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此必须努力加以避免,这是极为重要的。
乙二、说法之理分四:
(丙一)思惟说法利益;(丙二)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丙三)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丙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丙一、思惟说法利益
说法者当如(俱舍论)中说:
「法施谓如实,无染辨经等。」
说法者所作的法施中不应夹杂烦恼,这很重要,如果说法是为了求利,心想:〔我将获得供养〕,或是心想:〔我将由众多弟子恭敬款待〕,〔我将获得学者的称谓和名誉〕等等,这样做是利小害大而且折福的。说法甚至不应为了自己获得好的异熟果,而应出于大悲,以利益弟子的意愿来讲。不要像曲桑杰,耶协嘉措(慧海)所说的那样:〔说法灌顶的时候,似乎很有辩才;担心没有供养时,却又感到深深的沮丧。」
如果说法不是为了名利,那么说法者便能获得极大的利益。(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将发生二十种利益:
「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下破离,言教灭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其中〔成就念〕,意为不忘失正法;〔胜慧〕意为胜义修所成定解慧:〔觉慧〕意为世俗思所成定解慧;〔成就坚固〕意为不能劫夺;〔成就智慧〕是指资粮道和加行道位的世间智;〔出世间慧〕是指见道和修道位的智慧。
(帕绷喀大师另外还详细讲述了这二十种利益中含有各种业果的道理,即六种为等流果,四种为离系果,九种为增上果,一种为异熟果。)
《具威猛经》中还提及其它利益:〔出家者仅施一句偈法。较在家着布施无量财物尤为殊胜,〕
说法者在忆念了这些利益之后,当思:〔这些就是我的安乐资具!:逼些利益不单是坐在法座上说法的大法师能获得,就是一般的老师,若能为学生如法作开示者都能获得,我们在念经的时候,如果设想有许多天、龙、非人等有情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自己在为他们说法的话,也能获得同样的利益。背诵经论也是一样。甚至在平时谈话中,如果我们能为别人开示取舍要点的话,也能获得殊胜的利益。
(帕绷喀大师指出,在这些情况中,有说法者能不能成为上师的区别。)
丙二、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
如同达波‧昂旺扎巴(语自在称)41所说:〔宣说(佛母)时,大师亲自敷座………〕簿伽梵在开演(般若经)时,舒展以相好为庄严、如金枝叶一般的双手,亲自敷设法座等,表明法是连佛陀也应恭敬的对象,所以说法者应该发起大恭敬来讲法。
同样地,在第一次结集42时,阿难等坐在由五百位阿罗汉祖衣43堆积起来的座上说法,以示正法的伟大,法衣等是佛陀的衣服,用它来挥灰和铺作座垫等,像许多人平时常有的举止,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但为了显示正法的伟大,却应这样作。
说法者也应该忆念大师佛陀的功德和恩德而对大师生起恭敬。
丙三、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
关于说法时的意乐(思想),应如达波,昂旺札巴所说的那样:
「吝法自赞厌说法,举过推延嫉应断;
于徒修慈具五想,如理说善乐资想44。」
说法者应断除下列过失:〔吝法〕,吝啬那些重要的教授精要,秘不示人;〔自赞〕,在说法时,在说法是附带的自称自己以前是如何如何作的;〔厌说法〕;〔举过〕,以贪瞋为动机,述说他人的过失:〔推延〕,不想说法,推延懈怠;〔嫉〕,担心别人胜过自己。说法者应对听众发起极大的慈悲,住于〔五想〕而为之说法。所谓〔五想〕,就是对自己作医师想,对正法作药物想,对听众作病人想等等。在以前所说六想中,除去对认真实修作治病想,因为这一种想是弟子们应该努力作的。此外应思:〔如理开示所致的善根,就是我的安乐资具。〕
关于说法时应有的加行(行为),说法者应该先作沐浴等清洁工作、穿上新衣,然后坐在高座上,舒颜微笑。为了使听众理解所说的义理,说法者当在说法中使用譬喻,经教及理由。
像我现在坐在这么高的法座上,而诸位活佛却坐得比我低,这使我感到心怵而且不快。但因念及正法的伟大,故而假装这么坐一坐。如今在卫藏和后藏地区,这些规矩还保留着,这是件极好的事。
(帕绷喀大师同时指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例如某些大喇嘛坐在高座上听法,称之为〔接受传承〕,而上师却坐在低座上传法,称之为〔奉献传承〕。)
〔舒颜微笑〕,是指在说法时,上师应对弟子面含微笑。但也有例外,如隆多喇嘛仁波切在说法时,经常手持棍棒呵斥弟子。
说法时不允许有下列情况出现:像鸟雀营巢般科判参差杂乱;或是像老人挑食般跳过难点,只挑容易的讲;或是像瞎子依杖而行一般,自己没有妥善地理解意思,全凭主观臆断来讲。
我的胜皈依处大宝上师曾说:当说法者离开寝室走向讲法堂时,应好好地纠正说法的动机。观想该法的亲疏传承上师上下重叠安住在法座上,然后向法座顶礼三次。再观一切上师一个个依次融入,最后融入自己根本上师。当自己登上法座时,观想根本上师融入自身。入座时应当念诵无常文句,例如〔如星翳灯幻〕45 等,并作弹指。当思这些事都是无常的,转眼即逝的,以克服骄慢,不然的话。自己也许就会想〔今天我可真是个人物啊!〕从而生起骄傲。
接着,虽说应当念诵〔伏魔咒〕,但根据规矩,可念诵《般若心经》及〔退魔法〕以代之。在此之后,可以用〔缓吟急讽〕的调子来念诵《六加行法》广轨,这是珠康巴‧格勒嘉措(乐善海)46的规矩。珠康巴大师在讲〔道次第〕的时候,常费很长的时间用拖腔来念〔加行法〕,有些人担心,这样作会影响正式讲经的时间,故而请求改念一个比较简短的〔加行法〕。大师却回答道:〔你们在胡说些什么!正式的讲解能不能达到关要,关键就在于此!〕而未予以同意。如前所说,我们应当希愿在法会中就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最初证德,而这需要依赖积资、净障及祈祷等,这是珠康巴大师的密意所在。因此,我们在念诵〔加行法〕时,嘴里不要讲不该讲的话,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心里不要急躁等。为了使每一座法的所缘体验在法会中就能生起,努力地作积净47和祈祷是十分重要的。
供养曼荼罗之后,说法者应捧起经书碰触头顶。次应讲述如何纠正动机之法,并发愿希望此次法会能饶益弟子的心相续。这也是珠康巴大师的规矩:他用经书或帽子遮面而作发愿。
随后在诵〔皈依发心偈〕48第三句时,上师应改念「我以所修法施诸资粮」,弟于则改念「我以所修听法诸资粮」,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念。
随后,应当复习已说的〔道次第〕部分,最好是复习以前每天所讲的内容。不然的话,随力所能复习前一、两天或前三天等的内容,并由一位主要弟子重述一递,即便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说法者也应说明,按照规矩应当这样来作。
其次说法者应结说法印,念诵〔天与非天人与非人王〕49等,观想帝释等天、龙、非人聚集、前来听法。因为众天神无法忍受坐在地面上,因此上师也应观想,准许他们停留在半空中听法。诸位当中那些肩负宏法重担的大德们,请将这些要点牢记在心。
丙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总而言之,不可以为未作请求者说法,如《毗奈耶经》中说:「未请不应说。」即便作了请求,也不可以立即就讲,首先应该谦逊一番,而说:「我懂得不太多,所以无法为您讲。」或是说:「在像您这样的大德面前,我岂敢班门弄斧。」等等。此外应观察别人的信解力,在确定此人为可造之器后,方可为之开讲。(三摩地王经)中说:
「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
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
如何能宣说,汝为说彼语。」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方纵然没有提出请求,也应对此人讲,如该经中说:
「若已知足器,未请亦应说。」
(帕绷喀大师随后说,说法的威仪应按照《毗奈耶经》中所讲的三十六种威仪来作,亦即:〔立者不应为坐者说法,坐者不应为卧者说法,坐于低座者不应为坐高座者说法。〕等等。)
乙三、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
在弟子们奉献酬谢曼荼罗之后,师弟双方应念诵《道次第愿》〔于此长时策励所积集……〕50等,将说法和听法的善根回向为宏扬圣教和证大菩提之因。在散会时,大家不可一哄而散,当作与上师及法恋恋不舍状,鱼贯而出依次解散,这是规矩。
注释:
1、引自《入行论》第一品。
2、印度清辩论师为龙猛《中观根本论》所造的释论。
3、〔苦谛〕是所应遍知,〔集谛〕是所应断除,〔灭谛〕是所应现证,〔道谛〕是所应修行。
4、声闻、独觉与菩萨乘。
5、即由最殊胜方便智慧二者所摄持的大乘圣智。详见《现观庄严论》第二品。
6、决定善包括小乘解脱涅槃与大乘佛位一切智。
7、指阿底峡尊者。
8、藏文大藏经中的经藏部分。
9、引自《无上三宝论》。
10、1648~1722,甘肃拉卜楞寺主嘉木样活佛世系的第一世。
11、藏地用于存放废弃不用的佛教法物的建筑。
12、第七世dl喇嘛(1708~1757)。
13、意为十难论师。
14、1005~1077。
15、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16、有关这两种修法的详细情况,请参阅本书第六天部分。
17、两者的家俱在质地、数量、款式等方面虽然相差很大,但基本功用是一致的。
18、直译应为舍弃正法。
19、即《速道》与《文殊口授》。
20、原文题为《致喇嘛邬玛巴书》,收入《宗喀巴文集》第二函。
21、皈依、大礼拜、金刚萨埵修诵与献曼荼罗。
22、引自《道次第摄颂》。
23、1032~1116。
24、引自《道次第摄颂》。
25、引自《善说精髓》。
26、闻法不仅是指听闻上师教授,也包括其它形式的经论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闻所成慧只是〔真实伺察意〕,是一种不理解原因而对于真实对境进行观察的心识,所以不是「量」;通过理智思考后,对所闻之义获得定解的思所成慧才是「量」。
27、圣马鸣造。
28、藏文三十个字母中的第1个。
29、净信、净戒、净施、多闻、有惭、有愧及正慧。
30、雍增‧耶协坚赞的别名,彩却林为此师所建寺名。
31、格邬仓‧洛桑绛央蒙朗(善慧愿,十八世纪)所着《道次第略论笔记》。
32、详情见下文。
33、第三种为「离怯弱杂染」。
34、根据狮子贤(现观庄严灯论)的说法,最早这样配合起来解释的是世亲论师。
35、迦摩巴‧喜饶沃(智光,1057-1131)。
36、贪、瞋、痴三大烦恼。
37、即《般若波罗密多经摄颂》。
38、引自《噶当宝籍》上卷「噶当父法」。
39、引自《惭赞》。
40、为〔六随念〕之一。〔六随念〕为忆念佛、法、僧、戒、施、天的功德。
41、引自《善说精髓》
42、佛陀涅槃后,五百位阿罗汉在王舍城集会,对佛陀的教法进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经藏,由邬波离诵出律藏,由大迦叶诵出论藏。
43、比丘三衣之一,又称重复衣、二十五条衣,只有在礼拜、乞食、讲闻佛法、羯摩仪轨集会时方可穿著的上衣。
44、引自《善说精髓》,文意最早出自《正法莲华经》。
45、《能断金刚经》结尾部分的偈颂。全文为:「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玄奘译文)
46、1641~1712。
47、积福与净罪。
48、诸佛正法以及众中尊,直至菩提于彼我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一切众生愿成佛。
49、全颂为:「天与非天人与非人王,及帝释等护持正法众,佛陀善说寂静安乐因,我今宣说请临听正法。」
50、参看本书附录《有缘颈严》。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