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
寂天怙主说:
「此暇满身极难得,既得能办士夫利,
倘若此生未辩利,后世怎得此圆满?」1
这样的暇满身我们已经获得了,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耽着现世这一点点快乐,只作些降伏仇敌、保护亲友之类事情的话,这是连畜生也能做到的,不应在这上面上当受骗。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比畜生高明,不修一种能决定利益我们后世之法的话,以后再想获得这样的暇满身是很困难的。因此,值此侥幸获得一次暇满身之际,我们应该好自为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修法,而这又得依赖于修习像《菩提道次第》这样的法。所以,我请求大家好好地发起菩提心的动机来听,作这样的思惟:
「我应当获得佛位以利益一切母亲有情,为此我来听受《菩提道次第》甚深教诫,然后去认真地实修。」
(帕绷喀大师接着说:「所听的法即是有缘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范」等等,和前二天一样。又说:「如果按科判来讲的话,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等等,正行科判也和以前一样。随后又简单重述了第一大科的内容,即昨天所讲的,从大师佛陀依次传来产生《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情况,以及后来依据《菩提道灯论》为根本文,出现《道次第》、《圣教次第》等许多「道次第」论着的情况,然后说:「详细的可参阅《菩提道次第传承上师传》。以上是简要重述昨天所说的内容。」
今天讲第二大科: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菩提道次第》由「四殊胜」和「三别法」之门超胜其它教授。「四殊胜」为:(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乙三)易获佛陀密意殊胜,(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圣教」,就是佛陀所说的一切圣言。如《般若灯释》2中所说:
「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3,即薄伽梵所说圣言。」
「通达一切圣教互不相违」,意思是要懂得一切圣教是任何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必须的修法。
〔无违〕意为一致。大小乘,毗奈耶、密法等有时候在语言表达上似乎互相矛盾卜,但实际上,都是任何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的主体或支分,所以互不相违。譬如,某人身患大热病时,医生先是告诫他应戒肉、酒等物,如果不戒会有生命危险。后来在热病转症的紧要关头,即风大占主导地位时,医生又对他说要饮酒,吃肉等等。同一个医生对同一个病者,前后说出吃不吃肉、酒二种不同的话,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为了治疗同一个病者,根据需要所开出的二种不同处方。同样的,有人以为大、小乘和显、密法是针对各别化机说的,而不必全包括在同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的修法中。其实不然,这些是同一个说法者所说的,任何一个补特迦罗成佛所需全备的修法。
详言之,最初在下、中士阶段,先修小乘藏所说的无常、苦等法;等稍进一步至上士阶段时,再修大乘藏中所说的发菩提心和六度等法;转成密宗根器后,再修金刚乘中所说的二次第及密行等法。因此,一切圣教是像你、我等任何一补特伽罗成佛所必须的、循序渐进的修法,它们全都是一致的。
所以,佛陀的一切圣言,根据情况可分成道的主体或道的支分,对于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的修持来讲,没有一部佛经(圣言)是不需要的。不仅如此,诸位菩萨的主要任务是利益有情,而化机分为三类,应该为他们分别开示趣向各自解脱之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先去了解,那是无法为他人作开示的, 《释量论》中说:
「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所以,作为成办利他的支分,菩萨决定需要在相续中生起了知三乘4道的「道相智」5,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
「善现!诸菩萨应当发起彼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
《经庄严论》中也说:
「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相智成办世间利。」
再者,所得的佛位是尽一切过失、具一切功德的,因此,成就佛位的大乘道也应该能遮止一切过失类和成就一切功德类,绝对没有不能除某种过失和不能生起某种功德的圣言的;所以一切圣言都决定摄人大乘道的支分之中。
如果讲得更精确些,「无违」可以分成以下二种:通达一切能诠「教圣教」无违和通达一切所诠「证圣教」无违。如前面所说,三藏和四续部等佛经及注释,在每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的修持中都是一致的,没有丝毫矛盾的地方。如能这样理解,便是通达一切「教圣教」无违。这些经论的所诠内容可概括为:断十不善持戒等,能获人天位增上生的下士道;四谛进退和三学等能获解脱决定善6的中士道;发心、六度等能获一切智决定善的上士道。这一切在任何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的修持中,也都是一致的,没有丝毫相互矛盾的地方。如能这样理解,便是通达一切「证圣教」无违。
这也就是法王仲敦巴所说的:「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7。」这句话如同上述解说的根本文。其解释有许多种:有的说「四方」是指三士道和密宗;也有说如骰子,每掷一次都是四方形,即在每一个所缘类内包括道的全部。但按照我依怙主大宝上师的说法,这句话的含意是:正如一块正方形的座垫,移动时能同时带动它的四角;佛经及注释的所诠内容也能整个地包括在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的修持中。这才是要点所在。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如果我们末遇到像《菩提道次第》这样的法,是不能将一切圣言视为实修教授的。事实上,最上教授就是佛陀的圣言及其注释等诸大教典。在这个世界上开示教授的上师,没有能超越释迦佛薄伽梵,他所说的一切圣言也就是最上教授。《相续本母论》中说:
「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
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无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
现今对于像大宝《甘珠尔》8那样的佛陀圣言,除了在做经忏时需要用一下外,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它们是可供实修的教授。对于解释佛经的诸位大车的论典,也只是在听闻和辩论时用一下而已。
甚至在那些已完成全部学业、准备开始实修的人当中,也有一些人不知道如何将自己一生经过闻、思加以抉择的内容用于实修。相反的却跑到那些妄称为「大修行」其实什么也不懂的人跟前去,学一些本尊「成就法」和「明心见性」等,然后自以为是地修一修,正如大宗喀巴指出的那样:
「虽然多闻贫于法,圣言不现教授过。9」
这都是不能将圣言视为教授所产生的过失。我们格鲁派大寺院中有位格西,返回康区老家后,跑到一位宁玛派上师那里去求「能用来实修的教授」,然后修一些零散的相似法。这事已在当地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使人们误以为格鲁派中只有可供讲说的法,而无可供实修之法。我认为这个人是格鲁派教法的败类,同时也令我感到十分沮丧。
经过闻、思抉择后的法必须用于实修;用于实修之法必须先经闻、思的抉择。《道次第广论》中说,如果我们闻,思时抉择的是这件事,在实修时却是另一件事;这就好比赛马前规定的是跑这条道,而比赛时跑的却是另一条道。(嘉杰,帕绷喀仁波切进一步解释说:这好比赛马时,先规定明天跑的是这条道,而明天正式比赛时,跑的却是另一条。)
像这样无法将一切经典视为教授,乃是不懂《菩提道次第》之过;如果懂的话,我们便会知道,圣言等一切经论都能摄入「道次第」中而整个地加以修持。
以前,赤钦‧昂旺却丹(语自在胜)在完成寺中的学业后,在杰,绛央协巴(妙音笑)10跟前听受了《三主要道释》等许多教诫,这使他明白显密教法无余密意均能在一座上修,他说:「我现在才意识到,以前对无量经论所作的一切研习,实际上都是在研习《菩提道次第》啊!」此乃视圣言为教授之相。
同样的,大成就者桑结南结(善慧胜)在传《般若八千颂》经教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重复说:「唉呀!我现在老了,不然的话,这经里说的可都是能用来实修的啊!」
如果我们理解「道次第」的话,那么在辩经院中所辩论的一切内容都能容易地摄入「道次第」中而视为教授。比如,我们在辩论「发心」的时候,可将之与上士道修菩提心相配合;辩论「缘起」时,可将之与道次第中士道相配合;辩论「色心」时,可将之与奢摩他章配合。我们去为别人诵经祈福时,任何翻开的佛经内容都能归入实修法中。甚至「擦康」11中随便哪一张经论散页,其内容也都能加在我们所修的所缘类中。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寺院外绕寺道旁的「擦康」内看到一张散页,上面印有嘉却,格桑嘉措(贤劫海)12的一首道歌:
「见彼幼蜂小斑虎,鲜花丛中飞不停,
采集拾弃须臾顷,由此可闻同喻歌:
我见浊世众凡夫,由自不净心感受,
敌友变动剎那间,故我未得可信友。」
我马上将此与中士道中的「怨亲不定」过患联系了起来。
像这样,对一切佛语及其注释能不舍一字全部视为教授者,就是所谓的「噶当」(教授)。宗喀巴大师曾向噶居13‧仁钦沛(宝增)询问「噶当」之意,仁钦沛答道:「此意为不舍佛语一字全都视为教授!」宗喀巴大师闻言大喜,后来他在一次法会中赞叹道:「今天,噶居赐给我极大的智慧,他说……」
…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