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吉祥月称说:
「若得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1」
我们现在已经从那些无暇修法的地方解脱出来,获得了暇满之身、能够自由自在地修习正法。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下去设法实现一种长远目标的话,将来我们又会堕入恶趣的深渊中,为痛苦所控制,假如我们堕入到那些连〔法〕的名字都无缘听到的地方,有谁还能修法从恶趣中跳出来呢?所以,在我们现在能自主的时候,应尽力去实现一种久远的目标。因为像〔道次第〕这样的法能使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我请求在座的诸位发起这样的动机来听:
「我当获得佛位以利益一切有情,为此我来听《菩提道次第》引导,然后去作实修!」
(接着帕绷喀大师又像以前一样,重述〔所听的法即是有缘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范〕等等,以及科判的设置,并简单地重复了昨天所讲的内容。)
今天讲第四大科: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此科分二部分:(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即便在宗喀巴大师著作的科判安排法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也开示了极其重要的实修要点:正如树木的叶子,果实等等均依赖树根而得以生长,所谓〔道之根本〕云云,显示从〔暇满〕,〔难得〕直至〔无学双运〕之间的一切证悟也均依赖〔依止知识法〕而生。〔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中的〔已〕字,在文法上是〔从格〕词,说明正确的依师法是〔暇满〕乃至〔双运〕之间一切证悟生起的根源。由此可见,依师法在一开始是最为重要的。
前述三条科判是按照(道次第广论)来讲的,从这以后的科判则按(明晰引导)来讲,故与(广论)科判有所不同。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
此科分二部分:(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将科判分成座上与座间是有很大关要在其中的:人一生的行动包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昼夜中〔每一个昼夜又包括在修法的座上与座间这二个阶段中,所以,我们〔三门〕的活动可以摄入座上与座间这二个阶段,如果这二个阶段都有意义的话,那么每一个昼夜也就有了意义‧这样持续不断的话,一个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就会都有意义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此科又分为三:(丁一)加行法;(丁二)如何修正行;(丁三)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丁一、加行法
我们通常容易忽视加行,那是错误的,譬如,为了煮一壶好茶,我们在最初采购的时候,就应郑重其事:同样的,我们应该认真地修加行,因为它们是正行的体验能在我们心中生起的因。
加行法共有六个方面:
(一)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二)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
(三)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
(四)观想资粮田;
(五)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与曼荼罗;
(六)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第一加行: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打扫住处是金洲大师的行持。我们应作打扫的经典依据是:〔菩提萨缍当于净处结跏趺坐……〕应作打扫的原因是:譬如,我们想请一位大喇嘛或大官到家里来厂自然先要认真地作好清洁工作;这样作,是为了向到我们住处来的上师,佛、菩萨等表达我们的敬意。
打扫时,如果我们的动机只是为了自己的舒适与周围环境的美观,那就与布达拉宫、色拉寺,哲蚌寺的清道夫没什么两样,不会有丝毫的功德。反之,如果我们是为了获得佛位,利益一切有情的缘故,对修〔道次第〕引导所缘的加行资粮田恭敬服侍,以这种思想来作的话,就会产生极大的功德。
经2中列举了五种打扫功德:
(一)令自心清净;
(二)令他心清净:
(三)众天神喜欢;
(四)造集美丽业;
(五)死后往生天界。
我的大宝上师说:众善品天神时常来到人间,保护那些如法修行的人,但他们忌讳不净。如果我们的住处不够清洁的话,他们便无法靠近和保护我们了。打扫住处不仅使善品天神感到高兴,也使上师与佛等感到喜悦。〔造集美丽业〕不但是指将来我们的躯体美丽,也指戒律清净。假如戒律清净的话,纵然我们的外表不够美,伹在诸佛菩萨眼里,我们却是极美的,宗喀巴大师的话与此相似:
「诸具慧者惭愧衣,是戒非是细罗衣,
颈严嘉言非璎珞,顶严是师非摩尼。」
〔往生天界〕主要是指往生净土。圣周利盘陀迦就是靠打扫住处而证得阿罗汉果的。下面简单地叙述一下他的故事:
以前,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他的每个儿子都在出生后不久便悉数夭折了。婆罗门家附近住着一位老婆子,她对婆罗门说:「如果再生儿子的话,请通知我一下。」后来,婆罗门又生了个儿子,他便将那位老妪叫到家中。老妪为婴儿洗了澡,用白布裹了起来,嘴裹塞满酥油,然后交给一位小女孩,说道:「抱着他站在大路的交叉口上,如果有沙门或婆罗门经过,你就向他们敬礼,说:这个婴儿敬礼于圣者足下!如果到晚上他还活着,你就把他抱回来,如果死了,你就扔了他吧。」那位姑娘办事很认真,她遵嘱来到大路的交叉口等着。最先遇到的是几个外道,姑娘便照着老婆子的话,对他们说了一遏。那些外道回答道:「愿他能活下去!愿他能够长寿!愿他能满足父母双亲的心愿!」后来又有几位比丘经过,他们也作了同样的祝愿。随后,姑娘抱着婴儿来到通往只陀林的路上,在那里遇到外出化缘的薄伽梵,她将话又向佛陀说了一还,佛陀回答说:「愿他能满足父母双亲的正法心愿!」太阳落山后,姑娘见婴儿还活着,便将他抱回家中‧因为他曾被抱着站在大路上,故而得名为〔摩诃盘陀迦〕(大路)。摩诃盘陀迦长大后,对婆罗门的〔吠陀〕及其支分都极为精通,他能为约一百位婆罗门子弟教授婆罗门的秘密语。
后来,婆罗门再度得子,那位老妪也再次被叫到家中,所有过程又像以前一样进行了一遍。但这次找来的姑娘做事十分懒惰,她只把婴儿带到一条小道上等着,在那里沙门和婆罗门一个也没有,昼夜六时观察众生的薄伽梵发现这一情况后,便故意来到这条小路上。姑娘请佛陀祝愿,佛陀便如前作了祈愿。后来姑娘见婴儿未死,便将他抱了回来。此儿因而得名为〔盘陀迦〕(路)。
盘陀迦长大后被送去上学,照例首先应学会念诵〔悉檀〕等字,但他念了〔悉〕字忘了〔檀〕字,念了〔檀〕字忘了〔悉〕字。他的老师只得对其父婆罗门说:「我还有其它许多婆罗门子弟要教,这个孩子我教不了。」婆罗门又将他交付给教念(吠陀)的老师,让他学习〔吠陀〕,照例首先要学会〔嗡希〕等词,但他记住了〔嗡〕字忘了〔希〕字,记住了〔希」字忘记了〔嗡〕字。这位老师也开始感到厌烦,他对婆罗门说:「您的长子摩诃盘陀迦我一教就会,这个孩子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因为我还有其它学生要教,所以这个孩子我实在不能再教了。」因为盘陀迦反应迟钝,十分地迟钝,智力低下、十分地低下,故而他的名字被改为〔周利盘陀迦〕(小路)。
兄弟俩的父母去世后,摩诃盘陀迦进入佛门,精通三藏成了阿罗汉。盘陀迦将家产耗尽后,来找其兄。摩诃盘陀迦观察后,发现弟弟与自己有法缘,便命他出家受近圆戒,然后教他念一个颂子:
「身语意三不造罪,离欲不执诸世间,
具足正念并正知,有害痛苦皆不近。」
盘陀迦学了三个月之久还未能学会,而当地的那些牛倌和牧童却已耳熟能详,反过来教他念了。后来有一天,摩诃盘陀迦考虑是用赞扬还是呵斥的方法来调伏弟弟时,他发现用呵斥的方法较为有效,于是他揪着盘陀迦的后颈,将其赶出了祗陀林,并责骂道:「你真迟钝,太迟钝了,还要出家干什么?你就给我待在这儿吧!」盘陀迦心想:「现在我既不是沙门,也不是婆罗门了。」想着想着便哭泣起来。大师佛陀为大悲心趋动,他来到盘陀迦面前间道:「盘陀迦,你为何哭泣?」「我被阿阇黎骂了一顿,」随后大师说道:
「愚人作赞叹,智者作呵斥,
智者呵为上,愚人赞则非。」
「我的孩子,你的阿阇黎并没有经历三大僧祗劫,以无量善行圆满六度而说此圣言;我却是这样的人,你愿意跟着如来学吗?」〔尊者,我反应迟钝,十分地迟钝,智力低下,十分地低下,像我这种人怎能跟您学呢?」
大师闻言说到:
「愚人自知愚,故于彼为智,愚自诩为智,彼为最愚痴。」
接着大师赐给盘陀迦两句话:〔扫尘〕和〔除垢〕,但盘陀迦仍然无法记住。薄伽梵决定要清净他的恶业,于是说道:「盘陀迦,你能为众比丘擦鞋吗?」「我能的,尊者!」「那么好吧,你就为众比丘擦鞋子和靴子吧!」佛陀又要求比丘们让盘陀迦这样去作,以清净其恶业,并要他们教他这两句话,佛陀的话被照办了。终于有一天,盘陀迦学会了这两句话。
那时,佛陀对他说:「现在你不用擦鞋了,去打扫寺院吧,同时念这两句话。」盘陀迦便很努力地去作打扫的工作。因为佛力的关系,寺院右边的尘土刚扫完,左边的又满了,左边的尘土刚扫完,右边的又满了。由于盘陀迦勤奋地打扫,他的业障由此得以清净,有一天他心想到:「大师说的〔扫尘,除垢〕,到底是…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