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易于受持」。
(叁)勝出余軌
由于本法是以精通龍猛派的明杜鵑上師與精通無著派的金洲上師這二位大德的教授爲莊嚴來講的,所以超勝于其它派別。如至尊大宗喀巴所說:
「瞻部智者頂上嚴,名稱幢幡極顯耀,
龍猛無著善傳來,此菩提道次第者。24」
像這樣的「叁別法」,連(現觀莊嚴論)中都沒有,密續之王《吉祥集密》中也沒有,因爲一者這二部教典中未包含全部的顯密內容;二者它們不以調心次第爲主。
由于我們現在有緣能對這樣的由「四殊勝」和「叁別法」之門超勝他法的《菩提道次第》作聞、思、修叁者,因此,我們絕不應滿足于一些相似的和不全面的教授,而應以極大的精進入于此道,這是最要緊的。 甲叁、如何聞說具二殊勝法之理
此科極爲重要,如達波大修行者昂旺劄巴所說:
「入道關要聞說者,前行妙訣當珍視。25」
下面的所有聞說是否落實到我們自相續上,以及我們是否能獲得修道進步,均觀賴于此科。又如所謂:「初一若錯,乃至十五。」如果我們從此處開始發生錯誤的話,所有的聞,思、修都將不得要領。所以這裏分叁方面來細講:
(乙一)聽法之理;(乙二)說法之理;(乙叁)結束時如何共作之次第。
乙一、聽法之理
分叁:(丙一)思惟聞法利益;(丙二)于法與法師發起承事;(丙叁)正聽聞之理。
丙一、思惟聞法利益
首先,爲生起強烈的聽法欲望,思惟一下聞法26的利益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能正確地思惟,便能對聽法發起很大的歡喜心,如(聽聞集)中所說: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堵惡,
由聞斷非義,由聞得涅槃。」
只有依靠聽聞我們才能知道一切取舍的關要:知道律藏之義後,我們便能以增上戒學遮止罪行;知道經藏之義後,我們便能以定學斷除散亂等無意義之事;知道對法藏之義後,我們便能以慧學獲得涅槃。又如(本生鬘)27中說:
「聞除癡暗禹明燈,盜零難攜最勝財,
是摧癡敝轟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
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
摧大罪敞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
遇諸善士爲勝禮,于大衆中智者愛。」
聽聞猶如「治滅愚癡黑暗之明燈」。我的大寶上師曾說:你僅僅知道一個「噶」28字,便能消除不知道「噶」字的黑暗,而生起了知的智慧光明。同樣的,在你學會叁十個藏文字母的時候,便能消除這叁十處黑暗,而生起叁十處光明。如果你不作聽聞的話,其它的就不必說了,即便驢頭那麼大的「噶」字也認不得,你所能做的只有搖頭的分兒。這一點,想想自己家裏那些從未受過教育的人即可明白。像這樣聽聞愈廣,治除的無明就愈多,智慧光明也就愈大。如(聽聞集)中所說:
「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
縱然有衆色,具眼亦莫見。
如是于此中,生人雖具慧,
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
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
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正如你眼睛睜得再大也看不清暗室中的用具一樣;即便你具有慧眼,若無聽聞之燈的話,也是無法知道取舍關要的。反之,如果在黑暗中將燈點亮,視力正常的人便能明見室內所有的東西:同樣的,依靠聽聞之燈,有慧眼的人便能了知一切法。
(菩薩地)中詳說需以「五想」來作聽聞的方法及聽聞的功德等。「五想」的內容是:因爲聽聞能時刻增長智慧故,應當作「眼目」想;由于聽聞能授予慧眼得見「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故,應當作「光明」想;佛與佛法在世上極難出現故,應當作「寶」想:最終能施予大菩提果故,應當作「大勝利」想;從現在起就能獲止觀之樂故,應當作「無罪」想。
聽聞是種「殊勝財富」,因爲它是盜賊等無法拿走的。世俗的財物可以被盜賊偷走、被仇人搶走,但聽聞等「七聖財」29和智、尊、賢叁種功德,卻是別人偷不走的。(大師诙諧地說:寺中有人回家探親,會因爲背負其它世俗財物而感到又苦又累,但若帶的是這些聖財,就不需如此了。)死時我們能夠帶走的,也是這些;所以你們這些無牽無挂的單身儈人,不應追求像銅箍、茶桶或銅茶壺這類的東西,而應希求那些聖財,這才是最重要的。
聽聞又像是「摧毀癡敵之利刀」,因爲依靠聽聞能使你根除一切煩惱怨敵。
聽聞又像是「開示無誤教誨的最勝友」,我們在做事時,以前的聽聞能指導我們: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怎樣做應做的事,怎樣避免不應做的事,以及做了某事之後可能産生的益處和過患等等。我的大寶上師說,當拉喇嘛耶協沃身陷圈圄時,仍能表現出那麼大的志氣,也是因爲受了「聽聞之友」的勸告。
聽聞又像是「雖貧不棄之親友」。那些世俗朋友在你榮華富貴的時候貌似親附,而在你危難之時卻假裝不認識你。但是聽聞卻能在你受苦、生病及死亡的時刻,格外 地幫助你,它才是最好的朋友。以前當彩卻林雍增仁波切30離事專修,無權無勢的時候,有一次碰巧在路上遇到一位外出經商的叔叔,他走過去打招呼,他叔叔卻假裝不認識他,後來,當他擔任(第八世dl喇嘛)經師,權勢灸手可熱的時候,那位叔叔來拜訪他,表明他們是叔侄關系。同樣的例子還有,過去有個人,在他過窮日子的時候,親戚中沒有人來認他,但在他做了生意、發了點財之後,有些人便來認他,說他是自己的叔叔等,結果引來一大幫〔親戚〕。有一天,他將那些人全請來吃飯,並將一堆銀塊放在首席的位子上,對之頂禮說道:
「本無叔叔生叔叔,銀塊銀塊我頂禮。」
這些故事說明,現世的親友是不堪信任的。如果我們想尋求一位真正的親友,那麼尋求聞,思、修叁者才是最好的。(格部倉道次第)31中,有「敬禮少許茶」等語,但我大寶上師的說法,則如方纔所說的那樣,因此,我將上師的話不加更動地告訴你們。聽聞又像是「治療煩惱病之良藥」,「摧毀不善軍之援軍」,也是「名譽、道德與最勝寶藏」,它是「遇見善士時所能給予的最上禮品」,並能夠使你「在大衆之中得到智者的敬愛」。其它如本生鬘所說
「若由聞法發信意,鹹妙歡喜獲堅住,
啓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
像這樣依靠聽聞對叁寶的功德生起信心後,我們便會對供佛等事認真地去做;對于「業決定」等生起信心後,我們便會樂于做行善斷惡之事;明白四谛中(苦、集二谛)的過患與滅、道二谛的功德後,我們便會堅定地爲希求的目標奮鬥等等;聽聞的利益可以說是無量無邊。即便需要我們割下自己的肉去買這個聽聞的話,那也是值得的。因此,當我們現在有這個機會,可以不用割肉而舒舒服服地坐著聽法的時候,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聽。這個偈頌是「月王子」以每句一千兩黃金的代價求來的32。
聽聞愈廣,可供思惟的東西也就愈多;思惟的東西愈多,修持體驗的生起也就愈快。因此,我主張諸位當中那些智慧大的人和年紀輕的人,應該人大寺院學習五部大論。因爲僅就認識「叁寶」而言,學與未學二者的差別也極大。一個不讀書的老師,不應該讓學生步自己的後塵:相對的,如果督令學生認真學習的話,那麼他本人也將在後世生起與之等量的智慧。對于那些老年人與根器鈍(慧力弱)的人來講,雖說也應該學習大論,但很可能是在無法解疑中度過一生。盡管因爲這樣而無法廣大聽聞,但他們仍可聞思像《菩提道次第》這樣的法,而對全圓道獲得理解。在班禅卻堅的夢境中,宗喀巴大師對他說:
「爲利自他故,聽聞當無厭,
視叁地菩薩,聽聞亦無厭。」
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
我們智慧再怎麼弱,怎麼可能沒有能力或沒有時間來聽聞「道次第明晰引導」這樣的法呢?爲何我們要自稱「我們不是學者」,而自斷法緣呆住一旁呢?就像馬,像、羊等根據各自的能力來背負東西那樣,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慧力來作聽聞。
然而,無論聽聞是廣是略,從最初的「依止善知識法」直至最後的「雙運」,這中間的各種所緣類一定要全部具備。不然的話,即便對某些所緣類了解很多,但終因其它所緣類有所欠缺,而變得像生活必需品的匮乏那樣。雖有一百條毯子而沒有一件件衣服可穿,或是雖有一百件衣服而無一條毯子可鋪。如果所緣類全備的話,則無論聽聞是廣是略,都能使我們獲得修道的進步。譬如,無論是大官的家俱還是儈人的家俱,都有同樣的基本功用。
丙二、于法與法師發起承事
如《地藏經》中說: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于彼起毀謗,
于說法師供養者,謂于師起如佛想。」
我們應當像恭敬和侍奉佛陀那樣來侍奉和恭敬法師。《菩薩地)中說,應離叁種雜染及不介意法師五處而作聽聞。離雜染之一的「離貢高雜染」,是說我們應由以下六事來作聽聞:⑴ 應時聽聞;⑵ 發起恭敬;⑶ 當作侍奉;⑷ 不應忿恚;⑸ 後當實修;⑹ 不求過失。其中「應時聽聞」,是指我們應在上師高興且有空的時候求法。只顧自己方便來安排時間,狂妄自大、自以爲是是不對的。以前格西博朵瓦,在前藏上部的噶康寺整理許多經書而忙得頭昏腦脹時,有一個人前來求法,格西作發怒狀,站起身來將那人趕了出去,那人只好狼狽地逃走。所以我們應該懂得選擇適當的時候求法。「發起恭敬」是指向上師頂禮及上師莅臨時起立等。「當作侍奉」,是指爲上師洗手洗腳等。「不應忿恚」是指爲上師承事時無有惱怒。「不求過失」是指不作非難;。
「離輕慢雜染」33…
《掌中解脫 第叁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勝與如何講聽此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