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墊被他人占用時,你再怎麼聲色俱厲地要他站起來,他也照樣置若罔聞。反之你無需直接命令他站起來,你只需說那邊有一個盛大的表演,並裝作自己也要去的樣子,那麼他就會站起來跑出去,這樣你就能馬上坐回自己的原位了。同樣的,如果我們的心伴有貪等不善心所時,雖然強力排除也難以奏效。但當心專注于呼吸上時:心就會上當受騙,煩惱也將隨之平息,然後再生起善心便容易多了。
如果心不與不善心所相應而容易生起善心的話,就不一定需要「數息觀」,因此,稱「七法或八法」的道理也就在此。
糾正動機
無論是否需要數息觀,我們在上座之初都要生起「殊勝善心」30。不管作什麼樣的善事,最初的糾正動機是極其重要的。至尊宗喀巴大師在談論有關修行要點《問難‧純白增上心》,曾向藏地諸大修行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修法之始,如「梵語曰」31那般重要者爲何?對此,至尊洛桑卻堅32後來在《答問‧善意笑音》一文中答到:
「一切修法初,如同梵語曰,
即善觀自心,無上師尊意。」
一切修法之初,糾正動機極爲重要,如經中說:
「諸法皆爲緣,善住願根本。」
阿阇黎龍猛也說:
「貪瞋癡叁者,所生爲不善;
無貪無瞋癡,彼所生爲善。33」
阿底峽尊者說:
「譬如草木,若根是毒,枝和葉也是毒,若根是藥,枝和葉也成爲藥;同樣的,在貪、瞋、癡的根本上,作什麼事都是不善的。」
若以煩惱爲動機所作的、聞、思修叁者,將引發極大不悅意異熟果;若以賢妙善心爲動機,就是作弒生等下善業也能圓滿廣大資糧。以前,大師佛陀尚在有學道時,曾受生爲船長,名爲「大志」34。有一次率五百人入海、得寶而歸。當時有一歹徒,人稱「俗人具短槍」,企圖謀殺那五百位商人。船長爲了保護五百位商人的生命,也爲了保護「俗人具短槍」不墮惡趣,他以大悲心將之超度,據說由此提早圓滿四萬大劫的資糧。弒生業本身雖然不能圓滿資糧,但大悲心這個動機卻能圓滿廣大資糧。事實上,動機決定了一切:善或不善;異熟果悅意或不悅意;力大或力小。
以前,印度有二位乞兒,分別來自王種和婆羅門種。一天婆羅門種乞兒去僧團那裏乞食,但他去的不是時候,僧伽大衆尚未用齋前不施「薦新」,所以什麼也沒得到。王種乞兒則比較有時間觀念,他到的時候,正值他們准備扔掉吃剩的東西,故而得到很多。他問婆羅門種乞兒:「你得到一點吃的嗎?」婆羅門種乞兒氣惱的說:「如果我掌權的話,我將把所有釋迦沙門的頭砍下來扔到地上!」那個王種乞兒因爲得到許多剩食,故而對僧團生起了信心,他說:「如果我有錢的話,我將每天供養百味食物獻給佛陀及其僧團!」
他倆邊走邊談、離開了舍衛城,來到一棵樹前躺下休息。後來有一輛車經過,車輪將婆羅門乞兒的頭輾了下來。
當時舍衛城中的商人首領去世了,此人膝下無子,于是城中一切住戶集會,商定當立福德最大者爲新首領。他們四處觀察,結果發現那個躺在樹蔭下的王種少年,因爲其它樹的影子都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而那棵樹的影子卻絲毫末動。于是他得到了商人之王的灌頂,並如他先前承諾的那樣,供養佛陀以及僧伽,後因聞法而見谛。
經中說:
「諸法意爲先,意速意爲主,如由極毒意,
或說或作事,彼能令得苦,如輪斷頭例,
又如以淨信,或說或作事,
彼能令得樂,如蔭相隨例。」
這樣的妙劣動機之果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不僅是在作善業之初,對于日常的一切事務,我們也應以賢妙的動機來作,這很重要。
現在我們見面問安時,大都說:「您身體好嗎?」阿底峽尊者則不然,他會這樣問:「生善心否?」
至尊大宗喀巴也說:
「黑白業即妙劣心,意樂妙則地道妙,
意樂劣則地道劣,一切觀待意樂故。」
由于動機有別,修善獲得樂果的力量大小也有差別。以四人同時念一遍《度母贊》爲例:第一個人以「菩提心」爲動機,第二個人以「出離心」爲動機,第叁個人以希求後世爲動機,第四個人以希求現世長壽、無病等爲動機。他們念誦的數量多寡雖一致,但得果的情況卻大不相同:第一個人的念誦爲「菩提心」所攝持,因此成爲圓滿菩提之因和菩薩之行,是大乘法。其它叁人的念誦則不然,第二個人的念誦爲「出離心」所攝持故,仍是解脫之因和輪回的對治,是中士法。其余二人的念誦則連解脫之因也談不上,僅是普通的「集」35而己。第叁個人的念誦雖然不成爲解脫和一切智之因,但成爲遮退惡趣的方便和下士法。第四個人因爲只考慮現世,所以其念誦不成爲正法。結果是,除此人所希望的那點現世利益之外,很難有別的。有人曾問:「希求現世的快樂和利養、恭敬等而造作諸業,將有什麼果報?」答:「果報也只有那樣。」「那麼後世有什麼呢?」「地獄、餓鬼、畜生。」
所以,當我們這些出家人在走向大殿和辯經場時,如果爲菩提心所攝持的話,那麼就是我們踏出的每一步,也能成爲十萬兩黃金也難以相比的菩薩行。但如果去的目的,是爲了想得到錢財及茶等,或是爲了執事的情面,那麼我們的行動就會成爲上述阿底峽尊者所說的那樣。
修行者的修行是否成功也有待于此。阿底峽尊者說過:
「我的貢巴仁欽喇嘛說是要修行,但如果修的時候這樣想:因爲修行可以招來整匹的布和整包的茶等許多東西,那麼怎麼修也是罪;如果修的時候這樣想:我要出離生死海的邊際,要播下大菩提的種子,那麼,僅僅這一想的福報,就連虛空也容納不了。」因此,我們在作聞、思、修與恭敬、供施等善事時,不論大小,如果不糾正動機的話,一切都將無益。
此處最初也應努力糾正動機,又因爲這是大乘法的緣故,所以不是隨便那一種善心都可而應以「殊勝善心」菩提心來攝持。如果我們已經擁有自然不假造作的菩提心,便無需這樣費力地糾正動機。但在需要生起造作的菩提心時,我們單靠念誦「爲利一切母親有情」等詞句,是不能轉變心意的。因此,我們應當像前幾天說過的那樣想:「噫!我今幸得此暇滿身……,爲利一切母親有情,當獲圓滿佛位,是故當修菩提道次第引導。」從暇滿、利大、難得開始直至發心,依次回憶,這樣才能改變心意。
衆先德所說的糾正動機法有詳有略。有些人以諷誦那些詞句爲足,當知這樣作是一點兒都不能改變自心的。動機的糾正是在心裏而不是在嘴上,所以心應當與口中所念詞句的意思結合起來,盡力轉變自心。
觀皈依境(編按:見正文前彩色圖片)
像這樣生起殊勝善心之後,我們應以此爲動機,修「皈依、發心」。
由于現在是將叁種「道次第」合起來講,而各個「加行法」中,有著各自不同的「皈依境」與「資糧田」,所以請勿混淆。按照規矩,現在在法會上,大家共念《南傳派加行法》,因爲它比較好念。至于個人日常的念誦,則仍應該依照《速道加行法》36來念。
在皈依之前,我們應該先觀「皈依境」。「速道派」的「皈依境」如下:正面前虛空之中,觀想有一個八大獅子擎舉的廣大寶座。所緣境不可太高、也不可過低,因爲太高或過低分別有生掉和生沈的危險。因此,最合適之處當觀在正對眉心這個位置。
獅座之上,中央與四方各有一小座,共五小座。小央的那個稍高于其它四個,中央座上觀開示此法的具恩根本上師,外相爲大師釋迦牟尼佛,一如念誦儀軌中所說。
因爲一切道果的證德均依靠上師而生起,所以應觀其體性爲上師。觀上師現釋迦佛相,是爲顯示正法的根源,因爲釋迦佛是聖教之主。釋迦佛右手按地,表戰勝「天子魔」37。缽內的無病藥甘露,表戰勝「蘊魔」38;不死甘露,表戰勝「死主魔」39;無漏智慧甘露表戰勝「煩惱魔」40。當思此表大師已勝四魔及表自己將迅速戰勝四魔之意。在大師心間,觀「智慧薩埵」金剛持;在金剛持心間,觀二二摩地薩唾」藍色吽字。因爲這裏的修法與密法相關,所以應觀「叁重薩埵」。你們可能會想:「我有許多開示道次第的上師,應該觀那一位呢?」當觀以最能利益自心的上師爲主。
右邊41的座上觀至尊彌勒,在小座的周圍觀「廣大行派」衆師長圍繞;左邊的座上觀至尊文殊,如前觀「甚深見派」衆師長圍繞;背後小座上觀勝者金剛持,如前觀「修行加持派」衆師長圍繞:前方小座上觀自己根本上師,現通常所見之相,如果上師有獨眼瞎等毛病,則不應觀想那些缺陷。上師右手結說法印,左手作定印、手持充滿無死甘露的長壽寶瓶。在甚深空性中入定同時說法,唯佛方能,所以此二表上師本身即佛。說法印也可表策勵化機聽法,定印表策勵弟子實修所聞之法。又如至尊大宗喀巴所說:
「有緣修道主要障,壞身閻羅壞心癡。」
修法的主要障礙,是能壞心的愚癡和能壞身的死主閻羅。作爲這二種障礙的對治,說法印表以說法戰勝愚癡,壽瓶中的無死甘露表戰勝死主。像這樣有許多依此修習息、增、懷、伏事業的所緣甚深關要。上師周圍,觀結有法緣的衆師長圍繞,包括教讀師。平時當別人間我們有多少上師時,我們多半要用數珠從頭開始一個一個地算;但當問及錢包裏有多少錢時,我們卻能脫口而出,當知此乃不重視道之根本之相。
觀想尚住世的衆師長坐在錦墊上,已去世的衆師長坐在蓮月座上。
這五組上師稱作「五部上師」。在他們周圍,有從本尊乃至護法的資糧田各尊圍繞,均安住于上述的大座之上。關…
《掌中解脫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叁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