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6-1▪P4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地方來,有的從東林寺聽說了到這個地方來,外面好多人不知道無量壽寺在哪裏。所以你們很厲害,我躲在這個地方大家都能找得到。但是你看到我,找到我,不一定是清淨,如果你具備佛的信心,才是真清淨。不要管自己的煩惱,不要顧慮自己的得失,聞到法很重要,依法恭敬師父。你了解了這個法,就無處不見常福。要想見常福嗎?大地裏面有常福,虛空裏有常福,心清淨故,佛心融一切衆生,每個衆生都在一念信裏面。所以常福就在大地、虛空裏面。我要見衆生,沒有關系,在地裏面、虛空裏面都有,一念回向就可以了,實在是沒有任何距離和障礙。我們衆生的願,就像不斷的去挖地一樣,念阿彌陀佛念多少聲啊、拜多少拜啊、念多少經啊、拜多少忏啊,天天忏悔業障,他是那個願力不是無上的道心,不是自己要成佛而念佛,不是要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另外的願力,乃至于想得多少錢、多少名、多少利益、收多少徒弟、做多少寺廟,他就這麼個小小的願望。阿彌陀佛當然慈悲了,會滿你的一切小願望。不是發佛之願,不是發無上的道心,不是爲了成佛而修行。我們只知道做善,對善大力弘揚,但是對惡大力的去誹謗就不對了,你誹謗惡的東西同時也誹謗了你自己的善心,把自己的善心打進了無間地獄,因爲那個人惡之時正是你發善之時,是你應該令他解脫之時。人家是惡,你是善,正好是你幫助他,要他成佛。你誹謗他,不是把你的善心給埋沒了嗎?所以你誹謗惡的時候,也叫誹謗善,一樣的道理。上下品就是《無量壽經》的下輩往生者,此人雖然不能做種種功德、種種善事,但是當念阿彌陀佛。你了知這一切善法的功德,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就是菩提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回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大悲心。至誠心就是無上道心,不謗大乘就是功德心、就是深心,回向往生極樂國就是回向發願心,是一體的。回向發願心,自我的回向發願和阿彌陀佛的回向發願,就是大悲心要融到你心裏面去,這是相應的。只要把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都落到你心裏面去了,自然就不誹謗大乘。誹謗大乘是對惡來講,但發無上道心是對不發菩提心的衆生來講的,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對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講的,這是對于惡來講的。因爲我們衆生有惡,所以用這種方法導致于善,但是最好還是要導致于最究竟。因爲有惡故,所以落到七日見佛,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進一步就更好。好,前面十四觀,大家知道了,一定要跟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相應。後面六品。

  第十五觀(中品觀):中輩生想

  中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什麼叫觀?是上輩生想,我們這樣的想,還是我們的想法。釋迦牟尼佛在前面就講道:廣說衆喻,就是比喻的說法,就是我們這樣想。中品往生,就沒有講發菩提心了,也沒有講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了。直接講“若有衆生”,就是我們這些衆生。戒律的五戒、八關齋戒,都不需要講太多了,大家都知道。什麼叫五戒,不殺盜淫妄酒,這五條戒律是做人之本。不持五戒不能得人身,這個人身本身就是五戒。《無量壽經》裏面講,必須要具備善法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五戒是做人之本,人道以下往生是很困難的,除非有特定的因緣,一般叁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很難往生的,爲什麼呢?因爲它神識昏迷,不能聞法。除非有大菩薩讓它轉世,再利益衆生。叁惡道必需要轉爲善道才能往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叁惡道,以叁惡道往生絕對是錯誤的。持八關齋戒,出家戒。八關齋戒就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加上過午不食、不睡高廣大床、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加上這叁條。八關齋戒,關是關斷生死之意,八條儀軌。五戒還沒有關生死,五戒只能做人,不能關斷生死。五戒裏面有一條不邪淫戒,八關齋戒是不淫,不淫就是斷生死之意。我們的心落到此娑婆世界,就因爲淫欲心太重,就是情。過午不食起什麼作用呢?就是衆生貪著身,身體是我們無始以來的執著,飲食是爲了維護自己身體的增長。七天不吃飯,我們就餓死了。所以飲食是爲了自己能生存,沒有別的作用。如果你貪著了,貪著飲食就是貪著于身體故。我告訴你,吃飯吃得太飽必定短壽。吃飯千萬不要吃撐,只有愚癡的人才吃得很撐,吃得肚子鼓得很大,這樣的人一定智慧非常差,並且很笨,將來壽命很短。只有豬是這樣吃的,人不會這樣吃,人吃飯都是吃得半飽,七分飽,差不多就可以了,叫自製。每天吃飯吃得撐的人,學佛學不進去。我在無量壽寺看到兩個人,現在都已經走了,他每次吃飯都吃得撐,走出來那個肚子圓圓的,但是他學佛學不進去,講法他聽不進去。因爲喜歡把肚子吃得很撐的人,基本上是畜生道來的,下輩子可能還會到畜生道去。即使出家,也是一點善法維護他,不知道能維護多久,非常恐怖的。所以一天到晚貪著吃飯肯定不好,最好到晚上就不要吃了。人到五十歲以後,最好不要吃晚飯,四十歲之前還可以稍微吃一點點。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日食一餐,因爲羅睺羅太小了,只好開源了早上一餐,變成一天吃兩餐。所以大家要能夠自製。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五逆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佛身血、破合和僧。無衆過患,在大衆面前沒有害人的過患。持五戒你做人之本已經有了,常常受持八關齋戒,生活之中常常不要起分別,在大衆中沒有多大的過失,以此善根,在此世界常做功德,把這一切功德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沒有化佛,他有自利的體,所以就稱爲比丘了,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花敷時,聞衆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此人聽到以後,一刹那心大歡喜。人在快死的時候,有比丘去了,這個很重要的。很多居士在快死的時候,請一個出家人去一下,肯定有好處的,那個人往生的時候得大安慰,死的時候特別安心,心大歡喜,就見到自己坐蓮花臺走了。出家人就有這麼好,你知道嗎?以後你們死的時候,一定要請一個出家人去,或者帶一個佛像,帶一個阿彌陀佛像,要緊緊記住。因爲阿彌陀佛有大神力變化故,心想佛時即見佛時,你這樣想的時候,佛就神力變化來了,此像即是真佛。這個人看到佛像,就會歡喜,見到出家人心大歡喜,一歡喜就看到自己了。人不歡喜的時候就看到別人,歡喜的時候才看到自己。人在清淨的時候才看到自己,人在煩惱的時候是看不到自己的,到處亂想。但是呢,把心撫慰降伏了,他就慢慢的看到自己了。一刹那時間,命一斷,蓮花臺就顯現出來,只要看到自己就好辦。長跪在阿彌陀佛面前,頭還沒擡起來,就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尋開。花開了以後,你自己到裏面去了以後,當花敷時,聞衆音聲,贊歎四谛,佛陀的大悲音聲在贊美佛陀的法,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就得到八種解脫。是爲中品上生者,還可以見到阿彌陀佛。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這個就講持戒功德,都是講戒律。前面講的戒律,不犯衆戒,功德比較大一點,這裏是講一日一夜的戒律,一日一夜的沙彌戒,一日一夜的具足戒,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像這樣的人,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就是說,我們持戒,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中上品和中中品,都是講持戒功德。佛陀講以戒爲師,戒很重要,一日一夜的戒的功德都有那麼大,何況你一生受持呢。所以大家對戒律要充滿信心,最起碼是中品往生。不講前面的那麼多,就是你受了戒就必定往生。這裏講八關齋戒、沙彌戒和具足戒,前面講五戒和八關齋戒,以此善根回向,是以善根回向,這裏是以此功德回向。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

  “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叁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中品中生,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這個衆生其實沒有看到阿彌陀佛,就看到阿彌陀佛放光,與諸眷屬,持七寶蓮花,在行者前,行者自己聞到空中有音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叁世諸佛教故,就是叁世諸佛都叫衆生持戒,我來迎汝。行者就見到自己坐在蓮花座上面,蓮花即合,彈指之間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須陀洹就是得心歡喜,沒有法上的歡喜,也不是阿那含。經半劫的時間,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6-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