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P2

  ..续本文上一页指内在的尘土还是外在的尘土呢?」以前听过的三个偈颂此刻映现在他的脑海里:

  

  「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

  

  「此尘是瞋…」、「此尘是痴…」等,依次类推。盘陀迦努力修习这些偈颂文义,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此颂在经里虽说是这个样子,但在加行法引导和诸位上师的口授传承中,为了实修时易解起见,第一句改为「尘者非土是贪尘」等,像这样来念比较好。

  

  薄伽梵为了将盘陀迦的功德宣扬出去,便让阿难去告诉盘陀迦要他为比丘尼说法,并告诉比丘尼众盘陀迦将是她们的大师。盘陀迦明白佛的意思是要替他宣扬功德,于是同意了:「我将如教奉行。」那些比丘尼们闻言却极为惊讶,她们说:「你们看,我们妇女被人轻视到如此程度!他在三个月中,连一个偈颂都学不会,怎么能来为我们这些三藏法师作开示呢?我们要想办法,今后不再使那些少闻寡学之人来到我们这里。」于是十二位比丘尼中,有的准备了一个极高的法座,但没有梯子可以登上去;有的跑到舍卫城中向城里居民宣布说:「我们的大师,一位殊胜的大声闻明天将到我们那里,凡听他说法未能见谛的,都将在轮回中长期流转,所以请大家务必前来听法。」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有的为看热闹,有的为善根所激发,纷纷聚集前来听法。

  

  次日,盘陀迦乞食完毕,内从正定而起,外由几位比丘陪同,来到比丘尼的夏季住处说法。当他来到法座旁时,见法座极高,不清楚这些比丘尼是出于信心还是恶意,于是稍稍入定观察,知道是恶意后,盘陀迦便舒展手臂如象鼻般,将法座压低,坐了上去。这一举动有些人能看见,有些人不能见。入座后他先入定,从座上隐没,跃入空中,在四方显示四种神变。最后,他收回神变,重新坐在狮座上,开始说法:「姐妹们!我费了三个月才记住的那个偈颂,它的意思要讲七天七夜才能讲完。薄伽梵所说的「身语意三不造罪」是开示断除十不善,「诸世间」是指五蕴,「执」是指贪、瞋,痴三者的执着,……」盘陀迦仅仅详尽地开示了半个颂子,当时就有一万二千名听众见谛。某些人证四果之一3,某些人成声闻、缘觉或大乘人,亦即各自发菩提之心,大多数人则对三宝生起了信心。

  

  随后,盘陀迦来到祗陀林,佛陀为他授记道:「此盘陀迦是我所有善巧转变有情之心的声闻弟子中,最为殊胜者。」所以,以为打扫等比不上修法重要,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佛经中说,给孤独长者,每天到祗陀林的欢喜园中作清扫工作。有一天,家主有事没来,也没有别人能作打扫,佛陀便亲自以金枝般的双手作清扫工作。我的大宝上师曾说:历辈遍知胜者之王4修加行法所用的扫帚、草束都扫秃了,变得像驴尾似的。这些扫帚的柄被上好的黄布裹了起来,作为圣物供人朝拜,这是极具关要的行传。因此,我们初业行人应认真对待打扫工作才是。

  

  无论室内有无灰尘,最好在每座修法前都作打扫,不然的话,至少每天要打扫一次。具体的作法是:发起如前所说的动机之后,我们应该想象:我们正在扫除的尘垢,就是自他相续中的障碍。观此修法即圆满、成熟、净治三法5中的一支,是净治佛剎的因。并如盘陀迦传记中所说,口诵「扫尘、除垢」,或念:

  

  「尘者非土是贪尘,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

  

  此外配合瞋与痴,边作念诵边作打扫。在我们主修「依师法」时,「贪尘」可改作「尘者非土是不信」等:主修空性时,可改作「相执」。口作念诵、心作观想,与当前所修的内容保持一致。

  

  病人和老者无法亲手打扫时,可请弟子等代作,自应口诵意观。因动机的大小有别,每一挥帚,所获的功德差别也很大。

  

  住处门前应堆设四座标记,观想为四大天王,或只设一座标记作这样的观想,也可堆设一座标记6,观想为毗沙门天王,据说这样作有不生障碍和戒律清净的大关要。

  

  在大寺院和其它不便设标记的地方,至尊绛贡仁波切口授中说,我们应观想,住处的四面外墙即四大天王便可。

  

  然后陈设身、语、意所依7。上师、本尊等像应按「资粮田」各尊的次序排列,如果因为尺寸大小不一下便排列的话,可稍作变更。我看过许多人将护法、王魔、厉鬼等像置于佛像之首,以为他们最具神威,这暴露出他们心中没有清净的皈依:也有人将金像、银像、铜像等排在首位,而将泥像等放在最后,这表明他们只将佛像视为一种财产。至于唐卡,如果按照新、旧次第来作排列也是不对的。有些人将唐卡当帐子用,在室内团团围起来,这样的作法是极其错误的。有的人睡觉时将脚正对着佛菩萨像,一点也不觉得不安,这也是心中没有皈依的明证。有些人将破旧的唐卡和佛像视为房间里的垃圾,而将它们送往擦康,这无异将他自己的福德往外送。所以我们应对佛像等作真的佛菩萨想。

  

  即便我们没有很多的身、语、意所依,但「身所依」中必须要有一座大师像,以便忆念佛陀,一座宗喀巴大师像,以便忆念上师;「语所依」中应有一部《般若波罗蜜摄颂》或《菩提道次第》;「意所依」中至少要有一个塔的〔擦擦〕8。如有铃杵9的话,也应供在〔意所依〕之中。有的人将铃杵视为普通的工具,其实它们是〔意〕的象征,如果轻视的话,过失是极为严重的。

  

  除开始修法的第一天外,虽然没有必要每天陈设身、语、意所依,但每天在修此科时,我们仍应瞻视佛像及作真实佛菩萨想,不可以为:「我已熟知房间里的佛像,何必再看?」如果我们每天瞻仰的话,就会一次次地在心中留下殊胜的习气。据说朝拜佛像的功德要比朝拜佛的真身大十六倍,《白莲华经》中说:「吾人虽以扰乱意,观见壁绘如来像,彼等渐见俱胝佛。」

  

  虽然经里本来说的是「供养壁绘如来像」,但口传中,却是这样讲的。假如我们怒气冲冲地观看佛像,也能有这样功德的话,那么当我们以信心来作瞻仰时,自然也能获得同样的利益。

  

  圣舍利弗成为佛陀的〔第一双〕(上首二弟子)10弟子后,永不离佛的真身。据说这是因为他过去世看到佛的绘像深感稀有的结果。圣舍利弗过去世中曾受生为一个邮差,一天晚上,他留宿在一座荒芜的佛殿里。他点燃一盏极亮的油灯,借着灯光,一边休息一边修鞋,抬头看见壁画中的如来像,他自忖道:「要是能当面见到这样神奇的人物该有多好啊!」由于不断地发愿,最后终于让他遇到了释迦佛。

  

  我们现在所见的泥像、铜像等,当我们获得〔法流三摩地〕11时,即是真正的「殊胜化身」:当我们获得初地时,即是真正的「受用身」。所以,对佛像作真身想极其重要。

  

  第二加行: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

  

  「无谄诳」分两个方面:物无谄诳与动机无谄诳。「物谄诳」,是指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供品。对出家人而言,是指以「五邪命」的方法取得的物品: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以经营屠宰业、短斤缺两等极为恶劣的手段获得的物品:我们与其用这样得来的供品供养,还下如不供得好。供养的梵文为「布拶」,本意为令生欢喜。我们供养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使佛菩萨欢喜,如果我们奉献上述那种供品的话,怎能令他们生起欢喜呢?但是如果已经成办了这样的供物,为了清净自他的罪恶而作供养,如此供养则是好事。  

  

  五邪命为:谄媚奉承、旁敲侧击、赠微博厚、巧取讹索和诈现威仪。

  

  「谄媚奉承」是指为了从施主等那里获得一些布施,故意装出一副笑脸使别人布施钱财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而是出于正直的禀性、说了些中听的话,致使别人布施,就不成为邪命。

  

  「旁敲侧击」是指为求供养、间接地向施主等乞讨。例如说:「现在我尚有足够的茶和酥油,但粮食短缺。」或是「您去年惠施的糌粑12对我帮助极大。」等;如果没有这种求利的动机,而是禀性正直的说这样的话,则不成「旁敲侧击」。

  

  「赠微博厚」是指向别人布施少许财物,以便取得较大的回报。例如向施主奉献哈达13和递茶等、假意款待,内心则希望得到固定的供养和赣赠等大的回报。现在我们出家人常作这样的邪命,还说是「愿者上钩」,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而是禀性陆正直地对施主殷切款待,也不成邪命。

  

  「巧取讹索」是指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强作乞讨,以及将他原本打算供养给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或是间接地乞讨。例如说:「某某施主布施的茶和酥油对我帮助很大。」如果没有求利的动机,而是禀性正直地说这样的话,也不成邪命。「诈现威仪」是指在寮房里随随便便,而在施主等面前装出一副持戒精严、循规蹈矩的样子,以求得到一些布施;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只是为了不让在家居士退失信心而在寮房外装出敦肃的样子,我的胜皈依处大宝上师说,这不成为「诈现威仪」。我们这些出家人,像这样置三律仪14于不顾,靠经商等置办财物来作供养,过失远比功德为重大。

  

  「动机谄诳」是指在奉献供养时掺杂有下良的动机,例如为求出名,为讲排场等。正如卓贡仁波切所指出的那样:

  

  「即便供三宝,亦欲他人见。」

  

  我们所作的每一次供养,全都流于求名求利等世间八法,稍微好些的,其动机也下外乎是求长寿、无病等等。例如,在供「千僧斋」时:心里想的不是积福,而是出名。如果今天有个贵客要到寮房来,便里外打扫,陈设的供品也比往日为丰富,还献上供灯,点燃供香,让室内散发着甜甜的香气,然后坐等贵客光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动机?我们应该仔细去想一想!这样的供养,很难说是利大还是害大。有一天,格西奔贡嘉15听说将有一位施主前来拜会,于是把对…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