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

  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

  

  

  (第二天,大宝上师嘉杰1‧帕绷喀仁波切作了如下开示:)

  

  法王大宗喀巴说:

  

  「一切佛经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2」

  

  一切佛经的心要精华是「出离心」。下士道中,这意味着厌恶三恶趣 ;中士道中,这意味着厌恶轮回中的一切。如果不依靠像「道次第」这样的教授,是生不出「出离心」来的。

  

  诸菩萨大士所赞之道是大宝「菩提心」,求解脱的津梁是「离边见」。如果不依靠像「道次第」这样的引导法,这些也是不可能生起的。

  

  所以,为了成佛,就必须在相续中生起这「三主要道」,要生起这三个主要道,就必须依靠道次第才行。因此,诸位在听法前,请你们先认真检查一下所有的动机和威仪,正确的动机应该是:

  

  「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应获得佛位,为此我来听受三士道次第经验引导,而后去做实修。 」

  

  你们将要听到的法,是有缘者趣向佛位的大乘法范、是龙猛和无着二位大车3的轨辙、是吉祥无等阿底峡尊者和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心髓般的甚深教授,是八万四千法蕴一切关要无不具足、经过编排整理而成的修持次第,也是任何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必需的修法。

  

  讲《菩提道次第》简略经验引导必须根据科判,即必须以正行的某一科为基础,在这之上做到「道次第」的体性决定、数量决定和次序决定;再决定此科内什么是所缘、什么是相关的解释 、什么是教理、什么是故事 、什么是教授口诀,然后才去修。如果听闻和修习不依科判,胡乱地混一起,便很难利益自心;这好比把茶、酥油、盐和碱混放在一个器皿中饮用,味道肯定不佳 。

  

  《道次第 科判有很多种,如 《道次第广、略论 》科判等。修持应以自己获得的某种「道次第」科判为基础。现在呢,是照我大宝上师的轨矩,以 《速道 》为主,另以众多教授为庄严所造的科判来讲。

  

  这一科判4以前未写成文字,我曾郑重地在大会上或私下向上师5请求,花了很大的功夫才将它编写成文字。这个科判广略适中,生起体验的方法十分特别、与众不同,具有很多的关要。现在我就按这个科判来讲。

  

  印度两大佛学中心之一的吉祥那兰陀寺诸位智者,主张由〔三清净门〕说法,即:阿阇黎语清净、弟子相续清净和所说法清净。止迦摩罗室罗寺的智者们认为以下三事为最重要的前导:正法作者殊胜、正法殊胜,以及如何闻说该法之理。这里按后者讲。

  

  《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大科:(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作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闻说具二殊胜法之理;(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这四条是《道次第广论》的科判,按照口传,不论讲哪一种广 、略「道次第」教授都要有这四科,否则,听者便生不起决定,所以现在从第一大科讲起。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作者殊胜

  

  如昨天已说的那般,我们在观察所修之法时,应该按照印度智者的规炬,看看它们是否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必须是佛陀所说的,必须是经班智达抉择过的,必须是经诸成就自在者修习后在心相续中生起证悟的。从修行者自己这方面来讲,如果信心、智慧和精进不足,便不会有收获;但从法这方面来讲,如果修的是相似法,也绝对不会有结果。我们见过不少有智慧,肯精进的人,因为这个原因而浪费了一生。

  

  其它所谓甚深的教授,诸如「净相」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大都如我前面说过的那样,不外乎是些「本尊成就法」以及依此而修的各种「事业法」。在这些教授中,有的时候甚至连三宝都没有明确提及,更不要说有生起〔三主要道〕体验的方法了。

  

  正如一切江河的源头应该出自雪山一样,正法的源头也必须出自大师佛陀。如果上师有时间并且知道如何详细解说的话,应该从大师佛陀开始,讲解「道次第」所有传承上师的传记,亦即上师们如何依此道获得果位的情况。由于传承上师数量太多、内容又很长,所以现在没有时间详谈,在此我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

  

  (随后嘉杰‧帕绷喀仁波切简单讲述了从大师佛陀至阿底峡尊者之间两种不同传承的更替,以及从阿底峡尊者开始传承合流的一些情况。)

  

  像这样,从阿底峡尊者那时开始,传承便合流了,尊者在西藏造《菩提道灯论),从而将这些教授引入西藏。「道次第〕这个名字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有的。由于《菩提道灯论)是此后《道次第》、《胜道》6、《圣教次第)等一切相关著作的根本文,所以,阿底峡尊者实际上也是这些著作的作者。宗喀巴大师也说:「故彼《菩提道灯论》之造者,亦即此《菩提道次第广论》之造者。」

  

  虽然在此应详述阿底峡尊者的传记7,但因条件不允许,故而只能简单地讲一下,此传记分三部分:

  

  乙一、圆满种姓中受生之理。

  

  阿底峡尊者的诞生地位于东印度萨霍尔境内的榜噶拉城。这个城市很大,约有三万五千名居民,周围属民达十万户。王宫名「金幢」,具有十三层金顶和二万五千座金幢。是个财富众多,权势强大的王国。国王名「善吉祥」,王后名;〔吉祥光〕,阿底峡是他们的幼子,诞生时伴有众多稀有的征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

  

  尊者诞生后满十八个月时,父母带他前往附近毗札麻拉城中的寺院。一路上,全城百姓争相瞻仰小王子的风采。王子看见人山人海的场面,问父母道:「这些人是谁?」父母回答说:「他们是你的臣民。」王子便以大悲心看着他们,最稀奇的,他还用悦耳的声音说道:

  

  「愿此等众悉如我,常生王家父母贤,

  国政权势福德盛,皆为正法所长养。」

  

  抵寺后,父母等其它人均发愿今生长寿无病,受用圆满,后世不堕恶趣,生于善趣等等,这位王子却发愿道:

  

  「我得暇满人王身,诸根无过见三宝,

  常敬顶戴三宝尊,今后 请作皈依处。

  愿终不为家法缚,处僧伽中获法财,

  远离我慢供三宝,悲心观照诸有情。」

  

  尊者诞生为王子后满十八个月,便能说出皈依和发心这样的话,仅此就足以令人对他生起极大的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子逐渐成长为一位智者,如《噶当宝籍》中所说:

  

  「王子三岁时,善历算、字、声,

  年甫六岁时,能辨内、外道。」

  

  知道如何分辨内、外道的差别是件很困难的事,尊者自己曾说:「在印度只有我、那若巴和辛底巴三人知道分辨内、外道的差别。现在那若巴已去世,我来了西藏,所以目前印度的形势是很艰险的。〕尊者在六岁时就能分辨内,外道的差别,表明从那时开始他已经是个极为善巧的智者了。

  

  王子十一岁时,许多有望成为王妃的王女们用唱歌跳舞等各种方法,试图唤起王子贪欲,但这反而增强了王子的厌离心。另外,度母也化作一名绀色童女前来劝请:

  

  「莫贪莫贪有缘者,如象沉溺芦苇塘,

  勇士若溺欲泥中,清净戒衣岂不毁?」

  

  第一个「莫贪」是指莫贪现世,第二个「莫贪」是指莫贪轮回;就如同大象沉溺一样,身躯庞大的动物要比其它动物更难从淤泥中拔出。由此比喻看来,「勇士若溺」也就说明:如果普通人作恶,除他自己之外,对圣教和众生不会有大的损害;但是如果大活佛的行为有所闪失,那么将会导致整个地区圣教的衰败。相对的,如果大活佛凡事都能如理而行,也将使该地区的圣教得到宏扬。所以,对你们这些大活佛来讲,具备智、尊、贤三德8和守护甘丹派清净见、修是很重要的。这些是别义,现在接着讲阿底峡的故事。

  

  小王子很高兴地对上述劝请作了回答。不久,他身披戎装,由一百三十名骑士陪同外出巡游,表面上是游山,实际上是寻访上师,作善巧方便之行。他遇到了住山的胜敌婆罗门,婆罗门授以皈依发心,并告之应往那烂陀寺,寻访其无始生中之师菩提贤。然后他又遇到了菩提贤上师,供上珍宝,令上师欢喜,上师入三摩地加持王子身语意三门,授与许多发心教诫,又遣送王子至其前生之师阿瓦都帝巴9处。

  

  王子与上师会面时,上师说:「今日回到你的王国去吧,观察了家室的过患后再回来,」

  

  王子的父母看到王子回到家中十分高兴,便问:「月藏10,你到哪里去了?走得不累吧?心里没有厌烦吧?你能回来真是太好了!」王子回答说:

  

  「往求能仁皈依师,遍访山中阿兰若,

  所至皆见轮回过,所遇亦说轮回失。

  任作何事心不快,愿许出离求正法。」

  

  父母告诉他说:「你虽厌恶轮回,但仍然可以主持国政,供养三宝,惠施贫穷,建立伽蓝,迎请僧众,这样做也能让一切人众获得安乐。」

  

  王子答道:「我长时间观察轮回,已没有丝毫贪恋国政之念。对我而言,金殿和牢狱无异,妃子和魔女无异,三甜饮食11和狗肉脓血无异,宝饰锦衣和垃圾堆中的粗毛毡没有丝毫的区别。所以,我要去密林中修习禅定。今天我准备带一点肉、奶、蜂蜜和糖,回到至尊阿瓦都帝巴跟前去。」

  

  接着又唱了一首歌,双亲也只好由他去了。

  

  王子随后携带一千名骑士返回森林,顶礼于阿瓦都帝巴足下,上师为他作发心大乘灌顶,并说:「去黑山寺见吉祥罗怙罗,他也是你前世的上师。」

  

  王于随后去见罗怙罗上师,当时上师正在宣说密续,遥见王子,知其为求法而来。为了使众人生起敬畏,便向王子身上降下一道霹雳,那道霹雳转而落到了外…

《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