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海龟为人身,眼盲为无明,牛轭为佛教等。(帕绷喀大师说,这样子配合来思惟难得,是珠康巴大师的语教传统。)
(大师又解释了博朵瓦《喻法集》中的另一个词—「洛定子」。)以前仲‧洛定家族有一个青年,他懂得掘金之道,后来放弃掘金,到谢区做买卖。当地人知道他的声望后,都对他说:「愿我即彼洛定子,愿我能掘黄金山。」他闻言打消了经商的念头,复萌掘金之心。同样的,我们所获得的这个妙身,本是极乐世界众菩萨发愿寻求的目标,我们却将它无意义地耗费掉,实在是太可惜了。
又有所谓「藏鱼」,说的是以前有个后藏人来到前藏吃鱼,一下子吃太多了,差点呕吐出来,他觉得将这等美味吐出来有点可惜,于是将自己的咽喉勒得紧紧的。如果我们对吐出少许美食都觉得可惜,那么对无意义地丢弃多劫难遇、侥幸一次获得的人身,怎不感到惋惜呢?
所谓「虫礼」,是说佛像面前地下有一条红色虫子爬出来,并口称「敬礼佛」,这种事相当罕见;同样的,我们从恶趣的地下爬出来,化作人形而装作闻思正法的样子,这种情形也是少有的。
我们应该如此这般的运用各种譬喻来思惟:我们所获得的暇满身,是极其稀罕与难得的!
(三)由体性之门思惟难得
众生因为造恶的多、行善的少,所以从善趣和恶趣死殁后,前往恶趣的极多,投
生善趣的极少。因此,《毗奈耶事教》中说,从善趣往恶趣及从恶趣往恶趣的,量如大地之土:从恶趣往善趣及从善趣往善趣的,量如用指甲尖挖取的土。
总的来说,六道之中,人趣数量极少。饿鬼比地狱少,畜生比饿鬼少。畜生里面,生活在地上的比生活在水里的少,然而在容纳不下十人大的地方,就有上亿个虫蚁。「中有」数量也很多,例如,一匹马死后不久,尸体内便会生出成千上万的虫子,一百匹马死掉的话,便会有百倍的中有将受生为虫子。
能够受生为人,叉能生在有佛出世的「明灯劫」中者,为数甚少。在许多万个「黑暗劫」之间才有一个「明灯劫」。即便在每个「明灯劫」当中,空、成、住、坏四劫各有二十中劫,共八十中劫。其中三劫的六十中劫中,无佛出世;住劫二十中劫之初,人寿可达无量岁51的时期,以及寿命增长时期52,佛也不出世53,佛只在寿命递减的时期出世。
「中间增减」期虽有佛出世,但如果我们受生在前佛已现涅槃、教法湮没,而后佛未出世的那段期间,这其实和「黑暗劫」没什么区别。我们现在受生在瞻部洲,幸奸不是这个阶段。释迦佛教法湮没至弥勒佛出世的时间间隔,据说为人寿四十九亿岁,我们也没有受生在这样的黑暗时代中。
现在虽然有佛教,但佛教只存在于这一洲,我们正好生在这个洲内。这一洲内佛教宏扬的地方,只有西藏、蒙古等几个最小的地区。我们便是受生在宏扬佛法的大本营—西藏。
至于西藏的情况,以前格桑国师曾说:「我所属的安多拉卜楞寺54,出家众有一、二千人,其中格西约五百名,经商的约五百人,二者都不是的也有五百多人。」像他所说的那样,我们每家如有兄弟十人的话,只有二、三个人能人佛门,其中能修习「道次第」等清净法的,为数更稀少。我们幸好未受生在这种身下由己的地方。
(帕绷喀大师说,除此之外,根据我上师的口传教授,三种思惟暇满为何难得的方法是:(一)「因」难成办故暇满难得:(二)「体性」难凑全故难得:(三)「喻」难出现故难得。)
所以,这一暂时获得暇满身的机会,便是决定久乐或久苦,以及上升或下堕的分界线。这一选择权就在我们自己手上,不需要仰赖他人,因此我们应当对自己未来的苦、乐作出无误的选择。如果选择错误,那就不是只影响一、两天的小事,而是影响到生生世世长远目标的大错。所以,我们应该告诫自己:「从现在起我还有一段时间可以活,真是太好了!在我生命剩下的这段日子里,不管是两年、三年还是多少年,如果再不夜以继日地苦修正法,我是否还有足够的勇气回到恶趣中去?」
我们侥幸一次获得的有暇身,如同十八种无价的珍宝凑在一起,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可「入宝洲而空返」。譬如有个人到达宝洲后,不去取珍宝,而是以歌舞耗时,并且还向其它商人借了很多的债,最后取不成珍宝,反而负债而返。这个人不是疯子是什么!同样的,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正是求取解脱和一切智珍宝的最佳时候,如果我们不去求解脱和一切智,反而去修恶趣因的话,还有比我们更自欺或更愚笨的吗?正如寂天所说的那样:
「得如走暇已,我若不修善,
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我们这样侥幸一次获得的暇满身,即便在短至一碗茶的时间内,也能用来作积福,净罪等事。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它来取心要:最好的是力求即身成佛;不然的话,也应力求获得解脱:再不然,至少也应努力保证使自己来生下堕恶趣。
虽然上师善知识如实开示了前往解脱和一切智之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去修的话,就像高明的医师虽然给予许多药品,而患者下去服用,终究也治不了病一样,《三摩地王经》中说:
「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
非医致使非药过,惟是病者自过失。
如是于此教出家,偏了力根静虑已,
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经中又说:
「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
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入行论》中也说:
「此等应身行,惟言说何益?
若惟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帕绷喀大师总结说,想不想按照上师所开示的教授去修,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将余生全部用于修法,努力使我们的暇满具有意义。
然后,大师叉将上述内容重讲了一次,并简略开示了修所缘法。大师接着说,启请顶上上师及展开科判而修照前。由此生起证悟的标准,如格西博朵瓦所说:
「若知暇满难得理,岂有邪行安乐住?55」
及如宗喀巴大师所说:
「若知难得无劣住,若见利大惜无益,
若思惟死虑后世,若思业果遮故逸。56」
又如吉祥贡巴瓦一心修法,连拔火棍粗细的柽柳刺入腿中也顾不得拔出来。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话,便是生起了暇满、利大和难得的证德。)
注释:
1、引自《入二谛论》。
2、① 供献财物;② 恭敬承事;③ 依教奉行。
3、任何为上师作的事,都应视为是上师瑜伽的一种形式。
4、引自《密勒日巴十万歌集》。
5、观资粮田。
6、格鲁派密法传承系统之一「色举派」的开创者。
7、1391~1474,宗喀巴上首弟子,于1447年创建札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第一世DL喇嘛。
8、《帕绷喀大师全集》中收有一篇中传派加行法的仪轨,题为《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文殊口授广轨中传派加行法念诵仪轨‧胜者妙道》。
9、常见于藏地寺院建筑的屋顶。
10、其它四种为摩羯鱼、童子、羚羊与大象。
11、空座表未来自己将跻身于传承上师之列。
12、京俄瓦‧楚臣跋。
13、帕绷喀大师作有达波‧绛贝伦珠上师所说《文殊口授》南传派教授的笔记,题为《文殊口授南传派教授备忘录》。
14、见上卷「第五天」章注。
15、依止善知识。
16、《经庄严论》中说:「念与正知是能安住:① 于所缘令心未散:② 心散已能正了知。」
17、身、口、意。
18、根据口传的说法,有一次格西奔来到一位施主家,但主人不在,他见到有茶点放着,便自行享用起来。当他意识到自己错了时,立即停止进食并高呼抓贼。主人闻声返回,发现格西奔所称的贼是指他本人。
19、引自《菩萨宝鬘颂》。
20、法名为旺曲洛卓(自在慧,十一世纪晚期),系贡巴瓦弟子,与博多瓦同时代。
21、《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⑴ 密护根门;⑵ 正知而行;⑶ 饮食知量;⑷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是容易引发止、观正因的四种资粮。
22、最著名的一种系央坚珠贝多杰(妙音成就金刚,十九世纪中期)所造的《一昼夜中如何修善行法‧善说宝鬘》。
23、包括施唾液、痰、鼻涕、粪、尿等咒。
24、直译为「取心要」。
25、六字大明咒。
26、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27、黄门(中性人)的一种,时而对男、时而对女产生性欲,但又无性功能者。
28、佛涅槃后,教法住世共五千年,分为四期,前三期各为一千五百年,第四期为五百年,「教期」为第三期。关于佛教住世年代的各种统计方法,请参阅《布顿佛教史》。
29、法名为喜饶仁钦坚赞(智宝幢,十五世纪早期),萨迦派著名学者。
30、题为《令信莲开敷之赞颂日轮》。
31、指班禅贝丹耶协。
32、佛陀的亲教弟子。
33、教法住世四期的第一期,该期中证四果者极为普遍。
34、详见「第十三天」章。
35、⑴ 种姓高贵;⑵ 色身端严;⑶ 长寿;⑷ 无病;⑸ 自在;⑹ 富足;⑺ 大慧。
36、⑴ 生有佛法处;⑵ 遇善知识;⑶ 有闻思修善愿;⑷ 尽力积二资粮。
37、意译为「持乐」,一净土名。位于印度北方,地为圆形,雪山围绕,状如八瓣莲花,花瓣之间河水周匝。「具种」王朝,世领其地,「吉祥时轮」教法,今犹宏扬。
38、法名为昂旺罗桑(语自在善慧,1719~1794),格鲁派著名大德。
39、第三世班禅(吉祥智,1738~1780)。
40、最胜积福受果之处。
41、肉、皮、血、骨、髓、精,前三者来自母亲,后三者来自父亲。
42、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不具足上述「六界」,所以无法修无上瑜伽之道。
43、拉萨大昭寺主尊释迦牟尼像。
44、据说此宝一直在佛像中运行。
45、此指阿麦‧绛曲仁钦。
46、引自《善说宝匣论》。
47、意为持戒能得人天增上生之乐,布施能得财富受用。
48、此句意为大多数人在获得比丘律仪时,不了解毗奈耶;当懂得毗奈耶时,比丘律仪却早已不清净。
49、长者吉祥生于百岁时出家,尽管困难不少,但仍在目键连帮助下,证得阿罗汉果。参阅《贤愚因缘经》。
50、博朵瓦在讲《道次第》时曾使用多种比喻,据记载,历史上共有三种由其弟子编纂的本子。现在最流行的,是结贡巴‧喜饶多杰(智金刚,十二世纪早期)所编的《喻法集‧实蕴》,此师还着有《喻法集宝蕴十万释》。
51、人寿八万岁。
52、住劫二十中劫中,人寿增减共有二十个周期。
53、因为在这些时期内,人最不可能发出离心。
54、安多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昂旺顿珠(语自在义成,1648-1721)创建于1709年。
55、引自《噶当嘉言集》。
56、《乐善根本颂》。
《掌中解脱 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