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现在一下子认不出了。请您告诉大家,目前千万不可说出迎请阿底峡的话,只说是来求学的。此处有位惹那阿迦惹上座,他的势力很大,连阿底峡都要听他的,这事绝不能让他知道。现在可供养他半两黄金,并告诉他:『我是从藏地来的,并不打算迎请班智达,只请您费心为我推荐一位与班智达不相上下的学者。』我们必须小心行事,绝不能着急,慢慢地想办法,等把尊者请到这里后再作进一步的请求。」
于是,那错与嘉‧准僧二人便前往上座惹那阿迦惹处,供上半两黄金。那错照着嘉‧准僧教他的话作了请求。上座很高兴地说:
「这太好了,其实我也不是想硬把人才留在这里,而是因为其它班智达无法调伏有情。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果让阿底峡离开这里的话,那么一切有情的安乐就会减少。」
如是这般,说了许多安慰的话。一时间,藏人与阿底峡仍无法见面。
后来,大悲观自在的化身从多方面安排了能使阿底峡去藏地的缘起。有一天,趁其它印度班智达和国王不注意,嘉‧准僧找了个闲静的时辰,叫来那错译师,并带他到阿底峡的寝室。他们在一肘宽的曼荼罗中央放上整块黄金,周围放上一堆堆散金,献给尊者。译师嘉‧准僧向尊者详细讲述了藏王如何如何地是位菩萨,法王三代是如何宏法的,朗达玛又是如何灭法的,僧团又是如何因为喇钦波(贡巴饶色)的恩德而得到扩大的情况,以及拉喇嘛叔侄为迎请尊者所经历的痛苦,并转达了耶协沃的口信;又谈了目前藏地邪法是如何盛行的情况,最后才请求说:「现在藏王菩萨派遣这位大德来迎请怙主您前去,请勿再像去年那样推辞了,请您以大悲心顾视一下藏地吧!」
尊者答道:「藏王真是一位菩萨!三代法王是菩萨的化身。那位喇钦波也是位菩萨,否则的话,藏地的佛教就不会再度兴起。那位拉喇嘛也是位菩萨,违背菩萨的命令是不可以的。我感到有愧于那位国王,他浪费了那么多的人力和财物。虽然我对你们藏人心怀慈悯,但我已衰老,又掌管许多寺中钥匙,另有许多未竟之事,恐怕难以赴藏。但我会作一下观察,你们先将黄金收回吧!」
说完尊者仍将供养退还给他们。
然后,尊者出于对藏地化机(应度弟子)的悲悯,便对赴藏是否能利益佛教,以及对自己寿命是否会发生障难作了观察。大悲观自在和至尊度母等都说,此行必对圣教和有情极有利益,尤其是由一位居士来做这件事,更能产生很大的利益,但寿命却会因为赴藏而减少。当问及寿命会减少多少时,本尊们说,如果不赴藏能住世九十二岁,如果赴藏则不超过七十二岁。实际上是授记尊者的寿量将减少二十年。当时,尊者内心生起了不顾自己生命的大勇气,心想:「如果能够利益藏地,寿命缩短就让它缩短吧!」
尊者明白:印度的所有僧众和施主们都一致反对他赴藏,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一来会导致佛教在印度——佛教发祥地式微。于是尊者便以善巧方便,声称将赴金刚座等各大圣地广作供养,丝毫不露出赴藏之意,然后再往返于各大圣地,将「文殊金刚」等许多有加持力的佛像,以及许多经典,交给一个商人——仲敦巴法王善巧方便的化身——悄悄请了出来。最后,尊者向上座提出请求,准许他短期去尼泊尔和藏地的众多殊胜圣地朝礼。上座知道,尊者本人乐意到藏地去,藏地众人又坚持要迎请,只得同意他短期赴藏。但是,他要那错译师发誓,一定要在三年之内将尊者送回印度。
当尊者师徒一行离开印度到达跋薄宗时,拉尊亲自率领三百名骑士前来作盛大的欢迎。
(嘉 杰‧帕绷喀仁波切随后详细讲述了他们见面后的情况,如众人是如何一见面便油然生出信心、相续变得调柔,以及后来阿底峡与大译师仁钦桑波会面的情况。)
过后一段时间,拉喇嘛绛曲沃郑重启请阿底峡。他流着眼泪,详细讲述了此间北方雪域中,三代法王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佛教的情况和后来朗达玛灭佛的情况,以及他的祖先阿里法王们不顾生命危险,在藏地重建佛教的情况;也谈到现在仍有些人依密法攻击毗奈耶,或依毗奈耶攻击密法,视显密二者如冷热矛盾,各人凭自己的喜好行事的情况。特别是称作「红裙阿阇黎」和「绿裙阿阇黎」那二个人,对头上盘髻的咒师开示「和合」和「超度」之法37,那样的胡言乱行导致佛教衰败到极点的情况,然后说道:
「大悲的尊者!您现在不必为我们这些粗野的藏地化机开示那些甚深和稀有之法,请您先开示业果以作培养;特别是求您大悲摄受,为我们开示一种您所亲证的,能总括所有佛的显密教典及注释,而且包含全圆无误之道、易于修持,能利益藏地全体民众之法!」
最后,他还请问了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行律仪38之身是否必须具足别解脱律仪?依靠单独的方便或智慧能否成佛?可否为未获灌顶者讲解密续?可否为梵行者实授智慧灌顶?未获金刚阿阇黎灌顶者可否作密法诸业?尊者对他所提的这些问题十分喜悦,为此造了《菩提道灯论》,将一切显密教典及注释密意浓缩在短短的三张纸中。论的开头部分说:
「敬礼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与众僧,
应贤弟子菩提光,劝请善显觉道灯。 」
文中称绛曲沃(菩提光)为 「贤弟子」,并不是因为他献了很多供养,而是因为他求法的方式令尊者感到十分的高兴。我的大宝上师说,如果当时绛曲沃请求说:「您传个灌顶吧!您传个随许39吧!」尊者是不会感到高兴的。
像这样以答疑的方式着出(菩提道灯论)后,流行于藏地的那些邪法和粗暴的行为便立即自动消失了。
当尊者在阿里上部宏法将满三年时,由于那错译师曾向上座立过誓言,译师便劝请尊者返回印度,尊者也同意了,遂往南行至布森地方。
以前至尊度母曾一再对尊者说,在藏地依靠一位大居士能极大地饶益圣教,此时又一再说居士快要来了。于是,尊者天天关注着,并说:「我的居士还没有出现,度母是不是在说妄语?」
有一天,当尊者被一位施主请去时,仲仁波切(指仲敦巴)来了。他先到尊者的住处,得知尊者被一位施主请去,但马上就要返回的消息。仲仁波切说:「如果让我选要早一剎那值遇大乘善知识,还是晚一剎那值遇大乘善知识,我宁愿选前者,所以我不能耽搁,我要到尊者去的地方找他。」结果在半路上就和尊者相遇,仲仁波切先全身伏地作顶礼,随后来到尊者跟前,尊者将手放置在他头上,用梵语说了许多吉祥赞。那天早些时候,尊者曾对那位施主说:「我需要一份食品给我的居士。」因为尊者从不食肉,所以那天的宴会食品是糌粑和酥油,尊者将带回的那份赐给了仲仁波切。仲仁波切将糌粑吃了,将留下的酥油制成一盏能通宵燃烧的油灯,供在尊者的枕边。据说从那时起,直至尊者圆寂,仲仁波切总是在尊者枕边供上通宵燃烧的油灯,从不间断。就在当天晚上,尊者为仲仁波切灌顶,认定为上首弟子。
后来,尊者等人逐渐从布森走到芒隅的济仲地区,准备经尼泊尔返回印度时,前方发生大战乱,挡住了去路,无法通行。仲敦巴设法迎请尊者返回藏地,那错则设法请尊者回印度。由于途中发生战乱不能前进,译师感到十分棘手、异常焦虑。尊者安慰他说:「不必如此不安,你已经尽了努力却做不到,是没有过失的。」译师闻言喜出望外,便请求道:「那么请您返回藏地吧!」就这样,尊者决意返藏。
当时途中发生战乱,致使尊者无法赴印,乃全体藏民之福。由于尊者无法返回印度,那错他们便致书上座。信中说明,根据上座的命令,他们护送尊者返回印度,但至尼泊尔边界时,因半途发生动乱无法继续前进,所以目前被迫返回藏地;他们允诺日后战乱平息时再护送尊者回来;信上又说尊者抵藏后造了一部论,利生之事也极其广大,所以最好能常住藏地,请示这样做是否可行。随信附上尊者亲笔手书的(菩提道灯论)和许多黄金,派人专程送往印度。
当时的印度和我们藏地不同,他们的规矩是:班智达们定期集会,审查一年之中新问世的论着。按照座位顺序将论文各页依次下发,大家各读一页后,如果发现词义均无过失,便上报国王,给作者颁发奖品,诏告天下可流通该篇论着。如果文句优美但文义有过失,便将该论系在狗尾上,把狗带到城里的街巷中游行,以羞辱该论及其作者,并上报国王,诏告天王「后禁止传布该论。尊者的著作本不需要作这样的审查,但还是按当地规矩将《菩提道灯论》发给班智达们。由于《菩提道灯论》在短短的三页纸中,简要而圆满无误地开示了一切显密教典所诠译的内容,且凭借此论能将一切佛经展现为教授,故而得到班智达们的一致认可,大家备感惊讶,反应强烈,异口同声地说:
「看来尊者到西藏去不仅对藏人有利,也对我们印度人有利。如果尊者住在印度,是不会造出这样一部论着的,因为我们印度人智慧和精进都很大。他考虑到西藏人愚钝且精进微小,所以才会造出这样一部词少义丰的论着。」
上座惹那阿迦惹听到这么多赞同尊者住藏的言论,只好回书藏地说:
「既然班智达们作了这样的赞叹,尊者本人也喜欢留在藏地,又有这么大的利生事业,尊者可以留在藏地。请他造一部(菩提道灯论)的解释给我们,作为代替。」
消息传到藏地,那错喜不自胜,如释重负,他说: 「上座强加给我,像山一样的重任,从今天起总算可以摆脱了。」
(嘉 杰‧帕绷喀仁波切指出,现存的(丹珠尔)40,件,被称作尊者造《自释》41一文,有部分内容为后人搀伪。)
尊者赴前藏之前,仲仁波切曾写…
《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