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头将会更多。假如把我们过去在地狱中喝过的烊铜汇聚在一起,那将比大海里的水还要多;除非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否则还要喝更多的烊铜。所以,只要能好好地想一想我们以后无止尽地在轮回中飘荡的情形,便足以在我们心中引发对轮回的恐惧。
在轮回中,即便天、人之身也不外乎纯系痛苦的自性。生于人中,有生、老、病、死之苦,与所爱的人分离之苦,与怨家遭遇之苦,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之苦等;生于非天中,有战争中身体被割裂之苦,及长时间因嫉妒而忧愁之苦等;生于天中,欲界天有死相笼罩之苦。上界诸天虽然没有明显的痛苦,但仍具「周遍行苦」的自性,有难以安住本位不得自在、最终必须下堕等之苦。
总而言之,在没有彻底解脱轮回之前,一切都逃不出苦的自性;所以,我们必须从这种环境下解脱出来,而且必须以我们现在的人身开始。我们之中大部分的人,总认为我们在今生中绝不可能获得解脱而将希望寄托于来世;然而事实上,以我们现在的人身是能够办得到的。我们已获得暇满人身— —这是修法的殊胜身——也遇到了佛教等,在现在远离一切违缘、具足所有顺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无力求解脱,那么何时才行呢?
所以,我们应该当下即求解脱轮回,而获得解脱的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宝贵的增上三学。因此,我们必须想到:
「为了从轮回大苦海中解脱出来,我必须尽力学习宝贵的增上三学!」能作这样的思惟,即是根据「共中士道」次第来纠正我们的动机。
那么,这样就足够了吗?不够!因为即便为了个人自身的利益而获得声闻、缘觉的阿罗汉位,也还难以完全圆满自利,利他也是很微小的,这是因为我们尚未能断除「所知障」和「四种无明」15等的缘故。正如所谓「渡一次河须撩二次衣」,就算由小乘道获得阿罗汉位,最后还是得发菩提心入大乘资粮道,从头开始学佛子行;就像新入寺者,从行茶僧开始干起,直到升任堪布,后来转到其它寺院,也还是得再从行茶僧干起一样。因此,从一开始就入大乘是十分重要的。
又如《弟子书》16中所说:
「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漩涡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离无愧何过此!」
虽然我们与其它有情众生互不相识,但他们没有一个未曾做过我们的母亲;正如我们在轮回中有过无数次受生一样,我们也有过无数的母亲,因此每一个有情都曾当过我们的母亲。他们每次当我们母亲的时候,与我们今生的母亲没有差别,全都是以同样的恩德来抚养我们;因此,一切有情与今生之母无丝毫不同: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都曾以恩德抚养过我们。
有些人也许会想:这一切有情不会是我的母亲。如果是的话,我应该认得,可是我并不认得呀!然而单靠不认识这一点,并不能作为证明他们不是母亲的理由;事实上有许多人甚至连自己今生的母亲也不认得!
我们也可能这样想:他们过去作我母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不应该再把他们视为有恩之母。然而,就他们曾作我母亲与他们曾给我恩德这件事而言,前生与今世并没有丝毫的不同。譬如,去年饶益于我,施我饮食财物者,与今年饶益我、施我者,恩德相同,这个事实并不会因为时间有前有后而发生变化。因此,一切有情全都是对我们有恩的母亲。像这样的恩人堕在轮回大海的漩涡中,如果我们就这样随随便便地拋弃他们,只顾自己求解脱的话,不就像眼看着母亲等极亲爱的亲属被大海的漩涡卷走,在大海中害怕地哭叫,即将沉没,而这个做儿子的却在岸边心不在焉的唱歌跳舞,只顾自己玩乐;还有比这种更下贱与无耻的行为吗?木船与皮筏一旦被卷入漩涡,定会有极为恐怖的灭顶之灾。像这个譬喻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似乎觉得,我们与这一切被卷入轮回大海漩涡的有情没有任何关系,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们全都是我们有恩的母亲。对于这些恩人,我们必须报恩!
施饥者以食物,施渴者以饮水,施贫者以财物,让他们满足暂时的需求,虽然也有一点报恩的意味,然而仅此并没有多大的利益。最上等的报恩方法,就是要让他们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苦恼;再也没有比这更超胜的报恩了。所以,我们应该生起慈心:「愿一切有情具足安乐」;生起悲心:「愿一切有情远离痛苦」;我们也应该生起增上意乐,心想:「使这些母亲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痛苦的担子就落在我的肩上,因此,我应该靠自己去完成这项使命。」
然而,我现在有这样的能力去做吗?目前不要说是一切有情,恐怕就连一个有情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利益。那么谁才有这样的能力呢?虽然声闻、缘觉与清净道17菩萨能利益有情,但并不圆满,无法与佛相提并论;因此,在利益有情方面,只有佛是无与伦比的。比如说,佛身所出一一光明都能成熟和解脱无量有情;在每个有情面前,佛均能变化出适合于这个有情的界、根、意乐及随眠的色身,并用该有情的语言为之说法等等。
那么,我有没有能力获得这样的佛位呢?有的!成佛所需身中最殊胜的是暇满身,瞻部洲人所具有的胎生六界18之身,是极其殊胜的,以此便能在一生中成就双运金刚持位;我们只是没有去修才没能成佛罢了。
成佛的方法是大乘法,而我们已遇到了圆满无误的圣教心要——「佛陀第二」宗喀巴大师的显,密双修无垢教法。简言之,我们只是被自己的不精进所蒙骗,事实上我们具有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之妙身;如果现在还不能去修,将来肯定不会再有比这更好的身和更妙的法了。
有些人说:现在是浊世、是恶劣的时代。其实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未经历过比现在更好的时代!现前侥幸能获得这样一次良机,值此之际,我们更应尽力地去修习佛位;因此,我们应当想到:「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必须尽力去获得无上圆满菩提!」并忆念菩提心的所缘相。能作这样的思惟,便是根据上士道次第来纠正我们的动机。只有当行者生起「无励力」的体验时,才算真正地发起了菩提心。
为获得这样的佛位就必须要修行,为了修行就必须要知道修法。
尽管我们有修法之心,跑到僻静的地方,自以为是地念念咒、发发愿或修一、二次「住心」;若不知修法的话,还是不知道该怎样下手的。
想了知修行的方法,就必须学习一种圆满无误的教授,而这样的教授之王,便是我将要讲的《菩提道次第》:因此,诸位务必发起这样的动机来听法:
「我要认真地听闻《菩提道次第》,然后将它用于实修。」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最初的纠正动机是最要紧的,尤其是在听《菩提道次第》引导的时候,更不能以为随便用什么动机都可以:最低条件,必须要由造作的菩提心摄持才行。已有菩提心体验的人,只需简单地回想一句短语——「为利有情愿成佛」即可;但对初业行人来说,单靠这个是无法让我们的心改变的,只有从「暇满」、「利大」、「难得」开始依次忆念,才能令心转变,引出菩提心所缘相。
不仅「道次第」如此,我们甘丹山派19在传任何灌顶、经教和引导之前,都要以一整套〔三士道次第〕来纠正动机。我的大宝上师时常教诫说:即便在发愿中,也包含着简略但全面的〔三士道次第〕,这是我们新、旧噶当派20上的特别之处。所以,在座这些肩负宏扬圣教之责的诸位,都必须这样来学。
然而有一个例外是,在传「长寿灌顶」时,按照传统,上师只讲「暇满——利大」、「难得」之类,而不讲「无常」,这是因为怕缘起的关要有错误的缘故。
在参加本次法会的人当中,有的是抱着:「我能来听法,这因缘真是太好了,修则非我所能。」的想法来;有些人则是随大众而来,心想:「如果你们去,那我也去。」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此次说法与其它大灌顶等不同,人们至少不会这样想:「我来求这个法是为了能做经忏。」如果是大灌顶的话,有些人可能就会有这种想法:「求了这个法之后,我便能以念咒等获得降伏魔鬼的能力,以及息灭病魔、招财、怀摄等等。」还有些人尽可能地多听闻,将法视为做买卖的资本,然后跑到蒙古等地方去兜售;这些都是假托佛法而造集的大罪!将佛所说的能成就解脱与一切智的方法用于现世的目的,就如同把国王从宝座上请下来而委以打扫的工作一样;因此,如果诸位觉得自己有上面所说的那些不好的动机,就请你们将之丢弃,至少要好好地生起造作的菩提心来听。
以上所说是有关如何纠正听法动机的内容,现在我们转入正行部分。
关于所听之法,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几点:第一,所修之法必须是大师佛陀所说的;其次,必须是经过诸位班智达解释抉择的;第三,必须是由那些大成就者修习后在相续中发生证悟的。我们应该修这样的法,至于其它佛没有讲过的,任何智者成就者都不知道的所谓甚深教授,再怎么修,其结果也只能是佛未曾得到的,或是其它智者成就者根本成就不了的。21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观察所修之法,如萨迦班智达22所说:
「事关马宝等,不大之买卖,
问他善思量;于今生小事,
尚如此勤苦,诸生长久事,
虽有赖正法,妙劣不观察,
遇法即信受,如狗食不可。」23
我们在做马的买卖时,通常要做多次的调查研究,请教专家和询问众人意见。或以购茶的僧人为例,他总要反复地观察茶叶的色泽,重量和形状,要认真地研究茶叶是否有被水泡过等毛病,和询问别人的意见;而这种事即便上当,最坏的情况,其实也不过是损失几杯茶而已。人们似乎常对这种暂时的小事做详细的研究,却对实现我们今后诸生长远目标的基础——所修之法——不做任何的观察,就像狗吃东西一…
《掌中解脱 第一天 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