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部宗义要略 大乘

  大 乘

  

  大乘,或名菩萨乘,依宗义顺分为二,即唯识宗(Vijnanavada)及中观(Madhyamaka)二宗。

  ◇ 唯识宗

  经量部遮拨毘婆沙部所主心识之时分、极微之方分等。唯识宗仅许外境非属认知,此实与之暗合。故《三摩地王经》云——

  佛子,此三界唯心

  此是此宗遂名唯识宗,盖彼主一切法唯心所显现故。

  唯识宗亦依末转*轮所教,许一切法依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而安立。

  【释】毘婆沙部说心王心所同时刹那生灭,又说物质(色法)可分析为无可再分的粒子名极微,二者均为“实有”见地铺路。经量部反对毘婆沙部,已说一切显现均是识之体相,然此说未免将识体执实,仅视识上的显现为虚妄。唯识宗为避免实执六识聚,故建立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的成立,是为了使种子有一安立的处所。然而若仅将阿赖耶识当成业种子的仓库,则仍未免落于常边,是故便为阿赖耶识另立一作用,称为熏习。于是种子于诸缘具备时即起现行,而现行又同时熏习种子,由是说为不常不断,立中道义。此即唯识宗熏现与经量部熏习最大不同之处。

  至于说一切法唯识变现(一切法唯心),则如《唯识二十颂》所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此谓识生起时,变现物象如外境,凡夫于是执外境为实有,不知此仅如眼病的人见毛发苍蝇,无少分真实。如是即识所变的原理。

  遍计所执自性,如黑夜中踏着草绳,误以为蛇,此于世俗中亦非真实。

  依他起自性即是缘起,一切法皆依因缘生灭,缘具则生、缘不具则灭,是故依他起的“他”即指诸缘,一切有为法都属依他起,为世俗真实(世俗谛)。

  圆成实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为胜义谛。

  此中遍计所执自性,复分为名言遍计执,及相成就遍计执。前者指假立名言,包括一切法之假相,及其安立之假名,此皆心识之增益而非实有。后者指人我与法我。

  【释】如是,“所知”便即是名言遍计执,因凡所知都属假立的名言。如瓶,“瓶”即是名言,而此现为瓶状的物体,无非只是此物体在心识中变现所显的相状。此相状有如符号,共业不同的有情,见同一符号,便有不同的相状。

  至于相成就遍计执,即由心识虚构而成的概念。如人我、法我,即对个体的执着,及对概念的执着。由执着而令相成就,本非实有。

  依他起亦分两种,即不净依他起与清净依他起。前者包括由五蕴近取而引生之一切有漏法,如由引颂“于是空法处,愚者妄分别”,至“苦恼无有量“所说。后者包括究竟清净胜利王之佛身、根本智、刹土等。前者之得名,以其依于业及习气等他缘故;后者之得名,则以其依离障之缘而起故。

  【释】此即轮回界一切法,都属不净依他起;而涅槃界一切法,都属清净依他起。此即与后面将要说到的了义大中观不同。了义大中观说涅槃界的法离缘起,如是即非依他。唯识宗如是建立,是由于认为“假必依实“,由是建立清净依倔起,说佛身等实有,以《三摩地王经》第三十二品(Sutradharananusamsa)颂云——

  于是空法处 愚者妄分别

  行于分别中 彼人趣恶道

  众生生老迁 流转无穷已

  沈没生死中 苦恼无有量

  此即说十二因缘流转。“空法”指因缘所生法,“妄分别”即是无明。

  复次,圆成实亦分为二,即不变异及不颠倒。前者为内光明藏、法界不变异自性、及住自性真实(实相)。如《密严经》云——

  此藏已决定 许为阿赖耶

  至若后者,于到达无漏道究竟后,可说果位阿赖耶已无颠倒,以障智之烦恼已澈底清净故。

  【释】依唯识家的说法,空二执之真如,即是圆成实性。不变异圆成实性便即是法性,斯为究竟真实。不颠倒圆成性只是一种除盖障的作用(智),故非究竟。

  唯识宗可分为实相派及假相派。

  实相派认为,眼识缘青色时,青色如实显现为青色;假相派则认为青色显现之类一切法,于外境或心识中皆无实相,故较实相派稍胜,以此实许除识外别无其他实法,因无明习气增益,心识无明始污染及执着诸显现。

  若更分别,实相派更可分为主张能取所取等数、或主张相有差别而识则无有差别、或主张相与识如一卵之二份。此皆以外境及识而作分别。

  假相派则以心识自体是否为无明习气之垢 障所染,分为有垢 、无垢二派。

  于主张能取所取同等数目者,或说八识聚,或说六识聚。于主张相有差别识无差别者,或说六识聚 ,或说一识,如是即有无数分别。

  【释】以眼见外境的青色为例,实相派(Sakaravada)认为,青的相为真实,而假相派 (Nirakaravada)则认为不真实。

  同样主张外境由识变现,为什么却有真相假相的分别呢?这是因为真相派说,识的变现有三,如一、青色现为青色;二、青色现为有方分的相;三、青色现为外境。他们认为,前二者真实,心识未因此而受无明污染,后者则已受污染,故执持外境。换言之,他们认为只有执持外境才是错误,认青色为青,并由是认许其方分相状,则并非错误。而假相派则认为三者皆不真实。这即是两派的分别。

  真相派分三:能取同数派、心境掺杂杂派、半卵对开派。

  能取同数派主张:当眼识缘花纹时,花纹上青黄等我的数量,跟眼识中生起的青黄相为同等数量。这样的主张,即等于说眼识生起的青相与黄相为异体。

  心境掺杂派则认为花纹上青黄二色同体,持青黄相的根识亦同体。

  半卵对开派则将内识与外境视同一卵中的蛋白与蛋黄,他们主张,心识变现的外境青色,跟心识所持的青色相,虽皆依心识,然而彼此却异体。

  因此三派的差别,实在于外境内识同体与异体的主张不同。

  至于假相派,则有有垢 派及无垢 派的分别。有垢派认为无明习气可污染心识的本体,无垢派则认为心识本体不受污染。以此分别,前者便否定自性清净心。

  唯识宗又可分为随教行及随理行二派。随教行者主八识聚,随理行者主六识聚。

  此宗虽较声闻、缘觉为胜,然彼不能如实了知胜义谛圆成实性,此以彼虽共许外境及显相皆非谛实有,唯却许自性光明又无二智 之本觉为胜义圆成宝。

  【释】认为本觉谛实有,是因为觉得“假必依实”,必须建立一实法然后才可以将假法比较抉择。同时,他们亦认为若不立实法则成断灭,是故他们所立的胜义谛便非究竟,即仍落实事执边。

  下来说中观宗,其实中观自续派亦执实法,然而他们却不如唯识宗之执内识为真实法,仅视解脱后的内识为真实。

  所以于诸宗中,由自续派以下皆有实事执,仅所执的程度不同。应成派之执则最小,仅概念尚未离边。

  ◇ 中观宗

  中观宗分二:外宗、内宗。

  外宗说无体性,属粗品;内宗说了义大中观,属细品。

  外宗复分为二:中观自续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释】一向以来,汉地学者都无中观宗分外内二宗的说法,此实缘未明中观次第之故。今敦珠法王此论,当可启发学人作深入研究。

  大中观(Mahamadhyamaka)另有他空派(Shentong),即西藏觉囊派(Jo-nang pa)之所宗。彼宗称之为(他空大中观),说如来藏,且以如来藏为实体(真常),即同汉土之华严、天台,亦即《大乘起信论》的见地。此宗于西藏为格鲁派宗喀巴大士所力破,斥之为错见。宗喀巴大士的说法传来汉土,即成为“真常唯心”的判教。

  然而“他空大中观”实非“了义大中观”。了义大中观虽亦说如来藏,却示以为之“真常”,仅视之为一清净心识境界,能自显现功德。譬如大日,能自显现光明,却不必因光明显现即执大日为“真常”。

  故于大中观,必须作“他空”、“离边”、“了义”等简别,不能因其都说如来藏即视为一律。此处敦珠法王唯许“了义大中观”为内宗,未说不了义的“他空”为内空。若站在修道次第的立场,外宗虽非究竟,却亦为道次第之所依;且“他空”亦非错见,盖行者修中观亦肱以此为道次第中一次第见地,如宁玛派修心识光明(道光明),即由“他空”起修。然后渐次“离边”,以直证“了义”,故仅能说“他空”为非究竟。且须注意,依“了义大中观”的见地,给判为“性空唯名”的应成派实亦非究竟,是故判为“粗品”,判为“外宗”。这一点,很值得学者深思。

  ◇◇ 甲、外宗

  ◇◇◇  一、自续派

  毘婆沙部、经量部及唯识宗,三者宗义皆落体性边,故未能离实执之戏认。自续派则立于中道(Madhyama),盖以一切法本不落两边,具中道自性故。

  自续派许一切法于世俗显现中为有,即于颠倒心之觉受中为有,而于胜义离颠倒之觉心中即为无。

  此派建立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皆复分为二。于世俗谛可分为——

  凡所显现皆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tathyasamvrti);凡所显现皆不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mithyasamvrti)。

  于胜义谛可分为——

  断除单边戏论之离一胜义(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说芽非自生等。

  断除多边戏论之离多胜义(a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说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无因生等。

  【释】自续派建立世谷有、胜义无,自了义大中观看来,仍落相对法(有无即是相对)。此即如《楞伽经》之说一百八句义,所有句义皆相对法。凡相对法皆属边见,故非了义。

  于世俗谛,可举例说明。如云,世俗执此显现为实有,是正世俗。云具因果力用,如能化为霖雨。若云现苍狗之形,执…

《四部宗义要略 大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