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P4

  ..续本文上一页,则是我们不可以轻视法与法师。  

  

  「不介意五处」,是指我们不应将上师的五个方面视为过失而拋弃上师:⑴ 犯戒;⑵ 下层种姓;⑶ 容貌丑陋;⑷ 文辞鄙恶,表达方式欠佳;⑸ 语调不雅。

  

  丙三、正听闻之理

  

  正听闻之理分为两节:(丁一)断除违缘器之三过;(丁二)依止顺缘六种想。

  

  丁一、断除违缘器之三过

  

  所谓「器之三过」是指:(一)如器皿倒覆之过:(二)如器皿有污垢之过;(三)如器皿底部有漏孔之过。

  

  第一,如果器皿倒覆的话,你再怎么灌注好东西也不会跑到里面去。像这样,虽然你身体是坐在会场里,但如果不好好用耳朵来听、心思散乱的话,那么法师说些什么,你就一点儿也不知道,这和不参加法会没什么不同。因此,我们应当「如鹿贪声」那般,集中一切思想来听。「一切思想」意为我们必须集中所有注意力,而不是用一半的心听法,另一半心却散乱于别的事情。据说鹿对声音极为贪着,在它侧耳倾听的时候,即使边上有人向它射箭亦浑然不知,我们应该如是而行。

  

  第二,虽然器皿没有倒覆,但如果器内有污秽或有毒的话,这将使注入的东西不堪受用。像这样,虽然你好好地用耳朵来听,但某些人的动机是想见闻广一些,某些人是想将来为别人讲经等等。且不谈这些情况,即便以希求独自获得涅槃乐的动机来听,在这里也属于器皿有垢之过。所以,我们至少要以造作的菩提心这一动机来听。

  

  第三,虽然器皿没有倒置,也没有污垢等,但如果器底有漏孔的话,再怎么灌注好东西也一点儿留不住它们。像这样,虽然好好地用耳朵来听,动机方面也没有过失,但如果记不住所听之法的话,还是会马上忘掉。要做到不忘所闻是困难的,因此我们应以某一科判和书本为基础,在阅读每一章节时,回忆上师曾经讲过的与此有关的内容,不断复习。尤其是在课后,与法友互相讨论来作温习是很重要的。

  

  薄伽梵曾在经中郑重地告诫我们:「善谛听闻,意思念之。」这里的「善听闻」是说应断「器皿有污垢之过」,「谛听闻」是说应断「器皿倒覆之过一;「意思念之」是说应断「器底有漏孔之过〕34。

  

  丁二、依止顺缘六种想六想为:⑴ 对自己作病人想;⑵ 对正法作药品想;⑶ 对善知识作良医想;⑷ 对认真实修作治病想;⑸ 对如来作善士想;⑹ 对正法理作久住想。

  

  (一)对自己作病人想

  

  这一条很关键,如果具有此想的话,其它各种想便能自然地产生。自己没有生病而观修自己成病人,这虽然是一种颠倒的做法。然而,事实上,我们的确是身患烦恼重疾的病人。迦摩巴35说:

  

  「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36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我们也许会想:「如果我有病,我应该知道才对,为何我不知道呢?」这就像是发高烧的人,神志不清,以为自己不是病人,而照样唱歌跳舞一样;我们所患的烦恼病极为严重,时间又很长,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个病人。

  

  我们也可能这样想:「如果我有病,我应该感到疼痛才对呀?为何我感觉不到呢?」事实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感受三毒的剧痛。若问:「那是怎样的情形呢?」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到集市里去,看到一件很中意的东西,但买不起,回到家时,心想:「我要是有这样东西就好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这便是贪欲引起的疼痛;当别人对自己说些不好听的话,或是见、闻,回忆某些不称心的事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难以忍受,这便是瞠恚引起的疼痛‧像这样仔细观察我慢与嫉妒等烦恼,我们将会发现,它们可以不断引生难以忍受的强烈痛苦;所以说,实际上我们正身患贪病,瞋病、嫉妒病等多种疾病。如果对普通的疾病我们都会发生怖畏,那么对身患那么多的疾病,我们怎能不感到害怕呢?《入行论》中说:

  

  「若遭常痛逼,尚须依医言;

  况长戒贪等,百过病所逼」

  

  我们也许会想:「如果我有病,我应该知道才对,为何我不知道呢?」这就像是发高烧的人,神志不清,以为自己不是病人,而照样唱歌跳舞一样;我们所患的烦恼病极为严重,时间又很长,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个病人。

  

  我们也可能这样想:「如果我有病,我应该感到疼痛才对呀?为何我感觉不到呢?」事实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感受三毒的剧痛。若问:「那是怎样的情形呢?」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到集市里去,看到一件很中意的东西,但买不起,回到家时,心想:「我要是有这样东西就好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这便是贪欲引起的疼痛;当别人对自己说些不好听的话,或是见、闻、回忆某些不称心的事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难以忍受,这便是瞠恚引起的疼痛‧像这样仔细观察我慢与嫉妒等烦恼,我们将会发现,它们可以不断引生难以忍受的强烈痛苦;所以说,实际上我们正身患贪病,瞋病、嫉妒病等多种疾病。如果对普通的疾病我们都会发生怖畏,那么对身患那么多的疾病,我们怎能不感到害怕呢?《入行论》中说:

  

  「若遭常痛逼,尚须依医言;

  况长戒贪等,百过病所逼」

  

  此外,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生病达一、二个月之久,那将是件极为可怕的事;更何况我们在轮回中为烦恼病所苦,是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呢!除非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否则我们的烦恼病是难以痊愈的。博朵瓦说:「无痊愈时之病者,无抵达时之旅客(医不好的病人,到不了目的地的旅者)。」此话的确不假。

  

  (二)对正法作药品想

  

  当病人知道自己患病时,就应该寻找药物来治疗;而正法正是能息灭那些烦恼疾病的药物,所以我们应该寻求正法。

  

  (三)对善知识作良医想

  

  如果病人不去访求医生看病而胡乱吃药,将药性的冷热和服用的先后次第搞错,这样的话,非但治不好病,反而有丧命的危险。所以,必须依靠一位有经验的医师才

  

  可以;同样的,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以为单靠学学经书就可以,并自以为是地作诵读和修行等,这样的话,证悟的体验绝不会生起,心相续只会变得越来越僵化。因此,如果我们真有修法之心,就必须郑重地亲近与有经验之医师相仿佛的善知识。病人找到医生时,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对医生的话言听计从,恭敬服侍;同样的,找到善知识之后,也应该如是而行。

  

  《摄功德宝》37中说:

  

  「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

  如诸病人依医师,亲善知识应无懈。」

  

  (四)对认真实修作治病想

  

  药品虽然能治病,但是如果病人从医生那里取来许多良药而不服用,只放在枕边:不遵医嘱,应该做的不做,不应该做的全去做;这样的话,根本治不好病。医生和药品对此都没有责任,这是病人自己造成的。同样地,我们在犹如良医的善知识那里,听受许多能治烦恼病的教诫而不加实修的话,深广教诫获得再多,也无益于身、心,上师与法都不能对此负责,这是弟子自己的过失。如《三摩地王经》中说:

  

  「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

  医亦安住其悲悯,教令服用如走药。

  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田疗病药,

  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

  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己,

  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该经又说:

  

  「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

  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入行论》中也说:

  

  「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

  若唯诵药方,岂医诸病者?」

  

  所以说,为了治病单获得药品是不够的,必须妥善加以服用而且按照医嘱行事才行:同样地,为了消灭烦恼疾病,我们应该将教诫之义与自心结合起来而加以实修。

  

  《道次第广论》中说:

  

  「闻已丁知所有需要,即是行持,故闻义后应随力行持,走极大关要。 一有些人喜欢尽可能地多累积所闻与所得的教授数量,只在文字上下功夫而下作实修。(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这些人就像是求蔗糖者只贪食甘蔗树皮的滋味一样:

  

  「甘蔗树皮全无实,所喜之味藏于内,

  若人但只嚼蔗皮,不获甘蔗精美味。

  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

  

  该经又将这类人比做模仿他人的戏剧演员:

  

  「如有处居戏剧场,谈说其余勇士德,

  自己失坏殷重修,如是爱着言说失。」

  

  因此,应该致力于实修而不是单注重于文字,如若不然,没有比这个更能使我们成为〔教油子〕的原由了。据说听闻数量多而修习数量少乃「教油子」之因。我们在最初听法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些受益,但如果不以经常回忆和修习来加以巩固的话,以后再听时,这种感觉便会较以前减弱些,每次听讲,感觉愈来愈弱,最后发展成不论所闻之法是如何精深,都会以为全是老生常谈,因而对自心没有丝毫的益处:这时候就变成「教油子」了,那是很下流的。如阿阇黎婆罗流支在(百颂论)中说:

  

  「出家复还俗,女人事三夫,

  野干脱网罟,此三为狡诈。」

  

  噶当派祖师也说:

  

  「法能调罪人,难调教油子,

  油能鞣糙皮,难鞣包油皮。」

  

  如果因为别的法成为「教油子」的,尚且可以为其开示《菩提道次第》来作教化,但如果对「道次第」也变得油滑的话,那就无药可救了。所以,对这一要点,务必加以慎重!

  

  不论我们修什么法,应先妥善听闻,然后将所闻之义与自心结…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