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P4

  ..续本文上一页垫被他人占用时,你再怎么声色俱厉地要他站起来,他也照样置若罔闻。反之你无需直接命令他站起来,你只需说那边有一个盛大的表演,并装作自己也要去的样子,那么他就会站起来跑出去,这样你就能马上坐回自己的原位了。同样的,如果我们的心伴有贪等不善心所时,虽然强力排除也难以奏效。但当心专注于呼吸上时:心就会上当受骗,烦恼也将随之平息,然后再生起善心便容易多了。

  

  如果心不与不善心所相应而容易生起善心的话,就不一定需要「数息观」,因此,称「七法或八法」的道理也就在此。

  

  纠正动机

  

  无论是否需要数息观,我们在上座之初都要生起「殊胜善心」30。不管作什么样的善事,最初的纠正动机是极其重要的。至尊宗喀巴大师在谈论有关修行要点《问难‧纯白增上心》,曾向藏地诸大修行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修法之始,如「梵语曰」31那般重要者为何?对此,至尊洛桑却坚32后来在《答问‧善意笑音》一文中答到:

  

  「一切修法初,如同梵语曰,

  即善观自心,无上师尊意。」

  

  一切修法之初,纠正动机极为重要,如经中说:

  

  「诸法皆为缘,善住愿根本。」

  

  阿阇黎龙猛也说:

  

  「贪瞋痴三者,所生为不善;

  无贪无瞋痴,彼所生为善。33」

  

  阿底峡尊者说:

  

  「譬如草木,若根是毒,枝和叶也是毒,若根是药,枝和叶也成为药;同样的,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作什么事都是不善的。」

  

  若以烦恼为动机所作的、闻、思修三者,将引发极大不悦意异熟果;若以贤妙善心为动机,就是作弒生等下善业也能圆满广大资粮。以前,大师佛陀尚在有学道时,曾受生为船长,名为「大志」34。有一次率五百人入海、得宝而归。当时有一歹徒,人称「俗人具短枪」,企图谋杀那五百位商人。船长为了保护五百位商人的生命,也为了保护「俗人具短枪」不堕恶趣,他以大悲心将之超度,据说由此提早圆满四万大劫的资粮。弒生业本身虽然不能圆满资粮,但大悲心这个动机却能圆满广大资粮。事实上,动机决定了一切:善或不善;异熟果悦意或不悦意;力大或力小。

  

  

  以前,印度有二位乞儿,分别来自王种和婆罗门种。一天婆罗门种乞儿去僧团那里乞食,但他去的不是时候,僧伽大众尚未用斋前不施「荐新」,所以什么也没得到。王种乞儿则比较有时间观念,他到的时候,正值他们准备扔掉吃剩的东西,故而得到很多。他问婆罗门种乞儿:「你得到一点吃的吗?」婆罗门种乞儿气恼的说:「如果我掌权的话,我将把所有释迦沙门的头砍下来扔到地上!」那个王种乞儿因为得到许多剩食,故而对僧团生起了信心,他说:「如果我有钱的话,我将每天供养百味食物献给佛陀及其僧团!」

  

  他俩边走边谈、离开了舍卫城,来到一棵树前躺下休息。后来有一辆车经过,车轮将婆罗门乞儿的头辗了下来。

  

  当时舍卫城中的商人首领去世了,此人膝下无子,于是城中一切住户集会,商定当立福德最大者为新首领。他们四处观察,结果发现那个躺在树荫下的王种少年,因为其它树的影子都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而那棵树的影子却丝毫末动。于是他得到了商人之王的灌顶,并如他先前承诺的那样,供养佛陀以及僧伽,后因闻法而见谛。

  

  经中说:

  

  「诸法意为先,意速意为主,如由极毒意,

  或说或作事,彼能令得苦,如轮断头例,

  又如以净信,或说或作事,

  彼能令得乐,如荫相随例。」

  

  这样的妙劣动机之果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不仅是在作善业之初,对于日常的一切事务,我们也应以贤妙的动机来作,这很重要。

  

  现在我们见面问安时,大都说:「您身体好吗?」阿底峡尊者则不然,他会这样问:「生善心否?」

  

  至尊大宗喀巴也说:

  

  「黑白业即妙劣心,意乐妙则地道妙,

  意乐劣则地道劣,一切观待意乐故。」

  

  由于动机有别,修善获得乐果的力量大小也有差别。以四人同时念一遍《度母赞》为例:第一个人以「菩提心」为动机,第二个人以「出离心」为动机,第三个人以希求后世为动机,第四个人以希求现世长寿、无病等为动机。他们念诵的数量多寡虽一致,但得果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第一个人的念诵为「菩提心」所摄持,因此成为圆满菩提之因和菩萨之行,是大乘法。其它三人的念诵则不然,第二个人的念诵为「出离心」所摄持故,仍是解脱之因和轮回的对治,是中士法。其余二人的念诵则连解脱之因也谈不上,仅是普通的「集」35而己。第三个人的念诵虽然不成为解脱和一切智之因,但成为遮退恶趣的方便和下士法。第四个人因为只考虑现世,所以其念诵不成为正法。结果是,除此人所希望的那点现世利益之外,很难有别的。有人曾问:「希求现世的快乐和利养、恭敬等而造作诸业,将有什么果报?」答:「果报也只有那样。」「那么后世有什么呢?」「地狱、饿鬼、畜生。」

  

  所以,当我们这些出家人在走向大殿和辩经场时,如果为菩提心所摄持的话,那么就是我们踏出的每一步,也能成为十万两黄金也难以相比的菩萨行。但如果去的目的,是为了想得到钱财及茶等,或是为了执事的情面,那么我们的行动就会成为上述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

  

  修行者的修行是否成功也有待于此。阿底峡尊者说过:

  

  「我的贡巴仁钦喇嘛说是要修行,但如果修的时候这样想:因为修行可以招来整匹的布和整包的茶等许多东西,那么怎么修也是罪;如果修的时候这样想:我要出离生死海的边际,要播下大菩提的种子,那么,仅仅这一想的福报,就连虚空也容纳不了。」因此,我们在作闻、思、修与恭敬、供施等善事时,不论大小,如果不纠正动机的话,一切都将无益。

  

  此处最初也应努力纠正动机,又因为这是大乘法的缘故,所以不是随便那一种善心都可而应以「殊胜善心」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我们已经拥有自然不假造作的菩提心,便无需这样费力地纠正动机。但在需要生起造作的菩提心时,我们单靠念诵「为利一切母亲有情」等词句,是不能转变心意的。因此,我们应当像前几天说过的那样想:「噫!我今幸得此暇满身……,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当获圆满佛位,是故当修菩提道次第引导。」从暇满、利大、难得开始直至发心,依次回忆,这样才能改变心意。

  

  众先德所说的纠正动机法有详有略。有些人以讽诵那些词句为足,当知这样作是一点儿都不能改变自心的。动机的纠正是在心里而不是在嘴上,所以心应当与口中所念词句的意思结合起来,尽力转变自心。

  

  观皈依境(编按:见正文前彩色图片)

  

  像这样生起殊胜善心之后,我们应以此为动机,修「皈依、发心」。

  

  由于现在是将三种「道次第」合起来讲,而各个「加行法」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皈依境」与「资粮田」,所以请勿混淆。按照规矩,现在在法会上,大家共念《南传派加行法》,因为它比较好念。至于个人日常的念诵,则仍应该依照《速道加行法》36来念。

  

  在皈依之前,我们应该先观「皈依境」。「速道派」的「皈依境」如下:正面前虚空之中,观想有一个八大狮子擎举的广大宝座。所缘境不可太高、也不可过低,因为太高或过低分别有生掉和生沉的危险。因此,最合适之处当观在正对眉心这个位置。

  

  狮座之上,中央与四方各有一小座,共五小座。小央的那个稍高于其它四个,中央座上观开示此法的具恩根本上师,外相为大师释迦牟尼佛,一如念诵仪轨中所说。

  

  因为一切道果的证德均依靠上师而生起,所以应观其体性为上师。观上师现释迦佛相,是为显示正法的根源,因为释迦佛是圣教之主。释迦佛右手按地,表战胜「天子魔」37。钵内的无病药甘露,表战胜「蕴魔」38;不死甘露,表战胜「死主魔」39;无漏智慧甘露表战胜「烦恼魔」40。当思此表大师已胜四魔及表自己将迅速战胜四魔之意。在大师心间,观「智慧萨埵」金刚持;在金刚持心间,观二二摩地萨唾」蓝色吽字。因为这里的修法与密法相关,所以应观「三重萨埵」。你们可能会想:「我有许多开示道次第的上师,应该观那一位呢?」当观以最能利益自心的上师为主。

  

  右边41的座上观至尊弥勒,在小座的周围观「广大行派」众师长围绕;左边的座上观至尊文殊,如前观「甚深见派」众师长围绕;背后小座上观胜者金刚持,如前观「修行加持派」众师长围绕:前方小座上观自己根本上师,现通常所见之相,如果上师有独眼瞎等毛病,则不应观想那些缺陷。上师右手结说法印,左手作定印、手持充满无死甘露的长寿宝瓶。在甚深空性中入定同时说法,唯佛方能,所以此二表上师本身即佛。说法印也可表策励化机听法,定印表策励弟子实修所闻之法。又如至尊大宗喀巴所说:

  

  「有缘修道主要障,坏身阎罗坏心痴。」

  

  修法的主要障碍,是能坏心的愚痴和能坏身的死主阎罗。作为这二种障碍的对治,说法印表以说法战胜愚痴,寿瓶中的无死甘露表战胜死主。像这样有许多依此修习息、增、怀、伏事业的所缘甚深关要。上师周围,观结有法缘的众师长围绕,包括教读师。平时当别人间我们有多少上师时,我们多半要用数珠从头开始一个一个地算;但当问及钱包里有多少钱时,我们却能脱口而出,当知此乃不重视道之根本之相。 

  

  观想尚住世的众师长坐在锦垫上,已去世的众师长坐在莲月座上。

  

  这五组上师称作「五部上师」。在他们周围,有从本尊乃至护法的资粮田各尊围绕,均安住于上述的大座之上。关…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