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部宗義要略 大乘

  大 乘

  

  大乘,或名菩薩乘,依宗義順分爲二,即唯識宗(Vijnanavada)及中觀(Madhyamaka)二宗。

  ◇ 唯識宗

  經量部遮撥毘婆沙部所主心識之時分、極微之方分等。唯識宗僅許外境非屬認知,此實與之暗合。故《叁摩地王經》雲——

  佛子,此叁界唯心

  此是此宗遂名唯識宗,蓋彼主一切法唯心所顯現故。

  唯識宗亦依末轉*輪所教,許一切法依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叁性而安立。

  【釋】毘婆沙部說心王心所同時刹那生滅,又說物質(色法)可分析爲無可再分的粒子名極微,二者均爲“實有”見地鋪路。經量部反對毘婆沙部,已說一切顯現均是識之體相,然此說未免將識體執實,僅視識上的顯現爲虛妄。唯識宗爲避免實執六識聚,故建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的成立,是爲了使種子有一安立的處所。然而若僅將阿賴耶識當成業種子的倉庫,則仍未免落于常邊,是故便爲阿賴耶識另立一作用,稱爲熏習。于是種子于諸緣具備時即起現行,而現行又同時熏習種子,由是說爲不常不斷,立中道義。此即唯識宗熏現與經量部熏習最大不同之處。

  至于說一切法唯識變現(一切法唯心),則如《唯識二十頌》所雲:

  “安立大乘叁界唯識,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此謂識生起時,變現物象如外境,凡夫于是執外境爲實有,不知此僅如眼病的人見毛發蒼蠅,無少分真實。如是即識所變的原理。

  遍計所執自性,如黑夜中踏著草繩,誤以爲蛇,此于世俗中亦非真實。

  依他起自性即是緣起,一切法皆依因緣生滅,緣具則生、緣不具則滅,是故依他起的“他”即指諸緣,一切有爲法都屬依他起,爲世俗真實(世俗谛)。

  圓成實自性即一切法自性,爲勝義谛。

  此中遍計所執自性,複分爲名言遍計執,及相成就遍計執。前者指假立名言,包括一切法之假相,及其安立之假名,此皆心識之增益而非實有。後者指人我與法我。

  【釋】如是,“所知”便即是名言遍計執,因凡所知都屬假立的名言。如瓶,“瓶”即是名言,而此現爲瓶狀的物體,無非只是此物體在心識中變現所顯的相狀。此相狀有如符號,共業不同的有情,見同一符號,便有不同的相狀。

  至于相成就遍計執,即由心識虛構而成的概念。如人我、法我,即對個體的執著,及對概念的執著。由執著而令相成就,本非實有。

  依他起亦分兩種,即不淨依他起與清淨依他起。前者包括由五蘊近取而引生之一切有漏法,如由引頌“于是空法處,愚者妄分別”,至“苦惱無有量“所說。後者包括究竟清淨勝利王之佛身、根本智、刹土等。前者之得名,以其依于業及習氣等他緣故;後者之得名,則以其依離障之緣而起故。

  【釋】此即輪回界一切法,都屬不淨依他起;而涅槃界一切法,都屬清淨依他起。此即與後面將要說到的了義大中觀不同。了義大中觀說涅槃界的法離緣起,如是即非依他。唯識宗如是建立,是由于認爲“假必依實“,由是建立清淨依倔起,說佛身等實有,以《叁摩地王經》第叁十二品(Sutradharananusamsa)頌雲——

  于是空法處 愚者妄分別

  行于分別中 彼人趣惡道

  衆生生老遷 流轉無窮已

  沈沒生死中 苦惱無有量

  此即說十二因緣流轉。“空法”指因緣所生法,“妄分別”即是無明。

  複次,圓成實亦分爲二,即不變異及不顛倒。前者爲內光明藏、法界不變異自性、及住自性真實(實相)。如《密嚴經》雲——

  此藏已決定 許爲阿賴耶

  至若後者,于到達無漏道究竟後,可說果位阿賴耶已無顛倒,以障智之煩惱已澈底清淨故。

  【釋】依唯識家的說法,空二執之真如,即是圓成實性。不變異圓成實性便即是法性,斯爲究竟真實。不顛倒圓成性只是一種除蓋障的作用(智),故非究竟。

  唯識宗可分爲實相派及假相派。

  實相派認爲,眼識緣青色時,青色如實顯現爲青色;假相派則認爲青色顯現之類一切法,于外境或心識中皆無實相,故較實相派稍勝,以此實許除識外別無其他實法,因無明習氣增益,心識無明始汙染及執著諸顯現。

  若更分別,實相派更可分爲主張能取所取等數、或主張相有差別而識則無有差別、或主張相與識如一卵之二份。此皆以外境及識而作分別。

  假相派則以心識自體是否爲無明習氣之垢 障所染,分爲有垢 、無垢二派。

  于主張能取所取同等數目者,或說八識聚,或說六識聚。于主張相有差別識無差別者,或說六識聚 ,或說一識,如是即有無數分別。

  【釋】以眼見外境的青色爲例,實相派(Sakaravada)認爲,青的相爲真實,而假相派 (Nirakaravada)則認爲不真實。

  同樣主張外境由識變現,爲什麼卻有真相假相的分別呢?這是因爲真相派說,識的變現有叁,如一、青色現爲青色;二、青色現爲有方分的相;叁、青色現爲外境。他們認爲,前二者真實,心識未因此而受無明汙染,後者則已受汙染,故執持外境。換言之,他們認爲只有執持外境才是錯誤,認青色爲青,並由是認許其方分相狀,則並非錯誤。而假相派則認爲叁者皆不真實。這即是兩派的分別。

  真相派分叁:能取同數派、心境摻雜雜派、半卵對開派。

  能取同數派主張:當眼識緣花紋時,花紋上青黃等我的數量,跟眼識中生起的青黃相爲同等數量。這樣的主張,即等于說眼識生起的青相與黃相爲異體。

  心境摻雜派則認爲花紋上青黃二色同體,持青黃相的根識亦同體。

  半卵對開派則將內識與外境視同一卵中的蛋白與蛋黃,他們主張,心識變現的外境青色,跟心識所持的青色相,雖皆依心識,然而彼此卻異體。

  因此叁派的差別,實在于外境內識同體與異體的主張不同。

  至于假相派,則有有垢 派及無垢 派的分別。有垢派認爲無明習氣可汙染心識的本體,無垢派則認爲心識本體不受汙染。以此分別,前者便否定自性清淨心。

  唯識宗又可分爲隨教行及隨理行二派。隨教行者主八識聚,隨理行者主六識聚。

  此宗雖較聲聞、緣覺爲勝,然彼不能如實了知勝義谛圓成實性,此以彼雖共許外境及顯相皆非谛實有,唯卻許自性光明又無二智 之本覺爲勝義圓成寶。

  【釋】認爲本覺谛實有,是因爲覺得“假必依實”,必須建立一實法然後才可以將假法比較抉擇。同時,他們亦認爲若不立實法則成斷滅,是故他們所立的勝義谛便非究竟,即仍落實事執邊。

  下來說中觀宗,其實中觀自續派亦執實法,然而他們卻不如唯識宗之執內識爲真實法,僅視解脫後的內識爲真實。

  所以于諸宗中,由自續派以下皆有實事執,僅所執的程度不同。應成派之執則最小,僅概念尚未離邊。

  ◇ 中觀宗

  中觀宗分二:外宗、內宗。

  外宗說無體性,屬粗品;內宗說了義大中觀,屬細品。

  外宗複分爲二:中觀自續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釋】一向以來,漢地學者都無中觀宗分外內二宗的說法,此實緣未明中觀次第之故。今敦珠法王此論,當可啓發學人作深入研究。

  大中觀(Mahamadhyamaka)另有他空派(Shentong),即西藏覺囊派(Jo-nang pa)之所宗。彼宗稱之爲(他空大中觀),說如來藏,且以如來藏爲實體(真常),即同漢土之華嚴、天臺,亦即《大乘起信論》的見地。此宗于西藏爲格魯派宗喀巴大士所力破,斥之爲錯見。宗喀巴大士的說法傳來漢土,即成爲“真常唯心”的判教。

  然而“他空大中觀”實非“了義大中觀”。了義大中觀雖亦說如來藏,卻示以爲之“真常”,僅視之爲一清淨心識境界,能自顯現功德。譬如大日,能自顯現光明,卻不必因光明顯現即執大日爲“真常”。

  故于大中觀,必須作“他空”、“離邊”、“了義”等簡別,不能因其都說如來藏即視爲一律。此處敦珠法王唯許“了義大中觀”爲內宗,未說不了義的“他空”爲內空。若站在修道次第的立場,外宗雖非究竟,卻亦爲道次第之所依;且“他空”亦非錯見,蓋行者修中觀亦肱以此爲道次第中一次第見地,如甯瑪派修心識光明(道光明),即由“他空”起修。然後漸次“離邊”,以直證“了義”,故僅能說“他空”爲非究竟。且須注意,依“了義大中觀”的見地,給判爲“性空唯名”的應成派實亦非究竟,是故判爲“粗品”,判爲“外宗”。這一點,很值得學者深思。

  ◇◇ 甲、外宗

  ◇◇◇  一、自續派

  毘婆沙部、經量部及唯識宗,叁者宗義皆落體性邊,故未能離實執之戲認。自續派則立于中道(Madhyama),蓋以一切法本不落兩邊,具中道自性故。

  自續派許一切法于世俗顯現中爲有,即于顛倒心之覺受中爲有,而于勝義離顛倒之覺心中即爲無。

  此派建立二谛,世俗谛及勝義谛皆複分爲二。于世俗谛可分爲——

  凡所顯現皆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tathyasamvrti);凡所顯現皆不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mithyasamvrti)。

  于勝義谛可分爲——

  斷除單邊戲論之離一勝義(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說芽非自生等。

  斷除多邊戲論之離多勝義(a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說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無因生等。

  【釋】自續派建立世谷有、勝義無,自了義大中觀看來,仍落相對法(有無即是相對)。此即如《楞伽經》之說一百八句義,所有句義皆相對法。凡相對法皆屬邊見,故非了義。

  于世俗谛,可舉例說明。如雲,世俗執此顯現爲實有,是正世俗。雲具因果力用,如能化爲霖雨。若雲現蒼狗之形,執…

《四部宗義要略 大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