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叁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勝與如何講聽此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能産生這樣的認識,我們便能容易地將一切聖言—包括「擦康」內的一紙散頁在內——全都並入任何一個補特伽羅成佛所需的教授中,也就是全部地並入我們自己成佛所需的教授中。我們應當明白,這一切經論好象是佛陀等專門爲我說的,從而對一切經論生起極大的恭敬。

  

  瑜伽師绛曲仁欽(菩提寶)14說:「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于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聖言皆是教授。15」我們應該照這樣來了解,這句話如同此處所說主題之根本。

  

  那麼,視一切聖言爲教授要具足什麼樣的關要呢?有人心想只要聽聞「道次第」便足夠了,而事實上的要求是:我們必須領會聖言及注釋之義是如何攝入從依止知識法開始直至止觀之間的「道次第」中的。以及不論科判的廣略,我們必須對一切支分在心中獲得決定。然後知道如何用于實修,亦即對應作「觀察修」者便作「觀察修」,對應作「止住修」者便作「止住修」16。一旦達到這樣的認識,那麼我們所見到的任何聖言,便能很容易地分別與自己所修的各種所緣類一一相配合,這才是將聖言視爲教授的標准。

  

  爲使大家易于理解,我再講一個我的大寶上師曾經用過的譬喻:假如有一個人,稻子、麥子、豆子等什麼都沒有儲藏,當他偶爾獲得這樣一捧東西時,比如說稻子吧,對他來講,那是沒有什麼大用處,到頭來也只會將它丟棄。同樣的,如果不具足道之一切支分,也就不知道應該將所見到的聖言與相應的道的某一方面相配合,更不會知道將之用于實修;反之,如果此人擁有幾升稻子、麥子和豆子等物的話,他就可以將他所得到的那一捧稻子加到已有的稻子中去。同樣的,如果我們具足道之一切支分,便可容易地將所見到的聖書與相應的道的某個方面配合起來。

  

  因此,只要我們具足道的一切支分,無論廣略,我們都能獲得修道的進步。

  

  (帕繃喀仁波切又用官員家俱與僧人家俱的譬喻17,對此詳加說明。)

  

  「通達一切聖言無違」與「一切聖言視爲教授」之間的差別在于:前者不能包括後者,後者卻能包括前者。

  

  

  乙叁、易獲佛陀密意殊勝

  

  如前面曾經說過的那樣,佛語及其注釋乃是最上教授,它們雖然包含著佛陀的究竟密意,但如果我們不依靠像《菩提道次第》這樣的上師教授,單靠這些大教典,那是無法獲得佛陀的究竟密意的。即使有可能,也需花費很長的時間,經受極大的困難才行。依靠此「道次第」,我們卻能毫無困難地、容易地獲得諸大教典中所說的佛陀密意。

  

  那麼,什麼是佛陀的密意呢?我的殊勝皈依處大寶上師解釋說:當以總「叁士道」,別「叁主要道」爲佛陀密意,這一說法是可靠的,因爲宗喀巴大師曾明確地說過,正見是佛陀的究竟密意。《叁主要道》中說:

  

  「現相緣起不虛妄,離執空性二了解,

  何時見爲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

  

  此頌正面說若不理解正見,即是未理解佛的密意,所以反過來說:如果理解正見的話,便能獲得佛陀的密意。此外,〔一切佛經心要義〕是指出離心,「是諸菩薩所贊道」是指發心,「有緣求解脫津梁」是指正見,由此可以推導出出離心,菩提心也是佛陀的密意。 

  

  所以,依靠「道次第」,我們便能很容易獲得諸大教典的所诠內容——「叁主要道」在相續中如何生起的關要。當我們能毫無困難地在相續中對「叁主要道」生起真正的理解時,便可說是容易地獲得了佛陀的密意。

  

  打個比方來說吧:諸大教典好比是大海,「叁主要道」等佛陀的密意好比是海中的珍寶,而《菩提道次第》就像是能入大海的船筏,開示「道次第」的上師就像是船長,海中雖有珍寶,但是如果不依靠船筏人海,不僅得不到任何珍寶,還會有喪命之虞;同樣的,如果我們不依靠「道次第」而直采諸大教典的話,那將極難獲得佛陀的密意。但如果在有經驗的上師船長帶領下,坐著《菩提道次第》船筏而入教典大海的話,那麼就能容易地從教典大海中獲得佛陀究竟密意的珍寶。

  

  

  乙四、極大惡行自趣消滅殊勝

  

  

  此處所謂的「極大惡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等文中,指的是謗法18業障。如果未能對前叁種殊勝生起決定的話,我們就會經常不斷地對佛的各種教書生起大小不等的恭敬心。例如,分判乘的優劣,或將法分成用于講說的與用于實修的等等,從而造集嚴重的謗法業障。這種謗法業障是極重的,(遍攝一切研磨經)中說:

  

  「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于如來所說聖語,于其一類起善妙想,于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爲謗法。彼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若作是雲:此則慮理,此非慮理,是爲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爲諸菩薩宣漢,此是爲諸鼙聞室說,是爲緣法;若作是言:此是爲諸獨覺宜說,是爲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爲諸菩薩宣況,是爲謗法。」

  謗法者過失極其嚴重,(叁摩地王經)中說:

  

  「若毀此瞻部,洲中一切塔,

  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若殺盡殖伽 沙數阿羅漢,

  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如果我們能對前叁種殊勝獲得決定,那麼就會感到佛語中無一字可舍,而將其全部視爲實修教授,對它們生起同樣的恭敬。這樣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去分判法的優劣,從而自然而然地堵塞最嚴重的謗法之門。

  

  此外,一旦我們能如理思惟「依止善知識」法時,便會自然而然地斷除依善知識而犯的那些業障;如果我們能對「暇滿」,「無常」之類獲得決定,就能自然消滅貪著現世的過失;乃至如果修「發心」所緣類,便能自然消滅依我愛執而生的過失;如果修「無我」緣類,便能自然消滅依我執而生的過失:因此,如果我們在相續中一一生起各種所緣類的話,便能自然而然地消滅它們各自所對治的重大惡行。

  

  對上述這些殊勝生起理解的次第,也可以用譬喻來加以解釋:譬如有一位畫師,在繪製唐卡前,他必須先備齊用具,例如畫布、顔料、畫筆等等。他明白,這些材料和工具全是用來繪製唐卡的必要條件,而絕不會有絲毫不利條件,此喻等同「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然後,他叉知道如何正式使用這些材料和工具來繪製唐卡,此喻等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由此畫師能妥善地完成唐卡的製作,此喻等同「易獲勝者密意」。

  

  這四種殊勝有兩個名字:「能诠文四殊勝」與「所诠義四殊勝」。論的本身已具備「能诠文四殊勝」,而「所诠義四殊勝」則必須由行者自己來完備,這是最重要的。以上所說爲「四殊勝」 

  

  此「菩提道次第」不僅具足這四種殊勝,而且擁有「叁大別法」。「叁別法」爲:(一)總攝一切顯密聖雷所诠而作開示故,所诠圓滿;(二)以調心次第爲主而作開示故,易于受持;(叁)以善巧二大車派之二師教授爲莊嚴故,勝出余軌。

  

  (一)所诠圓滿

  

  本〔道次第」雖然無法容納聖言及其注釋的全部文字,卻能包含一切經論要義而作開示。所有聖言及其注釋的文義全都包含奪叁士道次第〕中,也能包含在現在所說的簡略〔道次第〕19中來講,因此,一切聖言的所述內容均能包含于道次第中而作開示。至尊宗喀巴在上呈喇嘛邬瑪巴的信中說到:

  

  「我感到吉祥燃證智的這個教授,—菩提道次第教授——是將聖言及其釋論的所有教授總彙爲一個道次第而說的,善于聽講的雙方,在講解與實修時,會發現這教授並非僅僅是些零碎的教授,而是將所有聖言加以彙編而産生的。所以,我無需開示太多其它的引導20。」

  

  在其它教派中,引導的名稱種類衆多,如「皈依」等「四大加行」21及「正行」等,在我們新、舊噶當派中,則無需如此繁多的引導,一切都包括在「道次第」。由于《菩提道燈論》能將一切聖言所說的內容濃縮在叁頁紙中而作開示,而且又是其它一切「道次第」的根本教典,所以,其它「道次第」著作,也同樣可以將一切聖言所說內容包括起來而作開示,正如至尊宗喀巴所說的:

  

  「總攝佛經心藏義,能得一次善講聞,

  說聽一切正法福,悉能攝盡應思惟。22」

  

  我們對《菩提道次第》作聞、思,聽、講,也就是聞,嗯,學習所有聖言及其注釋之義,即便單作一次「速修」,也能成爲修習一切聖言及其注釋之義。噶當派格西堆隴巴大師23也說:

  

  「當我講《菩提道次第》的時候,瞻部洲中一切經函全都顫栗而心想:這白發老僧正掏出我們的心!」

  

  事實上也是如此,如能妥善地講聽菩提道次第,那麼上師便是講了瞻部洲中一切經函的心要。所以說,此《菩提道次第》收回來能包含一切聖言之義,放出去便如開啓聖言百門的鑰匙,因而再也沒有比本法更爲精要的了,由此可知格西堆嚨巴大師在講「道次第」時說:「我剖開了佛法的大辇牛。」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慧力弱的人雖然無法詳細研習「道次第」著作,但是如能依靠某種略論,如「明晰引導」等,具足一切所緣類支分來修的話,還是可以取得修道進步,相對的,倘若不具備其中任何一種所緣類,便無法獲得進步。譬如,你雖有一包包治熱病用的藥——「冰片二十五味」,但你不必全部吃下去。如果這二十五味藥都配全的話,你只需短期服用便能痊愈。但如果有一味不全,那麼其它各味就是吃下去再多,也是無效的。

  

  所以,值此有緣遇到像這樣的教授之王之際,我們應當一心專注于此。

  

  (二)易于受持

  

  下至在輪回中承受各種痛苦,上至獲得解脫安樂等等,這一切的造作者就是我們自己的心。調心法中最殊勝者無過于「道次第」,因爲〔道次第〕以詳述調心法爲主,所以說本法「…

《掌中解脫 第叁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勝與如何講聽此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