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二天 阿底峽尊者生平與藏地道次第引導的起源

  掌中解脫

  

  

  第二天 阿底峽尊者生平與藏地道次第引導的起源

  

  

  (第二天,大寶上師嘉傑1‧帕繃喀仁波切作了如下開示:)

  

  法王大宗喀巴說:

  

  「一切佛經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贊道,

  有緣求解脫津梁,我今隨力而宣說。2」

  

  一切佛經的心要精華是「出離心」。下士道中,這意味著厭惡叁惡趣 ;中士道中,這意味著厭惡輪回中的一切。如果不依靠像「道次第」這樣的教授,是生不出「出離心」來的。

  

  諸菩薩大士所贊之道是大寶「菩提心」,求解脫的津梁是「離邊見」。如果不依靠像「道次第」這樣的引導法,這些也是不可能生起的。

  

  所以,爲了成佛,就必須在相續中生起這「叁主要道」,要生起這叁個主要道,就必須依靠道次第才行。因此,諸位在聽法前,請你們先認真檢查一下所有的動機和威儀,正確的動機應該是:

  

  「爲了利益一切有情,我應獲得佛位,爲此我來聽受叁士道次第經驗引導,而後去做實修。 」

  

  你們將要聽到的法,是有緣者趣向佛位的大乘法範、是龍猛和無著二位大車3的軌轍、是吉祥無等阿底峽尊者和叁界法王大宗喀巴心髓般的甚深教授,是八萬四千法蘊一切關要無不具足、經過編排整理而成的修持次第,也是任何一個補特伽羅成佛所必需的修法。

  

  講《菩提道次第》簡略經驗引導必須根據科判,即必須以正行的某一科爲基礎,在這之上做到「道次第」的體性決定、數量決定和次序決定;再決定此科內什麼是所緣、什麼是相關的解釋 、什麼是教理、什麼是故事 、什麼是教授口訣,然後才去修。如果聽聞和修習不依科判,胡亂地混一起,便很難利益自心;這好比把茶、酥油、鹽和堿混放在一個器皿中飲用,味道肯定不佳 。

  

  《道次第 科判有很多種,如 《道次第廣、略論 》科判等。修持應以自己獲得的某種「道次第」科判爲基礎。現在呢,是照我大寶上師的軌矩,以 《速道 》爲主,另以衆多教授爲莊嚴所造的科判來講。

  

  這一科判4以前未寫成文字,我曾鄭重地在大會上或私下向上師5請求,花了很大的功夫才將它編寫成文字。這個科判廣略適中,生起體驗的方法十分特別、與衆不同,具有很多的關要。現在我就按這個科判來講。

  

  印度兩大佛學中心之一的吉祥那蘭陀寺諸位智者,主張由〔叁清淨門〕說法,即:阿阇黎語清淨、弟子相續清淨和所說法清淨。止迦摩羅室羅寺的智者們認爲以下叁事爲最重要的前導:正法作者殊勝、正法殊勝,以及如何聞說該法之理。這裏按後者講。

  

  《菩提道次第》引導分四大科:(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作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聞說具二殊勝法之理;(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這四條是《道次第廣論》的科判,按照口傳,不論講哪一種廣 、略「道次第」教授都要有這四科,否則,聽者便生不起決定,所以現在從第一大科講起。

  

  

  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作者殊勝

  

  如昨天已說的那般,我們在觀察所修之法時,應該按照印度智者的規炬,看看它們是否符合以下叁個條件:必須是佛陀所說的,必須是經班智達抉擇過的,必須是經諸成就自在者修習後在心相續中生起證悟的。從修行者自己這方面來講,如果信心、智慧和精進不足,便不會有收獲;但從法這方面來講,如果修的是相似法,也絕對不會有結果。我們見過不少有智慧,肯精進的人,因爲這個原因而浪費了一生。

  

  其它所謂甚深的教授,諸如「淨相」等等,不管它們是什麼,大都如我前面說過的那樣,不外乎是些「本尊成就法」以及依此而修的各種「事業法」。在這些教授中,有的時候甚至連叁寶都沒有明確提及,更不要說有生起〔叁主要道〕體驗的方法了。

  

  正如一切江河的源頭應該出自雪山一樣,正法的源頭也必須出自大師佛陀。如果上師有時間並且知道如何詳細解說的話,應該從大師佛陀開始,講解「道次第」所有傳承上師的傳記,亦即上師們如何依此道獲得果位的情況。由于傳承上師數量太多、內容又很長,所以現在沒有時間詳談,在此我只能簡單地介紹一下。

  

  (隨後嘉傑‧帕繃喀仁波切簡單講述了從大師佛陀至阿底峽尊者之間兩種不同傳承的更替,以及從阿底峽尊者開始傳承合流的一些情況。)

  

  像這樣,從阿底峽尊者那時開始,傳承便合流了,尊者在西藏造《菩提道燈論),從而將這些教授引入西藏。「道次第〕這個名字也是從那時起開始有的。由于《菩提道燈論)是此後《道次第》、《勝道》6、《聖教次第)等一切相關著作的根本文,所以,阿底峽尊者實際上也是這些著作的作者。宗喀巴大師也說:「故彼《菩提道燈論》之造者,亦即此《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造者。」

  

  雖然在此應詳述阿底峽尊者的傳記7,但因條件不允許,故而只能簡單地講一下,此傳記分叁部分:

  

  乙一、圓滿種姓中受生之理。

  

  阿底峽尊者的誕生地位于東印度薩霍爾境內的榜噶拉城。這個城市很大,約有叁萬五千名居民,周圍屬民達十萬戶。王宮名「金幢」,具有十叁層金頂和二萬五千座金幢。是個財富衆多,權勢強大的王國。國王名「善吉祥」,王後名;〔吉祥光〕,阿底峽是他們的幼子,誕生時伴有衆多稀有的征兆。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之理

  

  尊者誕生後滿十八個月時,父母帶他前往附近毗劄麻拉城中的寺院。一路上,全城百姓爭相瞻仰小王子的風采。王子看見人山人海的場面,問父母道:「這些人是誰?」父母回答說:「他們是你的臣民。」王子便以大悲心看著他們,最稀奇的,他還用悅耳的聲音說道:

  

  「願此等衆悉如我,常生王家父母賢,

  國政權勢福德盛,皆爲正法所長養。」

  

  抵寺後,父母等其它人均發願今生長壽無病,受用圓滿,後世不墮惡趣,生于善趣等等,這位王子卻發願道:

  

  「我得暇滿人王身,諸根無過見叁寶,

  常敬頂戴叁寶尊,今後 請作皈依處。

  願終不爲家法縛,處僧伽中獲法財,

  遠離我慢供叁寶,悲心觀照諸有情。」

  

  尊者誕生爲王子後滿十八個月,便能說出皈依和發心這樣的話,僅此就足以令人對他生起極大的信心。隨著年齡的增長,王子逐漸成長爲一位智者,如《噶當寶籍》中所說:

  

  「王子叁歲時,善曆算、字、聲,

  年甫六歲時,能辨內、外道。」

  

  知道如何分辨內、外道的差別是件很困難的事,尊者自己曾說:「在印度只有我、那若巴和辛底巴叁人知道分辨內、外道的差別。現在那若巴已去世,我來了西藏,所以目前印度的形勢是很艱險的。〕尊者在六歲時就能分辨內,外道的差別,表明從那時開始他已經是個極爲善巧的智者了。

  

  王子十一歲時,許多有望成爲王妃的王女們用唱歌跳舞等各種方法,試圖喚起王子貪欲,但這反而增強了王子的厭離心。另外,度母也化作一名绀色童女前來勸請:

  

  「莫貪莫貪有緣者,如象沈溺蘆葦塘,

  勇士若溺欲泥中,清淨戒衣豈不毀?」

  

  第一個「莫貪」是指莫貪現世,第二個「莫貪」是指莫貪輪回;就如同大象沈溺一樣,身軀龐大的動物要比其它動物更難從淤泥中拔出。由此比喻看來,「勇士若溺」也就說明:如果普通人作惡,除他自己之外,對聖教和衆生不會有大的損害;但是如果大活佛的行爲有所閃失,那麼將會導致整個地區聖教的衰敗。相對的,如果大活佛凡事都能如理而行,也將使該地區的聖教得到宏揚。所以,對你們這些大活佛來講,具備智、尊、賢叁德8和守護甘丹派清淨見、修是很重要的。這些是別義,現在接著講阿底峽的故事。

  

  小王子很高興地對上述勸請作了回答。不久,他身披戎裝,由一百叁十名騎士陪同外出巡遊,表面上是遊山,實際上是尋訪上師,作善巧方便之行。他遇到了住山的勝敵婆羅門,婆羅門授以皈依發心,並告之應往那爛陀寺,尋訪其無始生中之師菩提賢。然後他又遇到了菩提賢上師,供上珍寶,令上師歡喜,上師入叁摩地加持王子身語意叁門,授與許多發心教誡,又遣送王子至其前生之師阿瓦都帝巴9處。

  

  王子與上師會面時,上師說:「今日回到你的王國去吧,觀察了家室的過患後再回來,」

  

  王子的父母看到王子回到家中十分高興,便問:「月藏10,你到哪裏去了?走得不累吧?心裏沒有厭煩吧?你能回來真是太好了!」王子回答說:

  

  「往求能仁皈依師,遍訪山中阿蘭若,

  所至皆見輪回過,所遇亦說輪回失。

  任作何事心不快,願許出離求正法。」

  

  父母告訴他說:「你雖厭惡輪回,但仍然可以主持國政,供養叁寶,惠施貧窮,建立伽藍,迎請僧衆,這樣做也能讓一切人衆獲得安樂。」

  

  王子答道:「我長時間觀察輪回,已沒有絲毫貪戀國政之念。對我而言,金殿和牢獄無異,妃子和魔女無異,叁甜飲食11和狗肉膿血無異,寶飾錦衣和垃圾堆中的粗毛氈沒有絲毫的區別。所以,我要去密林中修習禅定。今天我准備帶一點肉、奶、蜂蜜和糖,回到至尊阿瓦都帝巴跟前去。」

  

  接著又唱了一首歌,雙親也只好由他去了。

  

  王子隨後攜帶一千名騎士返回森林,頂禮于阿瓦都帝巴足下,上師爲他作發心大乘灌頂,並說:「去黑山寺見吉祥羅怙羅,他也是你前世的上師。」

  

  王于隨後去見羅怙羅上師,當時上師正在宣說密續,遙見王子,知其爲求法而來。爲了使衆人生起敬畏,便向王子身上降下一道霹雳,那道霹雳轉而落到了外…

《掌中解脫 第二天 阿底峽尊者生平與藏地道次第引導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