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脫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叁加行)
吉祥月稱說:
「若得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
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1」
我們現在已經從那些無暇修法的地方解脫出來,獲得了暇滿之身、能夠自由自在地修習正法。在現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我們下去設法實現一種長遠目標的話,將來我們又會墮入惡趣的深淵中,爲痛苦所控製,假如我們墮入到那些連〔法〕的名字都無緣聽到的地方,有誰還能修法從惡趣中跳出來呢?所以,在我們現在能自主的時候,應盡力去實現一種久遠的目標。因爲像〔道次第〕這樣的法能使我們實現這一目標,所以我請求在座的諸位發起這樣的動機來聽:
「我當獲得佛位以利益一切有情,爲此我來聽《菩提道次第》引導,然後去作實修!」
(接著帕繃喀大師又像以前一樣,重述〔所聽的法即是有緣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範〕等等,以及科判的設置,並簡單地重複了昨天所講的內容。)
今天講第四大科: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此科分二部分:(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識法:(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即便在宗喀巴大師著作的科判安排法中,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也開示了極其重要的實修要點:正如樹木的葉子,果實等等均依賴樹根而得以生長,所謂〔道之根本〕雲雲,顯示從〔暇滿〕,〔難得〕直至〔無學雙運〕之間的一切證悟也均依賴〔依止知識法〕而生。〔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中的〔已〕字,在文法上是〔從格〕詞,說明正確的依師法是〔暇滿〕乃至〔雙運〕之間一切證悟生起的根源。由此可見,依師法在一開始是最爲重要的。
前述叁條科判是按照(道次第廣論)來講的,從這以後的科判則按(明晰引導)來講,故與(廣論)科判有所不同。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識法
此科分二部分:(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丙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將科判分成座上與座間是有很大關要在其中的:人一生的行動包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晝夜中〔每一個晝夜又包括在修法的座上與座間這二個階段中,所以,我們〔叁門〕的活動可以攝入座上與座間這二個階段,如果這二個階段都有意義的話,那麼每一個晝夜也就有了意義‧這樣持續不斷的話,一個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就會都有意義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此科又分爲叁:(丁一)加行法;(丁二)如何修正行;(丁叁)如何作結行之次第。
丁一、加行法
我們通常容易忽視加行,那是錯誤的,譬如,爲了煮一壺好茶,我們在最初采購的時候,就應鄭重其事:同樣的,我們應該認真地修加行,因爲它們是正行的體驗能在我們心中生起的因。
加行法共有六個方面:
(一)灑掃住處,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
(二)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嚴陳設;
(叁)身具八法或隨宜威儀坐安樂座,從殊勝善心中修皈依發心;
(四)觀想資糧田;
(五)攝集積淨關要——奉獻七支與曼荼羅;
(六)如教授啓請決定令與自心和合。
第一加行:灑掃住處、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
打掃住處是金洲大師的行持。我們應作打掃的經典依據是:〔菩提薩缍當于淨處結跏趺坐……〕應作打掃的原因是:譬如,我們想請一位大喇嘛或大官到家裏來廠自然先要認真地作好清潔工作;這樣作,是爲了向到我們住處來的上師,佛、菩薩等表達我們的敬意。
打掃時,如果我們的動機只是爲了自己的舒適與周圍環境的美觀,那就與布達拉宮、色拉寺,哲蚌寺的清道夫沒什麼兩樣,不會有絲毫的功德。反之,如果我們是爲了獲得佛位,利益一切有情的緣故,對修〔道次第〕引導所緣的加行資糧田恭敬服侍,以這種思想來作的話,就會産生極大的功德。
經2中列舉了五種打掃功德:
(一)令自心清淨;
(二)令他心清淨:
(叁)衆天神喜歡;
(四)造集美麗業;
(五)死後往生天界。
我的大寶上師說:衆善品天神時常來到人間,保護那些如法修行的人,但他們忌諱不淨。如果我們的住處不夠清潔的話,他們便無法靠近和保護我們了。打掃住處不僅使善品天神感到高興,也使上師與佛等感到喜悅。〔造集美麗業〕不但是指將來我們的軀體美麗,也指戒律清淨。假如戒律清淨的話,縱然我們的外表不夠美,伹在諸佛菩薩眼裏,我們卻是極美的,宗喀巴大師的話與此相似:
「諸具慧者慚愧衣,是戒非是細羅衣,
頸嚴嘉言非璎珞,頂嚴是師非摩尼。」
〔往生天界〕主要是指往生淨土。聖周利盤陀迦就是靠打掃住處而證得阿羅漢果的。下面簡單地敘述一下他的故事:
以前,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門,他的每個兒子都在出生後不久便悉數夭折了。婆羅門家附近住著一位老婆子,她對婆羅門說:「如果再生兒子的話,請通知我一下。」後來,婆羅門又生了個兒子,他便將那位老妪叫到家中。老妪爲嬰兒洗了澡,用白布裹了起來,嘴裹塞滿酥油,然後交給一位小女孩,說道:「抱著他站在大路的交叉口上,如果有沙門或婆羅門經過,你就向他們敬禮,說:這個嬰兒敬禮于聖者足下!如果到晚上他還活著,你就把他抱回來,如果死了,你就扔了他吧。」那位姑娘辦事很認真,她遵囑來到大路的交叉口等著。最先遇到的是幾個外道,姑娘便照著老婆子的話,對他們說了一遏。那些外道回答道:「願他能活下去!願他能夠長壽!願他能滿足父母雙親的心願!」後來又有幾位比丘經過,他們也作了同樣的祝願。隨後,姑娘抱著嬰兒來到通往只陀林的路上,在那裏遇到外出化緣的薄伽梵,她將話又向佛陀說了一還,佛陀回答說:「願他能滿足父母雙親的正法心願!」太陽落山後,姑娘見嬰兒還活著,便將他抱回家中‧因爲他曾被抱著站在大路上,故而得名爲〔摩诃盤陀迦〕(大路)。摩诃盤陀迦長大後,對婆羅門的〔吠陀〕及其支分都極爲精通,他能爲約一百位婆羅門子弟教授婆羅門的秘密語。
後來,婆羅門再度得子,那位老妪也再次被叫到家中,所有過程又像以前一樣進行了一遍。但這次找來的姑娘做事十分懶惰,她只把嬰兒帶到一條小道上等著,在那裏沙門和婆羅門一個也沒有,晝夜六時觀察衆生的薄伽梵發現這一情況後,便故意來到這條小路上。姑娘請佛陀祝願,佛陀便如前作了祈願。後來姑娘見嬰兒未死,便將他抱了回來。此兒因而得名爲〔盤陀迦〕(路)。
盤陀迦長大後被送去上學,照例首先應學會念誦〔悉檀〕等字,但他念了〔悉〕字忘了〔檀〕字,念了〔檀〕字忘了〔悉〕字。他的老師只得對其父婆羅門說:「我還有其它許多婆羅門子弟要教,這個孩子我教不了。」婆羅門又將他交付給教念(吠陀)的老師,讓他學習〔吠陀〕,照例首先要學會〔嗡希〕等詞,但他記住了〔嗡〕字忘了〔希〕字,記住了〔希」字忘記了〔嗡〕字。這位老師也開始感到厭煩,他對婆羅門說:「您的長子摩诃盤陀迦我一教就會,這個孩子卻怎麼教也教不會,因爲我還有其它學生要教,所以這個孩子我實在不能再教了。」因爲盤陀迦反應遲鈍,十分地遲鈍,智力低下、十分地低下,故而他的名字被改爲〔周利盤陀迦〕(小路)。
兄弟倆的父母去世後,摩诃盤陀迦進入佛門,精通叁藏成了阿羅漢。盤陀迦將家産耗盡後,來找其兄。摩诃盤陀迦觀察後,發現弟弟與自己有法緣,便命他出家受近圓戒,然後教他念一個頌子:
「身語意叁不造罪,離欲不執諸世間,
具足正念並正知,有害痛苦皆不近。」
盤陀迦學了叁個月之久還未能學會,而當地的那些牛倌和牧童卻已耳熟能詳,反過來教他念了。後來有一天,摩诃盤陀迦考慮是用贊揚還是呵斥的方法來調伏弟弟時,他發現用呵斥的方法較爲有效,于是他揪著盤陀迦的後頸,將其趕出了祗陀林,並責罵道:「你真遲鈍,太遲鈍了,還要出家幹什麼?你就給我待在這兒吧!」盤陀迦心想:「現在我既不是沙門,也不是婆羅門了。」想著想著便哭泣起來。大師佛陀爲大悲心趨動,他來到盤陀迦面前間道:「盤陀迦,你爲何哭泣?」「我被阿阇黎罵了一頓,」隨後大師說道:
「愚人作贊歎,智者作呵斥,
智者呵爲上,愚人贊則非。」
「我的孩子,你的阿阇黎並沒有經曆叁大僧祗劫,以無量善行圓滿六度而說此聖言;我卻是這樣的人,你願意跟著如來學嗎?」〔尊者,我反應遲鈍,十分地遲鈍,智力低下,十分地低下,像我這種人怎能跟您學呢?」
大師聞言說到:
「愚人自知愚,故于彼爲智,愚自诩爲智,彼爲最愚癡。」
接著大師賜給盤陀迦兩句話:〔掃塵〕和〔除垢〕,但盤陀迦仍然無法記住。薄伽梵決定要清淨他的惡業,于是說道:「盤陀迦,你能爲衆比丘擦鞋嗎?」「我能的,尊者!」「那麼好吧,你就爲衆比丘擦鞋子和靴子吧!」佛陀又要求比丘們讓盤陀迦這樣去作,以清淨其惡業,並要他們教他這兩句話,佛陀的話被照辦了。終于有一天,盤陀迦學會了這兩句話。
那時,佛陀對他說:「現在你不用擦鞋了,去打掃寺院吧,同時念這兩句話。」盤陀迦便很努力地去作打掃的工作。因爲佛力的關系,寺院右邊的塵土剛掃完,左邊的又滿了,左邊的塵土剛掃完,右邊的又滿了。由于盤陀迦勤奮地打掃,他的業障由此得以清淨,有一天他心想到:「大師說的〔掃塵,除垢〕,到底是…
《掌中解脫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叁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