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呸」,但却是所有迁识法中最深奥者。修其它迁识法难说是否能在临终时关闭恶趣之生门;但如能以五力而往生,则保证不坠恶趣。
(五)修心纯熟之量
「诸法归一要」
薄伽梵所说的一切法蕴,都是用来对付我爱执的,法与非法的判定标准,即在于是否成为烦恼的对治。最殊胜的成就征相即在于能减轻烦恼,其它的成就相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兀鹰也能在空中飞翔,老鼠也能钻入地下,鱼儿也能在水中游泳。此修心法被称作衡量法与非法的天平,如果修法结果是烦恼的减轻,即达纯熟的标准。
「二证取其主」
作证明的有自己与他人两种。自己没有真正的修持却诈现有德,使别人误认为是持戒清净的修行人,这是属于内外熟与未熟四种庵没罗果中「外熟内未熟」11的一类。好象潜伏的猫一样、善于弄鬼,不明底细的人于是误认这种人为善土。这种行为是要不得的。
另外,也不要成为「内熟外不熟」那一类人,而要做到内外清净;因为外调伏,所以不会遭到他人的耻笑;因为内调伏,所以自相续富有修持。菩萨对外在的威仪要谨慎,尽力摈除会招致不好名声的言行,如所谓「于恶声誉不护雪」12要做到问心无愧,这是很重要的。
「常怀欢喜心」
当我们富有时,会曾被攒积、守护财产的众多念头搞得心神不宁;贫穷时,又要辛苦追求无法休息。若能如此思惟财物的过患,就可以将任何妙劣缘都转化为道,快乐而知足。同样的,对毁、誉等八法13等量齐观,快乐的时候观察一下为什么会快乐,痛苦的时候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痛苦,就不会愁苦忧恼了。
「散乱亦能生」
骑术不精的人,在精神集中的情况下,还不致于被马摔下来,但精神一散乱就很容易摔落马下;而擅于马术的人,纵然在散乱时也照样能坐得安稳。同样的,修心尚不纯熟的人与不会骑术的人一样,在心思散乱的时候,别人骂他会先发怒,提起正念后才消除怒气;修心纯熟的人,纵然心思散乱,任凭别人如何打骂,也不会动怒,此即修心纯熟的标准。
「纯熟量为倒」
死无常心的纯熟标准,是对现世虚荣丧失兴趣;出离心的纯熟标准,是对轮回盛事不生羡慕,同样的,修心纯熟的标准,即是将我爱执颠倒过来。
「五大纯熟相」
痛苦与伤害等出现时,自心不为烦恼所动而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实,此为「大苦行师」;珍爱他人胜过自己,此为「大菩萨」;一切威仪不逾十法行14,此为「大沙门」;不染丝毫罪与不善、调柔而住,此为「大持律师」;与真正的大乘道相应,此即「大瑜伽师」。成功的修心法行者会成为这五种人。
(六)修心三昧耶
修心三昧耶共有十八条:
⑴ 至 ⑶ 为「常学三总义」
三总义是指:
⑴ 修心与持戒不相违:不可以修心为借口而轻视毗奈耶等下级戒。
⑵ 修心不流于怪诞:不应借口修心,貌似无爱执而无所顾忌地去触怒人与非人,如作斩树妖等狂行。
⑶ 修心不分党类:不可只容忍亲友而不容忍仇敌、只容忍人而不容忍非人等。
⑷ 「心改身如故」
我们不应让心持续刚强难调,而应设法改善、使它逐渐调柔。上者当求在今日改变;中者当求在本月改变下者当求在今年改变。否则,即便出家之后上了年纪,心还是与出家之前一样。我们的心不要像屋子后面的大岩石那样固执不变。至于要用什么来改呢?当修菩提心、出离心、无常等,外在的举止仍须维持平常的样子。内在的功德达五分钱也不值,外面的举止却又显得冠冕堂皇,如眨眨眼皮以示深入禅定的样子等;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应有这样的矫饰,而应以寂天菩萨、圣盘陀迦等为榜样,体验与进步只在心上面表现出来,外表则不露声色,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修道的进程,而臻断证功德的高峰。(帕绷喀大师又举例说:吉祥月称外表与普通班智达一样,从不突显自己,内在却已获得能从绘画的牛身上挤出乳汁的成就。)这些大师都是韬光养晦的典范,噶当派的祖师们也是,专重实修,从不在口头上大肆宣传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此外,如同向他人炫耀摩尼宝会招灾一样,表露自己的功德也会招来许多障碍。我们与世俗人一样地流于现世,修一点点法,也要跑到山顶上摇旗吶喊,惟恐他人不知,这样做是不对的。应当遵循阿底峡尊者噶常派的宗风,像置灯于瓶中一样,将功德隐藏起来。
⑸ 「勿说缺支节」
意谓不谈论别人的过失。
⑹ 「莫思他人事」
不观察他人的过失,而应细审自己的缺点。否则,专找别人过失,例如法友扎仓‧康村里的僧人等,那么自然连大师佛陀也不免有过失可责。如此一来,就难免会造成轻蔑、毁谤等,所以不要去挑别人的毛病。
⑺ 「先治重烦恼」
自己相续中哪一种烦恼重,就先对付哪一种;比如说,贪烦恼重的人,应修不净观来加以对治。
⑻ 「不求于果报」
不要做了某种善事,就希望得到善报与好的异熟果。
⑼ 「莫啖杂毒食」
不食搀杂有我爱执毒素的善食。
⑽ 「不可讲情义」
烦恼生起时,不可对之容忍讲义气,而不加对治。
⑾ 「勿作世诤骂」
如「沙门四法」15中所说,当他人辱骂自己时,不报之以辱骂。若不具足四法,即不成为沙门,这些都是我们曾在亲教师与轨范师面前承许过的。所以,对方骂我们是「老狗」时,不要回骂他是「小偷」;别人打我们一下,不要回打二下等等。
⑿ 勿俟于狭路」
不可为了报复,在别人有难时落井下石、以快宿仇。世俗愚人将当面陪笑、内挟仇恨的谄诳视作机灵聪明,我们是修行人,行为应当与世俗人有所分别。
⒀ 「不可刺其心」
当我们获悉别人的重大缺失时,不要在大众之中侮辱当事人,不要说刻毒的话刺伤他的心;以此为例,也不应做出念诵猛咒惩罚非人等事。
⒁ 「莫推诿他人」
自己作了不对的事情,不要耍花招移花接木,或是诿过于人。
⒂ 「莫作经忏用」
此修心法是用来降伏我执的、若用来对付非人的侵扰和获取名闻利养,反而会导致我爱执的增长,所以,要避免用作经忏之类的错误用途。
⒃ 「众利勿争先」
对于公共财物,不要设法抢先获得,也不要设法先取得最好的部分。
⒄ 「天莫变成魔」
不要把修心法变成我爱执的助缘而非对治,否则,即是天变成魔。
⒅ 「乐莫求他苦」
不要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希望仇人倒霉和死亡,亦即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上述内容为十八条三昧耶。
(七)二十二条学处
(1)「一贯众瑜伽」
本法行者不需修许多种善行,而应时时将一切行持与自他平等相换心结合起来。例如在进餐时,因为已将自身布施给有情,所以应该想到:「为了利益有情,我现在需要吃饭来滋养这个色身。」其它一切威仪可依此类推。此外,在念诵密咒与嘱托护法成办事业等时,也都应以此心为基础。
(2)「一除诸障难」
正如在药物无效时,医师要用针灸那样,此平等相换之心能以一当百,治愈一切烦恼疾患。
(3)「初后修二事」
改正动机与回向二事,是一切善行之初与之后所应作的。我们也应在早晨起床时发愿,并在日间随时观察自己的行动是否与之相符。
(4)「二境皆安忍」
不论是苦是乐,都不能舍弃修心的修持。有些人因升官发财等,有了享乐就退失正法;有些人因遇到仇人等,受了痛苦就退失正法。
(5)「舍命护二成」
防护佛法总的三昧耶与修心三昧耶,纵然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6)「勤学三难事」
「三难事」是指:认识烦恼难、修对治难以及断除难。对这三件难事,要努力认识并修学。
(7)「取三主要因」
「三主要因」为:值遇贤善上师、自心堪能、衣食顺缘具足。我们应当发愿获取这三个修法的主因。
(8)「修三不退失」
不可退失信敬上师、欢喜「修心」、以正念正知守护学处这三件事。
(9)「具三不舍离」
不应该让身、口、意三者空闲松懈,而应督促三门勤修善业。身之善行并非仅限于顶礼、旋绕等,即使端身正坐也是善行16。
(10)「于境无偏党」
不可将修心的对象作怨家、亲人,或是有情、非有情等的分党。
(11)「周遍且深透」
修心要像切喀瓦那样,从心底发起且遍及一切对象。
(12)「特殊尤常修」
对于一些特殊的对象,例如难修忍辱的怨敌,以及上师、父母、室友等,要单独分开来专修。
(13)「不持众缘备」
修法不应考虑衣、食等顺缘是否具备,不要沦为下面颂文所说的那种人:
「腹饱日暖法相俨,恶缘临头变俗人。」
(14)「今当修主要」
我们现在所修的菩提心等法,虽然难生,却利益宏大。修这些法是为了成办自、他二利,而非为了现世的目的。(帕绷喀大师进一步指出:我们应重后世更甚于今世,重正法更甚于世间法,重修心法的修习更甚于其它法的讲说。)
(15)「远离六颠倒」
六颠倒依次为:
「忍辱颠倒」,能忍受世间俗务的辛苦,反而对修法缺乏毅力、吃不了苦。
「味着颠倒」,对闻、思、修等法味不知爱乐,反而对世俗言谈、商务、军事等极感兴趣。
「悲心颠倒」,对有罪之人不修悲心,反而对为法苦行者心生悲悯。
「希求颠倒」,心中不求修清净法,反而垂慕世间的快乐、财势。
「照顾颠倒」,不教学生们能利益后世的正法,反而让他们学习经商、诉讼等对后世极有害的事情。
「随喜颠倒」,对自他之善与他人的快乐不生随喜,反而对不善与仇人之随喜。
以前有一个比丘,得知对手犯了「他胜」罪后心生随喜,格西博朵瓦听说此事后指出:随喜者的罪要比当事人的罪更加重大。
(16)「莫轻尝便舍」
有时我们听上师说法,会生起冲动的出离心,连着好几天拚命用功、勤修一切善行。但过了不久,便感到厌倦而放弃了,这种时作时息的做法应当避免。贡巴仁钦喇嘛曾说:「眼光要放远一点,心量要放大,情绪要放松。」修善行要做到松紧有度、从长远考量。
(帕绷喀仁波切进一步开示说:先从「起瑜伽」17开始给自己立下规矩,以后再逐渐开广,这样较易有成就,如「虱子与跳蚤」之寓意所示18。)
(17)「斩绝专修习」
此句有人解释为全心投入到「修心」的修持中,但更确切的意思是:如同医师为病人放血时,皮肤血脉同时作深度切入那样,「修心」与自相续也要做到「彻骨透石」。
(18)「观察令解脱」
对修心法应以寻思、伺察19作观察修,从而断疑解惑。哪一种烦恼较重,即应修相应的对治法来对付。
(19)「不思有所恃」
为了利益有情而修行是我们的本份,而且自己也已经立誓要这么作,所以不能因此而居功自傲。
(20)「禀性不暴戾」
不可暴躁生气,不要因为当众受辱等而发怒。
(21)「喜怒莫轻发」
不要像春天的天空须臾变化,不要随着细小的外缘变化而时喜时怒。
(22)「勿着于声誉」
帮助别人时,不要指望别人回馈。
上述内容为修心学处。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所说,纵然身处「寿浊」等五浊横流的时代,也能将恶缘转成菩提道。
此一教授是由金洲上师所传承下来的。切喀瓦本人说,他在修了这个法之后,满心喜悦、死而无憾。
除正见部份之外,至此我已将《修心七义论》讲述完毕。虽然有许多释论是按照噶当派早期祖师的见地来讲的,但是不可凭信。《修心日光论》中的正见内容,是根据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应遵照应成派之见来思惟。据说金洲上师最初是持唯识派之见,后来亦改成中观派。
(帕绷喀大师最后开示说,讲道次第「经验引导」20时,「发心」以前的内容应重复讲三、四遍,在这之后则不需要了。)
注释:
1、全颂为:「能遮恶趣道,善示解脱道,导至无老死,敬礼菩提心。」。
2、两者之区别见本书「第十七天」。简言之,忆念有情作母亲时所予的恩德为「普通念恩」;忆念有情未作母亲时所予的恩德为「殊胜念恩」。
3、「悦意慈」与「欲令具乐慈」之区别,见本书「第十七天」。
4、参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205-206页。
5、详见《大悲白莲华经》。
6、全称为《菩萨堕忏》,修法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六天」。
7、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至「第六天」。
8、引自《入行论》第六品。
9、见本书第一册附录三。
10、临终时使死者心识往生净土的修法,一般与密法合修,为「那若六法」之一。
11、龙猛《亲友书》中有颂曰:「自有生如熟,亦有熟如生,亦有熟如熟,或复生如生,庵摩罗果中,有如是差别,人亦同彼四,难识王应知。」
12、出自月官之《菩萨戒二十颂》。
13、详见本书第一册「前言」第五条注。
14、十法行:1、缮写佛经;2、供养;3、布施;4、听法;5、受持;6、披读;7、开演;8、讽诵;9、思惟法义;10、修习法义。
15、沙门四法:他谑不还谑、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
16、例如听法等。
17、密宗修法,是有关从睡眠中醒来时的做法。
18、类似「龟兔赛跑」寓言。
19、寻、伺均以思、慧一分为体,但对境的推度有浅、深之别。属「不定」心所。
20、见本书第一册35页。
《掌中解脱 第十九天 修心七义之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