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四

  二零一二年五月佛七开示《佛说阿弥陀经》2012.6.20-2

  常福法师于无量寿殿

  南无阿弥陀佛!

  “故名阿弥陀”,可以看出来,阿弥陀佛,什么叫阿弥陀佛,并不是名字,是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名阿弥陀,很多人把“故名”这两个字当做是实名,什么叫阿弥陀佛呢,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所以呢,名字叫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故名要思议,不思议而这个名就变成六个字了,这要搞清楚啊。《无量寿经》里面,也是说“我自成佛道,立名无量寿”,立名,很多人把这个名字,变成一切义,就这六个字就可以了,剩下这个意思就不要了,其实就像妈妈一样,明显的很清楚,是叫妈妈两个字还是这个人重要,我们做为一个凡夫,没办法把妈妈某一部分称为全部。比例来讲,我要介绍一个妈妈,或者说介绍常福,那么说先要告诉你常福眼睛鼻子耳朵,这个人呢,如果不立名字,指着某一个地方说常福是不可能的,你说眼睛,我不知道你叫谁,耳朵也不知道叫谁,但是叫常福,我就知道了,所以这个常福依名招德,思维名号的功德而称名,就是说思维到了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以后,你心里非常感叹的称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声南无阿弥陀佛是信愿后的,就是说有了信愿之后产生的称名。因为除了这个名字之外,作为我们凡夫没办法告诉别人,一声称呼,我除了常福这个名字之外,也叫法师,其他法师都跑过来了,你叫常福就指定在我,所以这个名字是指定,你所信和愿,你信的体,所以呢,先有信,一定要先有信,如果你没有信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那你称的这个名字就是六个字了。

  所以呢,称名没有信愿,就光称名,印光大师也讲过,如果你就光称名的话,念到水泼不进去,你也不能往生啊,因为没有信愿,就是六个字了,所以把六个字,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要分开。所以故名阿弥陀佛,不是六个字是阿弥陀佛,是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才叫阿弥陀佛,很清楚,不是常福这两个字是常福,是这个样,这个样,是常福,你没有这个样,这个样,你天天在我边个念有什么用,你坐着我边上,闭着眼睛,念常福,常福,我理你吗,是不是。我在你边上你不认识啊,所以一定要注意,表里如一,你叫的阿弥陀佛跟你心里思维的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完全是表里如一。这样你一声百声都是解脱的。

  所以往生,慧律法师也讲过,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未来的事情,现在的决定,决定将来的往生,我们不是说某一个法师讲,因为经典上就是这个意思。

  后面“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佛成佛于今十劫,那么说,阿弥陀佛依正庄严早已成就,无明无量,寿命无量,依正已经成就在那个地方,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当时,阿难尊者问佛,佛陀成佛耶?未成佛耶?已成佛了,还是涅槃,如果阿弥陀佛已经涅槃了,跟我们没有关系,阿弥陀佛还未成佛,跟我们也没有关系,阿弥陀佛成佛于今十劫,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也就是告诉阿难尊者解决了一切问题,阿难尊者那个时候很有智慧,听懂了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经》乃至《无量寿经》之义,直接就问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成佛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释迦牟尼佛解答阿弥陀佛成佛于今十劫,阿难尊者心里立即心开义解,不像我们就不一样,我们从来不问这件事情,只晓得看书,然后念阿弥陀佛,心中有没有疑惑啊,没有,真的吗,连阿难尊者都有疑惑,你为什么没有疑惑呢,阿难他们都有疑,都要问一下,为什么你就一点疑惑都没有呢,难道你智慧比他还大吗。所以我讲法的目的就是破众生的疑惑,因为你们问不出来。

  当时在东林寺有慧远大师,他是以般若开悟以后,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当时慧远大师的威德,他的智慧很大,并且相貌威严,当时有一位比丘到东林寺挂单,想供养一个如意啊给慧远大师,他睡在房间里面,慧远大师相貌非常的威严,庄严,他持戒非常精严的,当时这个比丘想见他不敢见,拿着如意在房间里,思过来,思过去,就是不敢供养他,他太威严了,所以走的时候呢,就把那个如意珠放在床拐处,就自己走了,就是慧远大师的威德常常让众生不敢接近。还有一个比丘,认为慧远大师的智慧没有他大,从西安赶到东林寺,到东林寺以后呢,慧远大师讲法完了以后,他的心想到要跟慧远大师比赛的时候,他的心就会发抖,你看慧远大师的功德,严肃,就是连想到跟他辩论的这个念头,动了这个念头,心里面都发抖,害怕,这个念头都不敢生起,但是在遥远的地方还想跟他辩论,到了边上却连话都没有了,不但话没有,连念头都不敢生出来。这是慧远大师的威德,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很多人都不敢问佛,在背后问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把众生的意思带给佛,释迦牟尼佛后来讲法很多都是弟子代答,弟子代说,佛陀印证,佛陀说“是这样”,都是弟子跟他们说,众生来问法了,释迦牟尼佛年纪大了,在背后休息,弟子在前面解答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后面躺着,回来就问佛是不是这个样子的,佛陀听后是,就说是这样,就这样,都是佛陀自己说,让弟子重复。

  “阿弥陀佛成佛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那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阿罗汉,还有很多的菩萨众,那么说在极乐世界,《无量寿经》里还说到有各种天人,各种菩萨,各种声闻,有三种人是不是,《阿弥陀经》里面,有声闻,有菩萨,那么大家就会问了,极乐世界怎么会有阿罗汉,声闻,菩萨这些分别像呢,其实,我们稍微懂得一点《金刚经》就知道了。很多人讲经的时候,认为极乐世界不是究竟,还有声闻天人阿罗汉,认为那个地方只是上大学,那个地方还要修道,那个地方还没有成佛,到那个地方还要另外成佛,但是从《金刚经》里面,我稍微分析一下,大家可以了知,极乐世界是没有这些相的,我们从《金刚经》来思维极乐世界这些相是怎么产生的,金刚经里说,佛陀有肉眼否,弟子说佛陀有肉眼,如来有法眼否,如来有慧眼否,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陀有佛眼,那么说,佛陀为什么有这五眼呢,佛陀不是佛吗,怎么具足五眼,大家知道吗,难道佛陀还有肉眼吗,还有慧眼吗,天眼吗,所以佛陀没有肉眼怎么来到娑婆世界,没有天眼怎么建立众生善法,没有慧眼怎么开显众生智慧呢,没有法眼,怎么知道众生心念,没有佛眼,怎么普利一切众生而建立国土呢,解脱呢,所以佛陀五眼,实际上都成就的。所以这个五眼,同时告诉我们,这个五眼是遍法界的,跟众生是同体的,佛陀有肉眼,是故我有肉眼,佛陀有天眼,是故我有天眼,佛陀有法眼,是故我有法眼,佛陀有慧眼是故我有慧眼,佛陀有佛眼,是故我有佛眼,我们五眼和佛陀的五眼完全是相通的,如果要不相通,证明我和佛陀是二个,是不是。在我们来讲,佛陀在《金刚经》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实无所入就是叫佛,名为入流,叫众生,入流是众生的念,实无所入是佛,是无为,因为一切圣贤皆以无为而有差别,须陀洹他为入流,就是进入佛性,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是一处不来,没有不来的体,没有什么来和不来,阿罗汉叫阿罗汉道,阿罗汉果,阿罗汉实无所行,是名第一离欲阿罗汉,那么说从无为上面来看,是一样的。但是从名相上来讲,它又是四种果德,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但是体上是一样的,实无所入,实无不来,实无往来,实无所行,都是没有相的,这四种相是建立在无相上面,就无为,所以一切有为都在无为当中,所以我们感觉到,有四果,其实对佛陀来讲,这四果都是以佛心所建立的,都是无为之法,所以呢,从五眼,或者四果,一个是佛心,一个无为,那么无为佛心,四果五眼,它都是一体的,都是佛陀无为中本来具足的。“实无往来”,我们感觉到有往来,那是我们的念头,斯陀含实无往来,实无入流,没有入流的体,那么对于佛心来说,没有入流的就是须陀洹,实无往来的就是斯陀含,实无不来就阿那含,实无所做叫阿罗汉。那么说,都在佛心上面,佛陀具备四果,一心所出。所以呢,对我们众生来讲有四果,对佛陀来讲实无四果可得,对我们众生来讲有五眼,对佛陀来讲实无五眼可得,五眼就是佛陀一个法性里出来的,那这里面讲到,声闻,菩萨,天人,为什么又说呢,经典上说极乐世界有鸟,极乐世界连鸟的名字的都闻不到,怎么会有鸟呢,那为什么又说鸟呢,酬应众生方便故,因为娑婆世界闻法的人需要,到了极乐世界,实在没有这个名,至于大家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呢,这种天人声闻阿罗汉,都是佛眼,都是佛的境界了,知道吗。

  所以所有众生到极乐世界实无差别,没有差别,所以要悟到这个道理。也同时告诉我们,不管是天人是声闻,是菩萨,这三种根基,是阿弥陀佛所摄之机,为什么叫三根普被呢,如果只讲声闻,讲菩萨,而不讲天人,因为声闻和天人在五乘之内。五乘里声闻乘,人天乘,是对于凡夫来讲,菩萨对大乘根基来讲的,众生和阿罗汉都在小乘。人天乘,菩萨在大乘,不管大乘小乘都是佛陀所度之机,前面讲了诸天,无量诸天大众聚,证明是佛陀所度之机,就是说不管是天人,声闻还是菩萨,都是佛陀所度之机,这么一说就告诉我们,我们不是阿罗汉,可能也不是菩萨,可能是天人,是天,是人,是做善法的,或者念阿弥陀佛,是人道,也是佛所度之机,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一种果德,就是佛的果德,所以阿弥陀佛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是,如者,无所来亦无所求,故名为如,究竟的意思。是,是解脱之义,真实之义,如者就是实相,真实的解脱,般若智慧解脱叫是。从信上面来讲,…

《《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