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內在的塵土還是外在的塵土呢?」以前聽過的叁個偈頌此刻映現在他的腦海裏:
「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
諸智者衆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
「此塵是瞋…」、「此塵是癡…」等,依次類推。盤陀迦努力修習這些偈頌文義,最終證得了阿羅漢果。此頌在經裏雖說是這個樣子,但在加行法引導和諸位上師的口授傳承中,爲了實修時易解起見,第一句改爲「塵者非土是貪塵」等,像這樣來念比較好。
薄伽梵爲了將盤陀迦的功德宣揚出去,便讓阿難去告訴盤陀迦要他爲比丘尼說法,並告訴比丘尼衆盤陀迦將是她們的大師。盤陀迦明白佛的意思是要替他宣揚功德,于是同意了:「我將如教奉行。」那些比丘尼們聞言卻極爲驚訝,她們說:「你們看,我們婦女被人輕視到如此程度!他在叁個月中,連一個偈頌都學不會,怎麼能來爲我們這些叁藏法師作開示呢?我們要想辦法,今後不再使那些少聞寡學之人來到我們這裏。」于是十二位比丘尼中,有的准備了一個極高的法座,但沒有梯子可以登上去;有的跑到舍衛城中向城裏居民宣布說:「我們的大師,一位殊勝的大聲聞明天將到我們那裏,凡聽他說法未能見谛的,都將在輪回中長期流轉,所以請大家務必前來聽法。」成千上萬的普通百姓,有的爲看熱鬧,有的爲善根所激發,紛紛聚集前來聽法。
次日,盤陀迦乞食完畢,內從正定而起,外由幾位比丘陪同,來到比丘尼的夏季住處說法。當他來到法座旁時,見法座極高,不清楚這些比丘尼是出于信心還是惡意,于是稍稍入定觀察,知道是惡意後,盤陀迦便舒展手臂如象鼻般,將法座壓低,坐了上去。這一舉動有些人能看見,有些人不能見。入座後他先入定,從座上隱沒,躍入空中,在四方顯示四種神變。最後,他收回神變,重新坐在獅座上,開始說法:「姐妹們!我費了叁個月才記住的那個偈頌,它的意思要講七天七夜才能講完。薄伽梵所說的「身語意叁不造罪」是開示斷除十不善,「諸世間」是指五蘊,「執」是指貪、瞋,癡叁者的執著,……」盤陀迦僅僅詳盡地開示了半個頌子,當時就有一萬二千名聽衆見谛。某些人證四果之一3,某些人成聲聞、緣覺或大乘人,亦即各自發菩提之心,大多數人則對叁寶生起了信心。
隨後,盤陀迦來到祗陀林,佛陀爲他授記道:「此盤陀迦是我所有善巧轉變有情之心的聲聞弟子中,最爲殊勝者。」所以,以爲打掃等比不上修法重要,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佛經中說,給孤獨長者,每天到祗陀林的歡喜園中作清掃工作。有一天,家主有事沒來,也沒有別人能作打掃,佛陀便親自以金枝般的雙手作清掃工作。我的大寶上師曾說:曆輩遍知勝者之王4修加行法所用的掃帚、草束都掃禿了,變得像驢尾似的。這些掃帚的柄被上好的黃布裹了起來,作爲聖物供人朝拜,這是極具關要的行傳。因此,我們初業行人應認真對待打掃工作才是。
無論室內有無灰塵,最好在每座修法前都作打掃,不然的話,至少每天要打掃一次。具體的作法是:發起如前所說的動機之後,我們應該想象:我們正在掃除的塵垢,就是自他相續中的障礙。觀此修法即圓滿、成熟、淨治叁法5中的一支,是淨治佛剎的因。並如盤陀迦傳記中所說,口誦「掃塵、除垢」,或念:
「塵者非土是貪塵,塵乃貪名非塵埃,
諸智者衆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
此外配合瞋與癡,邊作念誦邊作打掃。在我們主修「依師法」時,「貪塵」可改作「塵者非土是不信」等:主修空性時,可改作「相執」。口作念誦、心作觀想,與當前所修的內容保持一致。
病人和老者無法親手打掃時,可請弟子等代作,自應口誦意觀。因動機的大小有別,每一揮帚,所獲的功德差別也很大。
住處門前應堆設四座標記,觀想爲四大天王,或只設一座標記作這樣的觀想,也可堆設一座標記6,觀想爲毗沙門天王,據說這樣作有不生障礙和戒律清淨的大關要。
在大寺院和其它不便設標記的地方,至尊绛貢仁波切口授中說,我們應觀想,住處的四面外牆即四大天王便可。
然後陳設身、語、意所依7。上師、本尊等像應按「資糧田」各尊的次序排列,如果因爲尺寸大小不一下便排列的話,可稍作變更。我看過許多人將護法、王魔、厲鬼等像置于佛像之首,以爲他們最具神威,這暴露出他們心中沒有清淨的皈依:也有人將金像、銀像、銅像等排在首位,而將泥像等放在最後,這表明他們只將佛像視爲一種財産。至于唐卡,如果按照新、舊次第來作排列也是不對的。有些人將唐卡當帳子用,在室內團團圍起來,這樣的作法是極其錯誤的。有的人睡覺時將腳正對著佛菩薩像,一點也不覺得不安,這也是心中沒有皈依的明證。有些人將破舊的唐卡和佛像視爲房間裏的垃圾,而將它們送往擦康,這無異將他自己的福德往外送。所以我們應對佛像等作真的佛菩薩想。
即便我們沒有很多的身、語、意所依,但「身所依」中必須要有一座大師像,以便憶念佛陀,一座宗喀巴大師像,以便憶念上師;「語所依」中應有一部《般若波羅蜜攝頌》或《菩提道次第》;「意所依」中至少要有一個塔的〔擦擦〕8。如有鈴杵9的話,也應供在〔意所依〕之中。有的人將鈴杵視爲普通的工具,其實它們是〔意〕的象征,如果輕視的話,過失是極爲嚴重的。
除開始修法的第一天外,雖然沒有必要每天陳設身、語、意所依,但每天在修此科時,我們仍應瞻視佛像及作真實佛菩薩想,不可以爲:「我已熟知房間裏的佛像,何必再看?」如果我們每天瞻仰的話,就會一次次地在心中留下殊勝的習氣。據說朝拜佛像的功德要比朝拜佛的真身大十六倍,《白蓮華經》中說:「吾人雖以擾亂意,觀見壁繪如來像,彼等漸見俱胝佛。」
雖然經裏本來說的是「供養壁繪如來像」,但口傳中,卻是這樣講的。假如我們怒氣沖沖地觀看佛像,也能有這樣功德的話,那麼當我們以信心來作瞻仰時,自然也能獲得同樣的利益。
聖舍利弗成爲佛陀的〔第一雙〕(上首二弟子)10弟子後,永不離佛的真身。據說這是因爲他過去世看到佛的繪像深感稀有的結果。聖舍利弗過去世中曾受生爲一個郵差,一天晚上,他留宿在一座荒蕪的佛殿裏。他點燃一盞極亮的油燈,借著燈光,一邊休息一邊修鞋,擡頭看見壁畫中的如來像,他自忖道:「要是能當面見到這樣神奇的人物該有多好啊!」由于不斷地發願,最後終于讓他遇到了釋迦佛。
我們現在所見的泥像、銅像等,當我們獲得〔法流叁摩地〕11時,即是真正的「殊勝化身」:當我們獲得初地時,即是真正的「受用身」。所以,對佛像作真身想極其重要。
第二加行: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嚴陳設
「無谄诳」分兩個方面:物無谄诳與動機無谄诳。「物谄诳」,是指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供品。對出家人而言,是指以「五邪命」的方法取得的物品:對在家人而言,是指以經營屠宰業、短斤缺兩等極爲惡劣的手段獲得的物品:我們與其用這樣得來的供品供養,還下如不供得好。供養的梵文爲「布拶」,本意爲令生歡喜。我們供養的目的,本來是爲了使佛菩薩歡喜,如果我們奉獻上述那種供品的話,怎能令他們生起歡喜呢?但是如果已經成辦了這樣的供物,爲了清淨自他的罪惡而作供養,如此供養則是好事。
五邪命爲:谄媚奉承、旁敲側擊、贈微博厚、巧取訛索和詐現威儀。
「谄媚奉承」是指爲了從施主等那裏獲得一些布施,故意裝出一副笑臉使別人布施錢財等:如果沒有這樣的動機,而是出于正直的禀性、說了些中聽的話,致使別人布施,就不成爲邪命。
「旁敲側擊」是指爲求供養、間接地向施主等乞討。例如說:「現在我尚有足夠的茶和酥油,但糧食短缺。」或是「您去年惠施的糌粑12對我幫助極大。」等;如果沒有這種求利的動機,而是禀性正直的說這樣的話,則不成「旁敲側擊」。
「贈微博厚」是指向別人布施少許財物,以便取得較大的回報。例如向施主奉獻哈達13和遞茶等、假意款待,內心則希望得到固定的供養和贛贈等大的回報。現在我們出家人常作這樣的邪命,還說是「願者上鈎」,如果沒有這樣的動機,而是禀性陸正直地對施主殷切款待,也不成邪命。
「巧取訛索」是指在別人不願意的情況下強作乞討,以及將他原本打算供養給別人的東西據爲已有,或是間接地乞討。例如說:「某某施主布施的茶和酥油對我幫助很大。」如果沒有求利的動機,而是禀性正直地說這樣的話,也不成邪命。「詐現威儀」是指在寮房裏隨隨便便,而在施主等面前裝出一副持戒精嚴、循規蹈矩的樣子,以求得到一些布施;如果沒有這樣的動機,只是爲了不讓在家居士退失信心而在寮房外裝出敦肅的樣子,我的勝皈依處大寶上師說,這不成爲「詐現威儀」。我們這些出家人,像這樣置叁律儀14于不顧,靠經商等置辦財物來作供養,過失遠比功德爲重大。
「動機谄诳」是指在奉獻供養時摻雜有下良的動機,例如爲求出名,爲講排場等。正如卓貢仁波切所指出的那樣:
「即便供叁寶,亦欲他人見。」
我們所作的每一次供養,全都流于求名求利等世間八法,稍微好些的,其動機也下外乎是求長壽、無病等等。例如,在供「千僧齋」時:心裏想的不是積福,而是出名。如果今天有個貴客要到寮房來,便裏外打掃,陳設的供品也比往日爲豐富,還獻上供燈,點燃供香,讓室內散發著甜甜的香氣,然後坐等貴客光臨;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我們應該仔細去想一想!這樣的供養,很難說是利大還是害大。有一天,格西奔貢嘉15聽說將有一位施主前來拜會,于是把對…
《掌中解脫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叁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