清楚,道不明了,没法说,没法道,你不相信你说不出个道理,子丑寅卯也讲不明白了。
“弃爱欲”,这个比较好讲,我们的心,爱欲贪得越多你越烦燥,你越不宁静,杂缘越炽盛你越苦恼,这个呢我们都太清楚了。
“履清净。行无为”。因为我们真正地在阿弥陀佛的这个清净圆满的这种回施中安心了,那人就心地无为无作,常行于法。行法而无为无作,何以故呢?念佛无得无失啊,清净平等,一味相续,在清净寂灭心中相续种种善法,饶益众生而不染。“无为”,心地无增减故,不取相故,平等相续故。所以“行无为”。
“断诸欲”。度生的欲也不要有了,供佛的欲也不要有了,颠倒的欲也不要有了,贪欲也不要有了。所以常入空、无相、无愿三昧,心智安乐,这安乐是佛给我们的一个慈悲,是令我们解脱的一个给予。很多人呢,我念这念那,实际这个念呢,是契入方便,一得方便就要松手了。本无一法可得,你要是再执着这个法,念得久了就会生烦恼了。我遇到很多人说读经读烦恼了,念佛念烦恼了,我说你不是,你执着了,读经令人开人智慧,念佛令人心智平等,你怎么会烦恼呢?没有烦恼的机会。
“舍乱意。习定行”。这个呢都很好理解,这都是对句,两句是一句。
“学文慧。必如禅”。“学文慧”嘛,是啊,随文入观啊,入慧方便,我们读经典不在引发我们的智慧吗?没有问题的。
禅者啊,无增无减,清净相续。
“除三秽。去六入”。这三秽是什么呢?是贪嗔痴?是什么呢?可以在网上查一查,因为我不知道三秽说,我也没有三秽,我也不说。这可以说出来十法,在三秽中可以讲出来十个、二十个、三十个,都没问题。这个法的叫法有名相之说啊。名相是什么?跟你要没关系,你不要去管它,有关系了你管它,我感觉跟我没有关系。贪嗔痴?因为说三毒啊会造三秽业。身口意?
“六入”,色身香味触法,是不是六个?对,六根、六尘、六入,攀缘这个六识,攀缘六尘,就有六入。
很多人学佛了增加一些名相烦恼,什么叫名相烦恼呢?好比说我现在遇到最普遍的名相烦恼就是临终的问题,说:“哎呀,我现在再修行临终也往生不了。”这就是名相,临终的名相,对临终不能往生这个名相给迷住了,他都不知道什么叫临终,你知道吗?你现下都不清晰,你临终,谈什么临终呢?现下你都不正行,临终你怎么能正行?实际现下无异于临终啊!一点差别都没有,(有)差别怎么修行啊?对不对啊?被临终这个名相骗了,因为临终要是跟现在没关系你怎么去修行啊?所以人就被这个名相骗了,很多人念佛了十几年都不安心。因为啥呢?他把当下跟临终对立起来了。这叫名相!给名相困住了。有相当多的念佛人就说:“临终安乐”,我说:“你现在怎么都不安乐呢?现在怎么不解决问题呢?”修法人一定要知道临终不异于当下,当下不异于临终,你怎么来修?怎么来行呢?你现在解决不了问题,临终你上哪儿解决问题呢?还来得及吗?
“绝淫色。离众受”。这都很好理解。
“勿贪财。多畜积。食知足。勿贪味”。现在反正我看贪味的人挺多了,这不好吃那不好吃,这好吃那好吃,说不好吃的人贪味,说好吃的人一样贪味,反正我看大部分人难逃罗网。五盖中财、色、名、食、睡,这个食可骗人了,这个东西,所以走般舟的时候就要远离这个东西。
“众生命。慎勿食”。这个地方是尽量不要让我们吃肉的,三净肉包括。走般舟的时候不要吃肉,哪怕你平时吃肉。为什么呢?我们在屠宰任何生命,虽然你没有见、没有闻、不是为你杀,但是这个生命里面都有毒,毒也会造嗔业、愚痴业,增加我们过去的嗔业、愚痴二业。因为嗔业会带来兴奋,兴奋之后就愚痴业,就衰败,我们的生命感知就会衰败,就会有惰怠放逸之心,所以吃肉就会带来这两种必然的结果。因为杀它的时候呢,它就要挣扎,它有嗔恨心嘛,越挣扎的利害这肉就越香,这个越香就越有毒,这个越有毒你就越兴奋,你越兴奋就有疲惫——兴奋后的疲惫,疲惫你就会放逸,所以必然带来兴奋、放逸二法。
问:行般舟要斋戒几天?提前斋戒。
答:行前要是能提前斋戒那是最好的,你像你就必须得斋戒,吃素了。实际真正走般舟的时间呢,吃清淡饮食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等于你珍惜这个法则了。要是好比说第一次走般舟了,他吃肉吃惯了,你说不能吃这个肉食,要不然你就不能入。或者到寺院里来引导他这个环境也行,但是慢慢地给人输入这东西,起码说我们长时间走的人不要有这个东西,这里面有没有啥呢?它有个明确的利害关系,因为杀业重产生的嗔毒,就是香,这个香后面就是你兴奋,嗔恨心大,我们把它们(畜生)的嗔恨心吸收到我们生命,到我们这个色身中来了,你同享嘛,叫“共享“对吧?
“衣如法。勿绮饰”,穿衣服要穿得宽松啊,自然啊,不要追求这个好看不好看这些东西,怪异什么的。有一次我闭关了,照顾我饮食的护关的一个菩萨说:“师父,你不要剃头。”“干什么?”“人家闭关的人头发都很长很长的,你怎么样怎么样的······”我说:“我主要是没有舍比丘戒,这个半月半月要剃的,我知道这个,我心要是没有这概念了,没有出家在家的概念了,也没有这个时间概念了,那我就可以不剃,因为我还有这概念。”因为是在寺院里面,不是真正地说是远离人间的一个地方,真是不知道年月日,也不知道自己是出家在家,只是一味修行之人,他不再谈论这个问题了,因为心中没有这个东西了。我心中还在寺院,人家一敲钟我还知道几点几分了,你还不剃头?实际这个“勿绮饰”就是不要装怪、拿捏,没有必要去拿捏作怪,装个修行的样子给人看什么呢?
“勿调戏。勿憍慢”。行法的人不要说轻慢之语、调戏之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起码说在行法过程中,在行法这一阶段不要去说这个话。
“勿自大。勿贡高”。这十分重要!学佛的人真是要别于世俗人,要不然我们学佛干啥呢?学来学去跟世俗人一样混同,没意思。
“若说经。当如法”。我们依法说经,所以一定不要离开佛陀的法印,传播法则一定不要离开佛陀的法印,要离开了那过失太大了。害人色身的命啊可以忏悔,可以一报还一报的;害人法眼啊、灭人的慧命啊,这是个啥地狱呢?这果报太惨了。所以呢,不赞不谤,依经教提示,OK!好比说,大家,护关的人要慢慢熟悉经教,好比说(依)五法,能证三昧。有人说:我怎么不见这不见那的?你要说你这五法中要相续,好比说四法中要相续,对吧?亲证三昧呢,(依)这五种四法、这六种五法,对不对?我们可以依法来提示他。
“了身本。犹如幻”。这个呢很简单。我们这个四大组成的色身呢就是不实的,生灭因缘,因为因缘我们生了,生老病死的因缘灭了,幻生幻灭,实在不实。我们这百十年一闪电一弹指就过去了。
“勿受阴”。我们都知道阴是什么阴,色受想行识五阴嘛,五蕴、五阴是一个词,翻译的方法,最早翻译的是“五阴”,后面翻译的新一派的都译的“五蕴”。像玄奘法师说:“照见五蕴皆空”。在过去旧译中都是“照见五阴皆空”。
“勿入界”。十八界我们都知道,六根、六尘、六识。
“阴如贼”。就是我们说这个色受想行识像贼一样,会偷你的法身慧命,偷你时间的,你只要染上它,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上你只要用功夫,它就会浪费你的生命,盗你的宝藏,有暇人生,把你的时间给拖垮完了。
“四如蛇”。地、水、火、风,身体,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它像蛇一样绞到一起了,随时会松开,随时会夺我们的生命的,这是我们生命的依止能聚能散。
“为无常。为恍惚”。它就是无常相,我们这个色身是个无常相,没问题的。是个恍惚相,所谓的恍惚呢,是不实的。因缘生似乎有,因缘灭似乎无,缘生现有,缘灭现无,所以实在本性空。
“无常主。了本无”。这个无常主是什么呢?这话讲得真好,六祖大师说:“无常即是常”。有菩萨就问了说:“喂喂,大师,你怎么这样讲呢?世尊讲无常,你怎么讲无常是常呢?”事情的无常相就是常相啊!没有问题的。所谓的“无常主”,我们的生灭、意识、作业、生命,无常在作主,你作不了主,告诉你,你所有的执著染著都做不了主,无常来作我们的主,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相的!
“因缘会。因缘散”。这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大家这都没有问题。
“悉了是。知本无”。所以这个教法是以本净发起的,回归本源而修行的。所谓万法不离本源哪!万法不离法性。
“加慈哀。于一切。施贫穷。济不还”。“加慈哀。于一切”好理解,这就我们学的那个四法啊,于一切生慈,生慈心。
“施贫穷。济不还”。救济布施,不求回报,十分重要。一般人布施、修法、做事都要有个回报,没有回报我才不干呢。那么这样呢,往往这个布施不圆满。你求回馈,没有回馈生烦恼,一不相应成颠倒。
“是为定。菩萨行”。前面这么多说法呢就是定,就是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那么它的归结呢,是能引发我们的智慧,引发我们的正行。
这三字诀呢,实际过去就是来引导我们,来通过这些简短的文字——三字是最短的句子了,因为两言句啊,一般人就没法用。过去四言句、五言句,现在三字句啊,这是最简捷的一种文句了——来启示我们怎么能依法正行,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一个提示,依法而行必证三昧!背法而行,若应不应!——若善根成熟就相应了,若善根不成熟就不相应。
好,时间不早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儿,谢谢大家!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