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的黑塔山上。上師的瑜伽師弟子們看到這一情況,便問上師來者是誰,上師答道:「此人于五百五十二世前生中,一直都是大班智達身。現在爲榜噶拉法王善吉祥之子,但他卻不貪戀王位而前來求善行。大家都感到可貴,忙從座位上站起來迎接,才剛見面,王子便請求道:
「上師正士請存念!雖欲離家修解脫,
然因種姓高貴故,終遭系縛榜噶拉。
雖依勝敵、菩提賢,阿瓦都帝巴,明杜鵑,
諸得悉地之上師,然猶未能離王位。
今日受教至師前,請賜大乘發心灌。
決定解脫此系縛! 」
上師聞言極爲喜悅,單獨爲他授「喜金剛」灌頂和全部教誡,經十叁日圓滿,並立密號爲〔智密金剛」。羅怙羅上師隨後計畫派遣八位赤身裸體,形狀可畏的男女成就者,隨同王子返回榜噶拉,以改變國王准備讓他繼承王位的想法,然後再將王子護送到阿瓦都帝巴上師那裏。王子便改換〔嘿汝嘎〕裝回國。當他走近王宮時,被衆人認了出來,大家都很害怕。這些男女瑜伽師作瘋狂相,奔跑跳躍曆時叁個月。大家知道王子已決意舍棄王位,都悲傷地流淚。特別是王子的父親說:
「噫唏我兒初誕時,見諸瑞相自思量,
能紹王位心歡喜,爲何今欲依林薮? 」
王子答道:
「倘我如言繼王位,雖能須臾與父聚,
然非諸生皆父子,無大利益鑄大錯。
若我舍棄大王位,修習解脫菩提道,
一切生中安樂伴,故請聽許今得便。 」
王子母親便對國王言道:
「雖甚愛顧有何益? 衆生首爲業力牽,
今可放舍如其願,願後生生永相聚。」
王子最後得蒙父母開許,于次日清晨由那些男女瑜伽師陪同,前往密林中阿瓦都帝巴上師處,學習〔中觀法〕,並獲得微細業果的教誡。從二十一歲至二十九歲間,專勤修行。簡言之,尊者能在上師跟前于一座上同時作聞、思、修叁者。《藍色小冊》12中也說:「追隨阿瓦都帝巴七年。」
金幢王宮下統轄十萬戶民衆,擁有二萬二千個浴池、七百二十座花園及五萬六千棵椰子樹。王城屬民有叁萬五千名,城牆共計七重,中間有叁百叁十座橋相連。王宮有二萬五千個金幢,中央殿頂有十叁層,國王受用富甲漢地「東君」王。然而像這樣擁有無上財富和權力的王位,卻被尊者棄之如唾塵而往求正法。我們的大師釋迦牟尼佛,得轉輪王位如掌中之物,但佛也棄之如唾塵而出家。對于這些事迹,我們應該仰慕學習。
現在,如果有人對我們說:「放棄你的梵行吧,我將委任你做一個宗本。13〕有多少人能毫不遲疑地加以拒絕呢?許多人甚至連暗小寮房裏的雜物都難以割舍,更何況是王位呢?
如唾塵般拋棄王位後,尊者主要依止阿瓦都帝巴上師共計七年,並在許多其它得悉地的上師前學金剛乘,對全部經論和教誡均獲得善巧。當他萌發只有我最善巧密咒之念時,衆空行母在夢中向他出示了許多他以前從未見過的密典,從而將他的慢心破除。
當尊者自恃:「現在我應該作密咒梵行,以期即生獲得大印殊勝悉地。14」時,羅怙羅鞠多上師以神通力穿牆無礙,來到他的面前說道:「你爲何想舍棄有情去求成就?你必須出家,對聖教和許多衆生會有大利益。〕吉祥嘿汝嘎15也在面前虛空中顯現來勸請。我們的大師釋迦佛和怙主彌勒也在夢中勸其出家。就這樣,尊者于二十九歲時,請獲得加行道忍位的大衆部戒護上座爲親教師,出家受近圓戒。
尊者隨後依止一百五十七位上師,研習一切明處和顯密教典、教誡,特別是在法鍾 (?該字見52頁第一行第一字)上師前,十二年中聽受並通曉八百卷(大毗婆沙論)16,此論總攝 毗奈耶四部等微細軌矩一切關要。此外,尊者對十八部各自的受食法、淨水法等微細規矩能 遍知無余,從而成爲印度十八部一切大衆的頂上摩尼寶。
聽受並掌握了當時印度所有的顯密正法之後,尊者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成佛的速道?」住在黑山秘窟的羅怙羅鞠多上師以神通力知道後,來到尊者的面前說:
「能親見到本尊和衆多曼荼羅天衆,獲得許多共同悉地,叁摩地不動如山,光是這些算不上什麼大成就。你應該專修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大悲觀自在〕是悲心之本尊,所以當依之爲本尊,並立下誓言:在輪回未空之前,我當利益有情。」
後來,尊者繞金剛座17時,在旋繞道上,見到有二尊泥像作問答狀。金剛座南方虛空中,出現二位童女,相貌勝過凡人身、如同天女,其中一位問道:「要想速疾成佛,當學何法?」另一位回答:「應學菩提心!」並說了一種很妙的修菩提心方法。尊者見狀便停止旋繞、側耳傾聽,像將水從一個器皿注入另一個器皿一樣,對他們的談話全能了解,當尊者住在阿阇黎龍猛所建的石院附近時,出現一老一少兩位婦女,老的對少的說:「要想迅速成佛,就應學菩提心!」在繞金剛座主殿時,寺檐下一座佛像出聲道:「喂,大德!要想速疾成佛,就應學慈心、悲心與菩提心!」在繞石院小屋時,一座像牙釋迦牟尼像也開口說道:「瑜伽師!一個人要想迅速成佛,就應學菩提心!」
隨後,尊者想知道,到底誰有全部的教授能使大寶菩提心未生令生、已生增長以臻究竟,于是作了探訪。當時,大金洲上師18被稱爲「菩提心之主」,爲了到金洲上師跟前去聽受全部的菩提心教授,尊者決定到金洲19去。
尊者隨一群從瞻部洲去金洲經商並熟知航海路線的商人出發,坐船在海上漂泊了十叁個月始抵目的地,當時,「極喜自在魔」對將來佛教的宏揚難以忍受,爲了阻止尊者獲得菩提心教授,他興風作浪使船偏離航道,並化作如山一般大的摩羯魚擋住去路,又從空中落下霹雳等等,造成很多嚴重的損害。爲此班智達乞叉底蘗沙向阿阇峽尊者猛力啓請,尊者便入〔紅降閻摩〕叁摩地調伏魔王與魔軍,如此方漸次抵達金洲。即使是像阿底峽尊者這樣才十八個月大,便能脫口說出精通菩提心的話的智者成就師,尚且要以這樣的苦行再加努力去求發菩提心教授。由此觀之,大乘道最主要的因素,除此大寶菩提心外再沒有別的,我們對此應獲得確定。
雖然在途中滯留達十叁個月之久,但尊者始終保持出家相未曾稍有破壞,不像我們這些人,出了寺院就換俗裝。出家人離寺外出,應該一直穿著出家裝,當知即使是這種外相也能利益聖教。現在的僧人朝山,一出寺院外牆便改著俗裝,手持長槍:不認識的人看到,還以爲是殺人越貨的強盜,不免令人心生憂懼。克珠一切智20曾說:
「袈裟法衣二件套,諸出家衆莊嚴身,
出家反作在家相,斯乃滅教之行徑。」
有些人說,我們只要重視內在的修心即可,在外表上隨心所欲亦無妨,但這種作法有損聖教整體的典範;因此,僧伽大衆的外表威儀必須做到寂靜、調柔。例如,聖阿說是21就是以他的威儀,將舍利弗置于真理之中的。
現在再接著講阿底峽尊者的故事。尊者到達金洲之後,遇見一些住在岸邊的禅師,他們是金洲大師的弟子。于是,師徒一行在那裏停留了十四天,並向那些禅師請教金洲上師的傳記。如果換作是我們的話,也許會立即到上師跟前去;尊者非但不這麼作,反而還去請教上師的傳記,這是向我們表明認真觀察上師的重要性。
禅師中有些人急忙地跑到金洲上師跟前,向上師禀告說:「最近,在東、西印度無人能比的大智者燃燈吉祥智22和他的一百二十五名弟子,經過十叁個月的艱難航行來到這裏,目的是爲了在師尊前,聽受《能生叁世一切佛之母》23和發願心與行心的大乘修心教授」。金洲說:「像這樣的大智者能降臨我們這個地方實在是太好了,應該出去迎接他。」當尊者師徒一行走近金洲上師所住的宮殿時,遠遠地看到一隊出家人,由金洲上師率領前來迎接。他們總共有五百九十七位,其中五百叁十五位是比丘,全穿著同樣顔色的叁法衣,拿著濾水瓶,優雅地持著錫杖,猶如阿羅漢一般,能引發人們的信心。他們由六十二位沙彌陪同,這一景象宛如世尊在世,羅漢圍繞,引發尊者師徒極大的信心,令大家感到歡喜之至。
尊者與乞叉底蘗沙班智達等善巧五明的班智達和善巧叁藏的比丘衆,如大衆部所贊歎的那樣,腳穿〔真米瑪〕24鞋,身著克什米爾紅花所染的叁法衣。一切以緣起25爲重故,他們手托著最大的、無有漏孔的鐵缽,可容下摩揭陀量製一升之水的銅濾水瓶,並持教主佛陀所贊歎時錫杖,如是等等,一切佳兆都妥善地具足了。所有人都帶著班智達帽,手持白拂,毫無我慢。一百二十五名弟子跟在尊者後面,不疏不密,中間保持可容一人的距離,宛如五彩霞帳,逐漸走近怙主金洲所在的地方。由于一切都很圓滿,這使善品天神們很高興,從空中降下缤紛的花雨。金洲所有的百姓,對于二位上師的事業心感希有、生大信心。
隨後,尊者將一只盛滿金、銀、珍珠、珊瑚、吠琉璃等寶物,內外透明的寶瓶作爲供養,獻到大金洲上師手中,這便構成了尊者能如瓶滿注地聽受修菩提心教授的緣起。
見面之後,金洲上師將尊者帶人「銀傘」寢宮中。爲重緣起,上師先授以《現觀莊嚴論》及教授,花十五座時間妥善解釋圓滿。師徒雙方相互間極爲尊重,連枕共居。26十二年中,尊者對彌勒傳給無著的《佛母般若波羅蜜經》27中的全部隱義,以及文殊傳給寂天的修自他相換菩提心的教授進行聽聞、思惟和修習,並達到究竟。在上師跟前,尊者心中生起了無造作的自他相換菩提心。上師也宣布他爲聖教之主,並授記他將前往藏地,培養那裏的弟子,上師說:
「勿住于此往北方,應往北方之雪域,」
乙叁、獲已于聖教所…
《掌中解脫 第二天 阿底峽尊者生平與藏地道次第引導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