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叁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勝與如何講聽此法▪P4

  ..續本文上一頁,則是我們不可以輕視法與法師。  

  

  「不介意五處」,是指我們不應將上師的五個方面視爲過失而拋棄上師:⑴ 犯戒;⑵ 下層種姓;⑶ 容貌醜陋;⑷ 文辭鄙惡,表達方式欠佳;⑸ 語調不雅。

  

  丙叁、正聽聞之理

  

  正聽聞之理分爲兩節:(丁一)斷除違緣器之叁過;(丁二)依止順緣六種想。

  

  丁一、斷除違緣器之叁過

  

  所謂「器之叁過」是指:(一)如器皿倒覆之過:(二)如器皿有汙垢之過;(叁)如器皿底部有漏孔之過。

  

  第一,如果器皿倒覆的話,你再怎麼灌注好東西也不會跑到裏面去。像這樣,雖然你身體是坐在會場裏,但如果不好好用耳朵來聽、心思散亂的話,那麼法師說些什麼,你就一點兒也不知道,這和不參加法會沒什麼不同。因此,我們應當「如鹿貪聲」那般,集中一切思想來聽。「一切思想」意爲我們必須集中所有注意力,而不是用一半的心聽法,另一半心卻散亂于別的事情。據說鹿對聲音極爲貪著,在它側耳傾聽的時候,即使邊上有人向它射箭亦渾然不知,我們應該如是而行。

  

  第二,雖然器皿沒有倒覆,但如果器內有汙穢或有毒的話,這將使注入的東西不堪受用。像這樣,雖然你好好地用耳朵來聽,但某些人的動機是想見聞廣一些,某些人是想將來爲別人講經等等。且不談這些情況,即便以希求獨自獲得涅槃樂的動機來聽,在這裏也屬于器皿有垢之過。所以,我們至少要以造作的菩提心這一動機來聽。

  

  第叁,雖然器皿沒有倒置,也沒有汙垢等,但如果器底有漏孔的話,再怎麼灌注好東西也一點兒留不住它們。像這樣,雖然好好地用耳朵來聽,動機方面也沒有過失,但如果記不住所聽之法的話,還是會馬上忘掉。要做到不忘所聞是困難的,因此我們應以某一科判和書本爲基礎,在閱讀每一章節時,回憶上師曾經講過的與此有關的內容,不斷複習。尤其是在課後,與法友互相討論來作溫習是很重要的。

  

  薄伽梵曾在經中鄭重地告誡我們:「善谛聽聞,意思念之。」這裏的「善聽聞」是說應斷「器皿有汙垢之過」,「谛聽聞」是說應斷「器皿倒覆之過一;「意思念之」是說應斷「器底有漏孔之過〕34。

  

  丁二、依止順緣六種想六想爲:⑴ 對自己作病人想;⑵ 對正法作藥品想;⑶ 對善知識作良醫想;⑷ 對認真實修作治病想;⑸ 對如來作善士想;⑹ 對正法理作久住想。

  

  (一)對自己作病人想

  

  這一條很關鍵,如果具有此想的話,其它各種想便能自然地産生。自己沒有生病而觀修自己成病人,這雖然是一種顛倒的做法。然而,事實上,我們的確是身患煩惱重疾的病人。迦摩巴35說:

  

  「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然遭叁毒36極大幹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我們也許會想:「如果我有病,我應該知道才對,爲何我不知道呢?」這就像是發高燒的人,神志不清,以爲自己不是病人,而照樣唱歌跳舞一樣;我們所患的煩惱病極爲嚴重,時間又很長,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個病人。

  

  我們也可能這樣想:「如果我有病,我應該感到疼痛才對呀?爲何我感覺不到呢?」事實上,我們是在不斷地感受叁毒的劇痛。若問:「那是怎樣的情形呢?」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們到集市裏去,看到一件很中意的東西,但買不起,回到家時,心想:「我要是有這樣東西就好了。」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這便是貪欲引起的疼痛;當別人對自己說些不好聽的話,或是見、聞,回憶某些不稱心的事時,會産生不愉快的情緒,難以忍受,這便是瞠恚引起的疼痛‧像這樣仔細觀察我慢與嫉妒等煩惱,我們將會發現,它們可以不斷引生難以忍受的強烈痛苦;所以說,實際上我們正身患貪病,瞋病、嫉妒病等多種疾病。如果對普通的疾病我們都會發生怖畏,那麼對身患那麼多的疾病,我們怎能不感到害怕呢?《入行論》中說:

  

  「若遭常痛逼,尚須依醫言;

  況長戒貪等,百過病所逼」

  

  我們也許會想:「如果我有病,我應該知道才對,爲何我不知道呢?」這就像是發高燒的人,神志不清,以爲自己不是病人,而照樣唱歌跳舞一樣;我們所患的煩惱病極爲嚴重,時間又很長,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個病人。

  

  我們也可能這樣想:「如果我有病,我應該感到疼痛才對呀?爲何我感覺不到呢?」事實上,我們是在不斷地感受叁毒的劇痛。若問:「那是怎樣的情形呢?」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們到集市裏去,看到一件很中意的東西,但買不起,回到家時,心想:「我要是有這樣東西就好了。」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這便是貪欲引起的疼痛;當別人對自己說些不好聽的話,或是見、聞、回憶某些不稱心的事時,會産生不愉快的情緒,難以忍受,這便是瞠恚引起的疼痛‧像這樣仔細觀察我慢與嫉妒等煩惱,我們將會發現,它們可以不斷引生難以忍受的強烈痛苦;所以說,實際上我們正身患貪病,瞋病、嫉妒病等多種疾病。如果對普通的疾病我們都會發生怖畏,那麼對身患那麼多的疾病,我們怎能不感到害怕呢?《入行論》中說:

  

  「若遭常痛逼,尚須依醫言;

  況長戒貪等,百過病所逼」

  

  此外,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生病達一、二個月之久,那將是件極爲可怕的事;更何況我們在輪回中爲煩惱病所苦,是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呢!除非我們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否則我們的煩惱病是難以痊愈的。博朵瓦說:「無痊愈時之病者,無抵達時之旅客(醫不好的病人,到不了目的地的旅者)。」此話的確不假。

  

  (二)對正法作藥品想

  

  當病人知道自己患病時,就應該尋找藥物來治療;而正法正是能息滅那些煩惱疾病的藥物,所以我們應該尋求正法。

  

  (叁)對善知識作良醫想

  

  如果病人不去訪求醫生看病而胡亂吃藥,將藥性的冷熱和服用的先後次第搞錯,這樣的話,非但治不好病,反而有喪命的危險。所以,必須依靠一位有經驗的醫師才

  

  可以;同樣的,如果不親近善知識,以爲單靠學學經書就可以,並自以爲是地作誦讀和修行等,這樣的話,證悟的體驗絕不會生起,心相續只會變得越來越僵化。因此,如果我們真有修法之心,就必須鄭重地親近與有經驗之醫師相仿佛的善知識。病人找到醫生時,會生起極大的歡喜,對醫生的話言聽計從,恭敬服侍;同樣的,找到善知識之後,也應該如是而行。

  

  《攝功德寶》37中說:

  

  「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

  如諸病人依醫師,親善知識應無懈。」

  

  (四)對認真實修作治病想

  

  藥品雖然能治病,但是如果病人從醫生那裏取來許多良藥而不服用,只放在枕邊:不遵醫囑,應該做的不做,不應該做的全去做;這樣的話,根本治不好病。醫生和藥品對此都沒有責任,這是病人自己造成的。同樣地,我們在猶如良醫的善知識那裏,聽受許多能治煩惱病的教誡而不加實修的話,深廣教誡獲得再多,也無益于身、心,上師與法都不能對此負責,這是弟子自己的過失。如《叁摩地王經》中說:

  

  「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

  醫亦安住其悲憫,教令服用如走藥。

  受其珍貴衆良藥,若不服田療病藥,

  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靜慮己,

  若于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涅槃?」

  

  該經又說:

  

  「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

  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

  

  《入行論》中也說:

  

  「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

  若唯誦藥方,豈醫諸病者?」

  

  所以說,爲了治病單獲得藥品是不夠的,必須妥善加以服用而且按照醫囑行事才行:同樣地,爲了消滅煩惱疾病,我們應該將教誡之義與自心結合起來而加以實修。

  

  《道次第廣論》中說:

  

  「聞已丁知所有需要,即是行持,故聞義後應隨力行持,走極大關要。 一有些人喜歡盡可能地多累積所聞與所得的教授數量,只在文字上下功夫而下作實修。(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這些人就像是求蔗糖者只貪食甘蔗樹皮的滋味一樣:

  

  「甘蔗樹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藏于內,

  若人但只嚼蔗皮,不獲甘蔗精美味。

  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

  

  該經又將這類人比做模仿他人的戲劇演員:

  

  「如有處居戲劇場,談說其余勇士德,

  自己失壞殷重修,如是愛著言說失。」

  

  因此,應該致力于實修而不是單注重于文字,如若不然,沒有比這個更能使我們成爲〔教油子〕的原由了。據說聽聞數量多而修習數量少乃「教油子」之因。我們在最初聽法的時候,似乎覺得有些受益,但如果不以經常回憶和修習來加以鞏固的話,以後再聽時,這種感覺便會較以前減弱些,每次聽講,感覺愈來愈弱,最後發展成不論所聞之法是如何精深,都會以爲全是老生常談,因而對自心沒有絲毫的益處:這時候就變成「教油子」了,那是很下流的。如阿阇黎婆羅流支在(百頌論)中說:

  

  「出家複還俗,女人事叁夫,

  野幹脫網罟,此叁爲狡詐。」

  

  噶當派祖師也說:

  

  「法能調罪人,難調教油子,

  油能鞣糙皮,難鞣包油皮。」

  

  如果因爲別的法成爲「教油子」的,尚且可以爲其開示《菩提道次第》來作教化,但如果對「道次第」也變得油滑的話,那就無藥可救了。所以,對這一要點,務必加以慎重!

  

  不論我們修什麼法,應先妥善聽聞,然後將所聞之義與自心結…

《掌中解脫 第叁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勝與如何講聽此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