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開示四

  二零一二年五月佛七開示《佛說阿彌陀經》2012.6.20-2

  常福法師于無量壽殿

  南無阿彌陀佛!

  “故名阿彌陀”,可以看出來,阿彌陀佛,什麼叫阿彌陀佛,並不是名字,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名阿彌陀,很多人把“故名”這兩個字當做是實名,什麼叫阿彌陀佛呢,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呢,名字叫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故名要思議,不思議而這個名就變成六個字了,這要搞清楚啊。《無量壽經》裏面,也是說“我自成佛道,立名無量壽”,立名,很多人把這個名字,變成一切義,就這六個字就可以了,剩下這個意思就不要了,其實就像媽媽一樣,明顯的很清楚,是叫媽媽兩個字還是這個人重要,我們做爲一個凡夫,沒辦法把媽媽某一部分稱爲全部。比例來講,我要介紹一個媽媽,或者說介紹常福,那麼說先要告訴你常福眼睛鼻子耳朵,這個人呢,如果不立名字,指著某一個地方說常福是不可能的,你說眼睛,我不知道你叫誰,耳朵也不知道叫誰,但是叫常福,我就知道了,所以這個常福依名招德,思維名號的功德而稱名,就是說思維到了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以後,你心裏非常感歎的稱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聲南無阿彌陀佛是信願後的,就是說有了信願之後産生的稱名。因爲除了這個名字之外,作爲我們凡夫沒辦法告訴別人,一聲稱呼,我除了常福這個名字之外,也叫法師,其他法師都跑過來了,你叫常福就指定在我,所以這個名字是指定,你所信和願,你信的體,所以呢,先有信,一定要先有信,如果你沒有信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那你稱的這個名字就是六個字了。

  所以呢,稱名沒有信願,就光稱名,印光大師也講過,如果你就光稱名的話,念到水潑不進去,你也不能往生啊,因爲沒有信願,就是六個字了,所以把六個字,跟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要分開。所以故名阿彌陀佛,不是六個字是阿彌陀佛,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才叫阿彌陀佛,很清楚,不是常福這兩個字是常福,是這個樣,這個樣,是常福,你沒有這個樣,這個樣,你天天在我邊個念有什麼用,你坐著我邊上,閉著眼睛,念常福,常福,我理你嗎,是不是。我在你邊上你不認識啊,所以一定要注意,表裏如一,你叫的阿彌陀佛跟你心裏思維的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完全是表裏如一。這樣你一聲百聲都是解脫的。

  所以往生,慧律法師也講過,往生是現在的事情,不是未來的事情,現在的決定,決定將來的往生,我們不是說某一個法師講,因爲經典上就是這個意思。

  後面“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阿彌陀佛成佛于今十劫,那麼說,阿彌陀佛依正莊嚴早已成就,無明無量,壽命無量,依正已經成就在那個地方,所以在《無量壽經》裏面當時,阿難尊者問佛,佛陀成佛耶?未成佛耶?已成佛了,還是涅槃,如果阿彌陀佛已經涅槃了,跟我們沒有關系,阿彌陀佛還未成佛,跟我們也沒有關系,阿彌陀佛成佛于今十劫,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也就是告訴阿難尊者解決了一切問題,阿難尊者那個時候很有智慧,聽懂了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佛經》乃至《無量壽經》之義,直接就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成佛嗎,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釋迦牟尼佛解答阿彌陀佛成佛于今十劫,阿難尊者心裏立即心開義解,不像我們就不一樣,我們從來不問這件事情,只曉得看書,然後念阿彌陀佛,心中有沒有疑惑啊,沒有,真的嗎,連阿難尊者都有疑惑,你爲什麼沒有疑惑呢,阿難他們都有疑,都要問一下,爲什麼你就一點疑惑都沒有呢,難道你智慧比他還大嗎。所以我講法的目的就是破衆生的疑惑,因爲你們問不出來。

  當時在東林寺有慧遠大師,他是以般若開悟以後,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當時慧遠大師的威德,他的智慧很大,並且相貌威嚴,當時有一位比丘到東林寺挂單,想供養一個如意啊給慧遠大師,他睡在房間裏面,慧遠大師相貌非常的威嚴,莊嚴,他持戒非常精嚴的,當時這個比丘想見他不敢見,拿著如意在房間裏,思過來,思過去,就是不敢供養他,他太威嚴了,所以走的時候呢,就把那個如意珠放在床拐處,就自己走了,就是慧遠大師的威德常常讓衆生不敢接近。還有一個比丘,認爲慧遠大師的智慧沒有他大,從西安趕到東林寺,到東林寺以後呢,慧遠大師講法完了以後,他的心想到要跟慧遠大師比賽的時候,他的心就會發抖,你看慧遠大師的功德,嚴肅,就是連想到跟他辯論的這個念頭,動了這個念頭,心裏面都發抖,害怕,這個念頭都不敢生起,但是在遙遠的地方還想跟他辯論,到了邊上卻連話都沒有了,不但話沒有,連念頭都不敢生出來。這是慧遠大師的威德,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很多人都不敢問佛,在背後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把衆生的意思帶給佛,釋迦牟尼佛後來講法很多都是弟子代答,弟子代說,佛陀印證,佛陀說“是這樣”,都是弟子跟他們說,衆生來問法了,釋迦牟尼佛年紀大了,在背後休息,弟子在前面解答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在後面躺著,回來就問佛是不是這個樣子的,佛陀聽後是,就說是這樣,就這樣,都是佛陀自己說,讓弟子重複。

  “阿彌陀佛成佛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那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阿羅漢,還有很多的菩薩衆,那麼說在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裏還說到有各種天人,各種菩薩,各種聲聞,有叁種人是不是,《阿彌陀經》裏面,有聲聞,有菩薩,那麼大家就會問了,極樂世界怎麼會有阿羅漢,聲聞,菩薩這些分別像呢,其實,我們稍微懂得一點《金剛經》就知道了。很多人講經的時候,認爲極樂世界不是究竟,還有聲聞天人阿羅漢,認爲那個地方只是上大學,那個地方還要修道,那個地方還沒有成佛,到那個地方還要另外成佛,但是從《金剛經》裏面,我稍微分析一下,大家可以了知,極樂世界是沒有這些相的,我們從《金剛經》來思維極樂世界這些相是怎麼産生的,金剛經裏說,佛陀有肉眼否,弟子說佛陀有肉眼,如來有法眼否,如來有慧眼否,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陀有佛眼,那麼說,佛陀爲什麼有這五眼呢,佛陀不是佛嗎,怎麼具足五眼,大家知道嗎,難道佛陀還有肉眼嗎,還有慧眼嗎,天眼嗎,所以佛陀沒有肉眼怎麼來到娑婆世界,沒有天眼怎麼建立衆生善法,沒有慧眼怎麼開顯衆生智慧呢,沒有法眼,怎麼知道衆生心念,沒有佛眼,怎麼普利一切衆生而建立國土呢,解脫呢,所以佛陀五眼,實際上都成就的。所以這個五眼,同時告訴我們,這個五眼是遍法界的,跟衆生是同體的,佛陀有肉眼,是故我有肉眼,佛陀有天眼,是故我有天眼,佛陀有法眼,是故我有法眼,佛陀有慧眼是故我有慧眼,佛陀有佛眼,是故我有佛眼,我們五眼和佛陀的五眼完全是相通的,如果要不相通,證明我和佛陀是二個,是不是。在我們來講,佛陀在《金剛經》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須陀洹名爲入流,而實無所入。實無所入就是叫佛,名爲入流,叫衆生,入流是衆生的念,實無所入是佛,是無爲,因爲一切聖賢皆以無爲而有差別,須陀洹他爲入流,就是進入佛性,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是一處不來,沒有不來的體,沒有什麼來和不來,阿羅漢叫阿羅漢道,阿羅漢果,阿羅漢實無所行,是名第一離欲阿羅漢,那麼說從無爲上面來看,是一樣的。但是從名相上來講,它又是四種果德,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但是體上是一樣的,實無所入,實無不來,實無往來,實無所行,都是沒有相的,這四種相是建立在無相上面,就無爲,所以一切有爲都在無爲當中,所以我們感覺到,有四果,其實對佛陀來講,這四果都是以佛心所建立的,都是無爲之法,所以呢,從五眼,或者四果,一個是佛心,一個無爲,那麼無爲佛心,四果五眼,它都是一體的,都是佛陀無爲中本來具足的。“實無往來”,我們感覺到有往來,那是我們的念頭,斯陀含實無往來,實無入流,沒有入流的體,那麼對于佛心來說,沒有入流的就是須陀洹,實無往來的就是斯陀含,實無不來就阿那含,實無所做叫阿羅漢。那麼說,都在佛心上面,佛陀具備四果,一心所出。所以呢,對我們衆生來講有四果,對佛陀來講實無四果可得,對我們衆生來講有五眼,對佛陀來講實無五眼可得,五眼就是佛陀一個法性裏出來的,那這裏面講到,聲聞,菩薩,天人,爲什麼又說呢,經典上說極樂世界有鳥,極樂世界連鳥的名字的都聞不到,怎麼會有鳥呢,那爲什麼又說鳥呢,酬應衆生方便故,因爲娑婆世界聞法的人需要,到了極樂世界,實在沒有這個名,至于大家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呢,這種天人聲聞阿羅漢,都是佛眼,都是佛的境界了,知道嗎。

  所以所有衆生到極樂世界實無差別,沒有差別,所以要悟到這個道理。也同時告訴我們,不管是天人是聲聞,是菩薩,這叁種根基,是阿彌陀佛所攝之機,爲什麼叫叁根普被呢,如果只講聲聞,講菩薩,而不講天人,因爲聲聞和天人在五乘之內。五乘裏聲聞乘,人天乘,是對于凡夫來講,菩薩對大乘根基來講的,衆生和阿羅漢都在小乘。人天乘,菩薩在大乘,不管大乘小乘都是佛陀所度之機,前面講了諸天,無量諸天大衆聚,證明是佛陀所度之機,就是說不管是天人,聲聞還是菩薩,都是佛陀所度之機,這麼一說就告訴我們,我們不是阿羅漢,可能也不是菩薩,可能是天人,是天,是人,是做善法的,或者念阿彌陀佛,是人道,也是佛所度之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一種果德,就是佛的果德,所以阿彌陀佛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如是,如者,無所來亦無所求,故名爲如,究竟的意思。是,是解脫之義,真實之義,如者就是實相,真實的解脫,般若智慧解脫叫是。從信上面來講,…

《《佛說阿彌陀經》開示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