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能产生这样的认识,我们便能容易地将一切圣言—包括「擦康」内的一纸散页在内——全都并入任何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的教授中,也就是全部地并入我们自己成佛所需的教授中。我们应当明白,这一切经论好象是佛陀等专门为我说的,从而对一切经论生起极大的恭敬。
瑜伽师绛曲仁钦(菩提宝)14说:「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圣言皆是教授。15」我们应该照这样来了解,这句话如同此处所说主题之根本。
那么,视一切圣言为教授要具足什么样的关要呢?有人心想只要听闻「道次第」便足够了,而事实上的要求是:我们必须领会圣言及注释之义是如何摄入从依止知识法开始直至止观之间的「道次第」中的。以及不论科判的广略,我们必须对一切支分在心中获得决定。然后知道如何用于实修,亦即对应作「观察修」者便作「观察修」,对应作「止住修」者便作「止住修」16。一旦达到这样的认识,那么我们所见到的任何圣言,便能很容易地分别与自己所修的各种所缘类一一相配合,这才是将圣言视为教授的标准。
为使大家易于理解,我再讲一个我的大宝上师曾经用过的譬喻:假如有一个人,稻子、麦子、豆子等什么都没有储藏,当他偶尔获得这样一捧东西时,比如说稻子吧,对他来讲,那是没有什么大用处,到头来也只会将它丢弃。同样的,如果不具足道之一切支分,也就不知道应该将所见到的圣言与相应的道的某一方面相配合,更不会知道将之用于实修;反之,如果此人拥有几升稻子、麦子和豆子等物的话,他就可以将他所得到的那一捧稻子加到已有的稻子中去。同样的,如果我们具足道之一切支分,便可容易地将所见到的圣书与相应的道的某个方面配合起来。
因此,只要我们具足道的一切支分,无论广略,我们都能获得修道的进步。
(帕绷喀仁波切又用官员家俱与僧人家俱的譬喻17,对此详加说明。)
「通达一切圣言无违」与「一切圣言视为教授」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不能包括后者,后者却能包括前者。
乙三、易获佛陀密意殊胜
如前面曾经说过的那样,佛语及其注释乃是最上教授,它们虽然包含着佛陀的究竟密意,但如果我们不依靠像《菩提道次第》这样的上师教授,单靠这些大教典,那是无法获得佛陀的究竟密意的。即使有可能,也需花费很长的时间,经受极大的困难才行。依靠此「道次第」,我们却能毫无困难地、容易地获得诸大教典中所说的佛陀密意。
那么,什么是佛陀的密意呢?我的殊胜皈依处大宝上师解释说:当以总「三士道」,别「三主要道」为佛陀密意,这一说法是可靠的,因为宗喀巴大师曾明确地说过,正见是佛陀的究竟密意。《三主要道》中说:
「现相缘起不虚妄,离执空性二了解,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此颂正面说若不理解正见,即是未理解佛的密意,所以反过来说:如果理解正见的话,便能获得佛陀的密意。此外,〔一切佛经心要义〕是指出离心,「是诸菩萨所赞道」是指发心,「有缘求解脱津梁」是指正见,由此可以推导出出离心,菩提心也是佛陀的密意。
所以,依靠「道次第」,我们便能很容易获得诸大教典的所诠内容——「三主要道」在相续中如何生起的关要。当我们能毫无困难地在相续中对「三主要道」生起真正的理解时,便可说是容易地获得了佛陀的密意。
打个比方来说吧:诸大教典好比是大海,「三主要道」等佛陀的密意好比是海中的珍宝,而《菩提道次第》就像是能入大海的船筏,开示「道次第」的上师就像是船长,海中虽有珍宝,但是如果不依靠船筏人海,不仅得不到任何珍宝,还会有丧命之虞;同样的,如果我们不依靠「道次第」而直采诸大教典的话,那将极难获得佛陀的密意。但如果在有经验的上师船长带领下,坐着《菩提道次第》船筏而入教典大海的话,那么就能容易地从教典大海中获得佛陀究竟密意的珍宝。
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此处所谓的「极大恶行」,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文中,指的是谤法18业障。如果未能对前三种殊胜生起决定的话,我们就会经常不断地对佛的各种教书生起大小不等的恭敬心。例如,分判乘的优劣,或将法分成用于讲说的与用于实修的等等,从而造集严重的谤法业障。这种谤法业障是极重的,(遍摄一切研磨经)中说:
「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彼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云:此则虑理,此非虑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汉,此是为诸鼙闻室说,是为缘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宜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况,是为谤法。」
谤法者过失极其严重,(三摩地王经)中说:
「若毁此瞻部,洲中一切塔,
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若杀尽殖伽 沙数阿罗汉,
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如果我们能对前三种殊胜获得决定,那么就会感到佛语中无一字可舍,而将其全部视为实修教授,对它们生起同样的恭敬。这样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去分判法的优劣,从而自然而然地堵塞最严重的谤法之门。
此外,一旦我们能如理思惟「依止善知识」法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断除依善知识而犯的那些业障;如果我们能对「暇满」,「无常」之类获得决定,就能自然消灭贪着现世的过失;乃至如果修「发心」所缘类,便能自然消灭依我爱执而生的过失;如果修「无我」缘类,便能自然消灭依我执而生的过失:因此,如果我们在相续中一一生起各种所缘类的话,便能自然而然地消灭它们各自所对治的重大恶行。
对上述这些殊胜生起理解的次第,也可以用譬喻来加以解释:譬如有一位画师,在绘制唐卡前,他必须先备齐用具,例如画布、颜料、画笔等等。他明白,这些材料和工具全是用来绘制唐卡的必要条件,而绝不会有丝毫不利条件,此喻等同「通达一切圣教无违」。然后,他叉知道如何正式使用这些材料和工具来绘制唐卡,此喻等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由此画师能妥善地完成唐卡的制作,此喻等同「易获胜者密意」。
这四种殊胜有两个名字:「能诠文四殊胜」与「所诠义四殊胜」。论的本身已具备「能诠文四殊胜」,而「所诠义四殊胜」则必须由行者自己来完备,这是最重要的。以上所说为「四殊胜」
此「菩提道次第」不仅具足这四种殊胜,而且拥有「三大别法」。「三别法」为:(一)总摄一切显密圣雷所诠而作开示故,所诠圆满;(二)以调心次第为主而作开示故,易于受持;(三)以善巧二大车派之二师教授为庄严故,胜出余轨。
(一)所诠圆满
本〔道次第」虽然无法容纳圣言及其注释的全部文字,却能包含一切经论要义而作开示。所有圣言及其注释的文义全都包含夺三士道次第〕中,也能包含在现在所说的简略〔道次第〕19中来讲,因此,一切圣言的所述内容均能包含于道次第中而作开示。至尊宗喀巴在上呈喇嘛邬玛巴的信中说到:
「我感到吉祥燃证智的这个教授,—菩提道次第教授——是将圣言及其释论的所有教授总汇为一个道次第而说的,善于听讲的双方,在讲解与实修时,会发现这教授并非仅仅是些零碎的教授,而是将所有圣言加以汇编而产生的。所以,我无需开示太多其它的引导20。」
在其它教派中,引导的名称种类众多,如「皈依」等「四大加行」21及「正行」等,在我们新、旧噶当派中,则无需如此繁多的引导,一切都包括在「道次第」。由于《菩提道灯论》能将一切圣言所说的内容浓缩在三页纸中而作开示,而且又是其它一切「道次第」的根本教典,所以,其它「道次第」著作,也同样可以将一切圣言所说内容包括起来而作开示,正如至尊宗喀巴所说的:
「总摄佛经心藏义,能得一次善讲闻,
说听一切正法福,悉能摄尽应思惟。22」
我们对《菩提道次第》作闻、思,听、讲,也就是闻,嗯,学习所有圣言及其注释之义,即便单作一次「速修」,也能成为修习一切圣言及其注释之义。噶当派格西堆陇巴大师23也说:
「当我讲《菩提道次第》的时候,瞻部洲中一切经函全都颤栗而心想:这白发老僧正掏出我们的心!」
事实上也是如此,如能妥善地讲听菩提道次第,那么上师便是讲了瞻部洲中一切经函的心要。所以说,此《菩提道次第》收回来能包含一切圣言之义,放出去便如开启圣言百门的钥匙,因而再也没有比本法更为精要的了,由此可知格西堆咙巴大师在讲「道次第」时说:「我剖开了佛法的大辇牛。」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慧力弱的人虽然无法详细研习「道次第」著作,但是如能依靠某种略论,如「明晰引导」等,具足一切所缘类支分来修的话,还是可以取得修道进步,相对的,倘若不具备其中任何一种所缘类,便无法获得进步。譬如,你虽有一包包治热病用的药——「冰片二十五味」,但你不必全部吃下去。如果这二十五味药都配全的话,你只需短期服用便能痊愈。但如果有一味不全,那么其它各味就是吃下去再多,也是无效的。
所以,值此有缘遇到像这样的教授之王之际,我们应当一心专注于此。
(二)易于受持
下至在轮回中承受各种痛苦,上至获得解脱安乐等等,这一切的造作者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调心法中最殊胜者无过于「道次第」,因为〔道次第〕以详述调心法为主,所以说本法「…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