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地方来,有的从东林寺听说了到这个地方来,外面好多人不知道无量寿寺在哪里。所以你们很厉害,我躲在这个地方大家都能找得到。但是你看到我,找到我,不一定是清净,如果你具备佛的信心,才是真清净。不要管自己的烦恼,不要顾虑自己的得失,闻到法很重要,依法恭敬师父。你了解了这个法,就无处不见常福。要想见常福吗?大地里面有常福,虚空里有常福,心清净故,佛心融一切众生,每个众生都在一念信里面。所以常福就在大地、虚空里面。我要见众生,没有关系,在地里面、虚空里面都有,一念回向就可以了,实在是没有任何距离和障碍。我们众生的愿,就像不断的去挖地一样,念阿弥陀佛念多少声啊、拜多少拜啊、念多少经啊、拜多少忏啊,天天忏悔业障,他是那个愿力不是无上的道心,不是自己要成佛而念佛,不是要成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有另外的愿力,乃至于想得多少钱、多少名、多少利益、收多少徒弟、做多少寺庙,他就这么个小小的愿望。阿弥陀佛当然慈悲了,会满你的一切小愿望。不是发佛之愿,不是发无上的道心,不是为了成佛而修行。我们只知道做善,对善大力弘扬,但是对恶大力的去诽谤就不对了,你诽谤恶的东西同时也诽谤了你自己的善心,把自己的善心打进了无间地狱,因为那个人恶之时正是你发善之时,是你应该令他解脱之时。人家是恶,你是善,正好是你帮助他,要他成佛。你诽谤他,不是把你的善心给埋没了吗?所以你诽谤恶的时候,也叫诽谤善,一样的道理。上下品就是《无量寿经》的下辈往生者,此人虽然不能做种种功德、种种善事,但是当念阿弥陀佛。你了知这一切善法的功德,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大悲心。至诚心就是无上道心,不谤大乘就是功德心、就是深心,回向往生极乐国就是回向发愿心,是一体的。回向发愿心,自我的回向发愿和阿弥陀佛的回向发愿,就是大悲心要融到你心里面去,这是相应的。只要把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都落到你心里面去了,自然就不诽谤大乘。诽谤大乘是对恶来讲,但发无上道心是对不发菩提心的众生来讲的,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对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讲的,这是对于恶来讲的。因为我们众生有恶,所以用这种方法导致于善,但是最好还是要导致于最究竟。因为有恶故,所以落到七日见佛,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进一步就更好。好,前面十四观,大家知道了,一定要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相应。后面六品。
第十五观(中品观):中辈生想
中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什么叫观?是上辈生想,我们这样的想,还是我们的想法。释迦牟尼佛在前面就讲道:广说众喻,就是比喻的说法,就是我们这样想。中品往生,就没有讲发菩提心了,也没有讲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了。直接讲“若有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戒律的五戒、八关斋戒,都不需要讲太多了,大家都知道。什么叫五戒,不杀盗淫妄酒,这五条戒律是做人之本。不持五戒不能得人身,这个人身本身就是五戒。《无量寿经》里面讲,必须要具备善法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五戒是做人之本,人道以下往生是很困难的,除非有特定的因缘,一般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很难往生的,为什么呢?因为它神识昏迷,不能闻法。除非有大菩萨让它转世,再利益众生。三恶道必需要转为善道才能往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三恶道,以三恶道往生绝对是错误的。持八关斋戒,出家戒。八关斋戒就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加上过午不食、不睡高广大床、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加上这三条。八关斋戒,关是关断生死之意,八条仪轨。五戒还没有关生死,五戒只能做人,不能关断生死。五戒里面有一条不邪淫戒,八关斋戒是不淫,不淫就是断生死之意。我们的心落到此娑婆世界,就因为淫欲心太重,就是情。过午不食起什么作用呢?就是众生贪着身,身体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执着,饮食是为了维护自己身体的增长。七天不吃饭,我们就饿死了。所以饮食是为了自己能生存,没有别的作用。如果你贪着了,贪着饮食就是贪着于身体故。我告诉你,吃饭吃得太饱必定短寿。吃饭千万不要吃撑,只有愚痴的人才吃得很撑,吃得肚子鼓得很大,这样的人一定智慧非常差,并且很笨,将来寿命很短。只有猪是这样吃的,人不会这样吃,人吃饭都是吃得半饱,七分饱,差不多就可以了,叫自制。每天吃饭吃得撑的人,学佛学不进去。我在无量寿寺看到两个人,现在都已经走了,他每次吃饭都吃得撑,走出来那个肚子圆圆的,但是他学佛学不进去,讲法他听不进去。因为喜欢把肚子吃得很撑的人,基本上是畜生道来的,下辈子可能还会到畜生道去。即使出家,也是一点善法维护他,不知道能维护多久,非常恐怖的。所以一天到晚贪着吃饭肯定不好,最好到晚上就不要吃了。人到五十岁以后,最好不要吃晚饭,四十岁之前还可以稍微吃一点点。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日食一餐,因为罗睺罗太小了,只好开源了早上一餐,变成一天吃两餐。所以大家要能够自制。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佛身血、破合和僧。无众过患,在大众面前没有害人的过患。持五戒你做人之本已经有了,常常受持八关斋戒,生活之中常常不要起分别,在大众中没有多大的过失,以此善根,在此世界常做功德,把这一切功德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没有化佛,他有自利的体,所以就称为比丘了,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花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此人听到以后,一刹那心大欢喜。人在快死的时候,有比丘去了,这个很重要的。很多居士在快死的时候,请一个出家人去一下,肯定有好处的,那个人往生的时候得大安慰,死的时候特别安心,心大欢喜,就见到自己坐莲花台走了。出家人就有这么好,你知道吗?以后你们死的时候,一定要请一个出家人去,或者带一个佛像,带一个阿弥陀佛像,要紧紧记住。因为阿弥陀佛有大神力变化故,心想佛时即见佛时,你这样想的时候,佛就神力变化来了,此像即是真佛。这个人看到佛像,就会欢喜,见到出家人心大欢喜,一欢喜就看到自己了。人不欢喜的时候就看到别人,欢喜的时候才看到自己。人在清净的时候才看到自己,人在烦恼的时候是看不到自己的,到处乱想。但是呢,把心抚慰降伏了,他就慢慢的看到自己了。一刹那时间,命一断,莲花台就显现出来,只要看到自己就好办。长跪在阿弥陀佛面前,头还没抬起来,就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寻开。花开了以后,你自己到里面去了以后,当花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佛陀的大悲音声在赞美佛陀的法,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就得到八种解脱。是为中品上生者,还可以见到阿弥陀佛。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个就讲持戒功德,都是讲戒律。前面讲的戒律,不犯众戒,功德比较大一点,这里是讲一日一夜的戒律,一日一夜的沙弥戒,一日一夜的具足戒,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像这样的人,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说,我们持戒,八关斋戒,一日一夜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上品和中中品,都是讲持戒功德。佛陀讲以戒为师,戒很重要,一日一夜的戒的功德都有那么大,何况你一生受持呢。所以大家对戒律要充满信心,最起码是中品往生。不讲前面的那么多,就是你受了戒就必定往生。这里讲八关斋戒、沙弥戒和具足戒,前面讲五戒和八关斋戒,以此善根回向,是以善根回向,这里是以此功德回向。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中品中生,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这个众生其实没有看到阿弥陀佛,就看到阿弥陀佛放光,与诸眷属,持七宝莲花,在行者前,行者自己闻到空中有音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就是三世诸佛都叫众生持戒,我来迎汝。行者就见到自己坐在莲花座上面,莲花即合,弹指之间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须陀洹就是得心欢喜,没有法上的欢喜,也不是阿那含。经半劫的时间,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6-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