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一天 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P3

  ..续本文上一页样,随便遇到什么吃什么就觉得满足了。这实在是个可怕的错误,绝对不可!因为法若有误,势必会导致今后诸生的长远目标也发生差错。

  

  因此,我们在实修前,必须对所修之法加以认真观察。如果能够这样观察,就可以发现再没有比这个《菩提道次第》更殊胜的法了。

  

  密法的甚深,也依赖于〔道次第〕才得以体现。「三主要道」没有在相续中生起来,我们是无法靠密宗道在一生中成佛的。

  

  以前我曾听过不少「净相」和「伏藏法」等被认为是甚深的教授,也见过很多「羯摩集」等所谓稀有的密法,但是这里面根本见不到「三主要道」体验法或体性特别的教授。

  

  这个《菩提道次第》既不是宗喀巴大师创造的,也不是阿底峡尊者24发明的,它是由佛陀正等觉本人所传下来的。一旦理解了这个教授,将认识到不管经题中是否有「道次第」这个名字,其实一切佛经都是「道次第」。例如,一切佛经中最上」最胜、最妙的是大宝《般若波罗蜜经》,此经包含八万四千法蕴25一切关要,正式宣讲的是「甚深道次第」,隐义宣说的是「广大道次第」。其传承之次第是:「广大道次第」由佛陀上首弟子弥勒传于无着;「甚深道次第」由文殊传于龙猛;从而形成二种不同的「道次第」传承。弥勒造「五法」26,无着造「五地」27,龙猛造〔六正理聚〕28等论以解释「道次第」。

  

  以前,深、广道次第是分别传承的。无等阿底峡尊者从金洲上师处听受广大道次第,从明杜鹃处听受甚深道次第,而将教授合流。不仅如此,他还是由文殊传寂天的「广大行传承」29和密法传承等显、密全圆传承的继承者。

  

  阿底峡尊者在藏地造出了摄集圣教全圆关要的《菩提道灯论》,现在流行的「道次第」一名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有的。从那以后,见、行传承虽已合流,但因为广略的不同又分为噶当「教典」、「道次第」和「教授」三派。后来,宗喀巴大师在洛札大成就者30和扎廓堪钦‧却嘉桑波31二位上师前听受这三派教授,从那以后,这三派又变成一个传承。

  

  宗喀巴大师在热振的狮子岩脚下着出《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一文,并将阿底峡尊者「侧头像」迎请来。在作启请的时候,大师亲见「道次第」一切传承上师现身说法,尤其是亲见阿底峡、仲敦巴、博朵瓦32、霞惹瓦33诸师达一月之久。

  

  最后,仲敦巴等三位上师融入阿底峡身中,阿底峡将手置于宗喀巴大师头顶仁说:「去做利益圣教的事业吧!我将作你的助伴!」实际上,这是劝请宗喀巴大师著述《道次第广论》。于是宗喀巴大师完成了《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以下的部分,后来又经至尊文殊劝请,完成了大毗钵舍那章。这部论着姑且不论其它方面,只要看一看造论的劝请者,就可以知道这是部包含了加持宝藏的大论。该论后跋中的「从佛菩萨微妙业」等数语,便隐含着这层意思。

  

  后来,宗喀巴大师又省去《道次第广论》中的繁说,摄其要义着出《道次第略论》;前者以「讲传」为主,此论则以「耳传」为主,教授的关要各有不同,可相互补充。

  

  宗喀巴大师意识到,将来会有人不知如何将这些较广的教授用于实修,他本人曾指示说:「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数,可先将所应修持之事予以摘略,另着专书详述。」于是有了嘉旺‧索朗嘉措(福海)34的《道次第‧纯金》;第五世DL喇嘛的《道次第 ‧文殊口授》(此论可视为(纯金)的批注),班禅‧ 洛桑却坚(善慧法幢)35的《乐道》;至尊洛桑耶协(第二世班禅善慧智)的《速道》 (此论犹如《乐道》的批注)。

  

  宗喀巴大师的三种道次第,以及上述四种「明晰引导」,加上达波‧昂旺扎巴的《善说精髓》),这八种合起来便称为「道次第八大引导」。

  

  由于这些本、注无法以一概全,所以必须分别获得它们的引导传承。特别是《文殊口授》引导传承,有广略二种,因传承住持者分别来自中部和南部,所以分为〔中传〕和〔南传〕二派。其引导傅承也必须分别获得。

  

  仲巴达浦巴父子后来看到《文殊口授》时说,如果早些看到此论,他们在修这些所缘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困难了;可见在《速道明晰引导》与《文殊口授》二论中各包含着对方所没有的深要。

  

  大师释迦佛在世的时代,只有「经教传承」,别无「引导传承」36,由于后来的人单靠「经教传承」无法理解,所以才另有「引导传承」。

  

  引导可分成几种形式:「讲解引导」是指对书本上的文字进行详尽的解释;「明晰引导」,37是指不作文字上的广释,而直接提出教授的心要进行教导,就像善巧医术者把新鲜的尸体剖开,直接为弟子介绍五藏六腑的构造一样;「经验引导」是指为弟子一次开示一种所缘类,然后让弟子住在附近修,如果前面的体验尚未生起,则不说后面的所缘,直到前面的体验生起,才会再接着讲下一个。这些引导各有其经验加持,对调伏相续利益极大;现在这里所讲的,便是采用「经验引导」的方式。

  

  为了方便那些从别处赶来,缘分不大,且只能听一、两次的人,现将《速道》和广、略《文殊口授》以及内容与后面「自他相换」章有关的《修心七义》这三部论合起来讲。

  

  施主们启建这次法会,旨在为已故的两位公爵大人回向善根,在我这边,我想说的是:其它灌顶等法对师徒双方而言,利弊俱存。38讲《道次第)则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很乐意为大家讲,也能肯定这将给每个人带来极大的利益。因此,我恳求诸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修,并应当为已故和在世的施主们祈福。

  

  (接着帕绷喀大师略微传了三种《道次第》的开头部分,然后散会。)

  

  注释:

  

  1、藏文中对宗喀巴大师有许多尊称,例如:杰仁波切(大宝)、绛贡宗喀巴(文殊怙主宗喀巴)、杰宗喀巴(师尊宗喀巴)、杰尊汤吉钦巴(至尊一切智)等。为方便读者,现统一译作宗喀巴大师。

  

  2、引自《菩提道次第摄颂》。

  

  3、直译为「取心要」。

  

  4、指显教波罗密多乘。

  

  5、密宗专用名词,意同佛位。

  

  6、引自《入菩萨行论》。

  

  7、通常与十一面大悲观自在仪轨合修,俗称「观音斋」。以两天为一期,第一天仅食一餐,第二天则断绝一切饮食,最严格的作法,则连口水也不下咽。

  

  8、藏人公认的大罪恶。

  

  9、十二缘起支中的第八、第九支。

  

  10、即「嗡嘛呢叭咪吽」,汉地习称为〔六字大明咒〕。

  

  11、依宗喀巴大师修上师瑜伽法之一种,最初由宗喀巴大师传授予喜饶僧格(慧狮,?~1445),后由桑结耶协(佛智,1525~1591)写成文字。

  

  12、业果之理只有佛的瑜伽现量才能亲见,凡夫只能以「圣教量」来作观察。

  

  13、引自《集法句经释》,般若伐曼造。

  

  14、意为临终时某种恶业被触发。

  

  15、指《俱舍论自释》中所说四种非染污无明,即对佛法、极远时、极远处与异类无边差别的无知。

  

  16、月官〔六世纪晚期,七世纪早期〕造。

  

  17、十地中的最后三地。

  

  18、即地、水、火、风与红、白菩提心,只有具备这六界的人类才能修无上瑜伽之道。

  

  19、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正式名称,得名于宗喀巴大师创建的祖庭——甘丹寺。〔甘丹〕是梵文「兜率陀」一词的藏文译名。

  

  20、由阿底峡尊者与仲敦巴大师(1005-1064)创立的宗派为旧噶当派,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称新噶当派,意在继承与发扬噶当派的贤妙宗风。

  

  21、讽刺语,意为毫无真正的价值。

  

  22、萨迦五祖之第四位(1182~1251)。

  

  23、引自《三律仪差别论》。

  

  24、藏文中对阿底峡的习惯尊称是〔觉窝〕、〔觉窝杰〕(至尊),为方便读者,现统一译作阿底峡尊者。

  

  25、用帝释座骑「香象」所能背负墨水书写的经典总和为一法蕴。

  

  26、《大乘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大乘相续本母论》(《宝性论》)、《辩中边论》与《辩法法性论》。

  

  27、即《瑜伽师地论》之别名,全书包括: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与摄释分。藏籍五分次第与汉籍有异。

  

  28、《中观根本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宝鬘论》、《回诤论》与《细研磨论》。

  

  29、此派拥有著名的修自他平等相换菩提心教授,由金洲大师传予阿底峡尊者。

  

  30、法名为南喀坚赞(虚空幢,1326-1401)。

  

  31、此师生活在十四世纪早、中期。

  

  32、法名为仁钦赛(宝明,1027~1105)。

  

  33、法名为雍丹扎(功德称,1070~1141)。

  

  34、第三世DL喇嘛(1543~1588)。

  

  35、第一世班禅喇嘛(1570~1662)。

  

  36、〔引导传承〕是指一种包含本法历代祖师教授的特殊传承。

  

  37、藏文原文为「红引导」。

  

  38、指在受法者是非器的情况下。

  

  

  

《掌中解脱 第一天 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