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玛派的教法》
刘立千著
编按:本篇录自《中国藏学》一九九三年第一期,原题《藏传佛教的宁玛派》,为刘立千近年力作。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时期【2】是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青史》上84页)【3】。《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Relpacen)【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曾衰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些是把印、尼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乘典籍。由于师承不同、所传教法不同,遂产生了派别,总称为新译密咒派或新派。如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均属之。宁玛派的出现也在这一时期,开创人是素·释迦炯乃(Zur sakya Jungne)。他得到许多从公元8、9世纪时传下的密经传承,他将这些密经加以整理,组织成为体系,建邬巴隆寺(Ukpalung)招聚门徒,公开传播,构成素氏的一大传承系统。当时除素氏外,尚有绒宋的传承系统、若氏家传系统以及后来隆钦宁提(龙青心髓)的传承系统。由于这些传承系统都是弘扬前弘时期的经典法要,遂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历史家便称他们这一派为前译密咒派,简称“旧派”(Nying-ma-pa 宁玛巴)。
旧派的传承总分为两大传承系统,有直接传授旧有经典的,称为经典传承(教传);有发掘埋藏的经典进而传播的,则称为伏藏传承(岩传)。
除这两种传承外,还有其它方式的传承,如诸佛心传等等,不过上面所说两种传承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它则多不详了。
◇ 经典传承
本派的传承最早应追溯到公元8、9世纪赤松德赞王(Trhisong Detsen)【11】至赤热巴坚王之间。他们先后迎请了莲花生、法称、无垢友、佛密等天竺大师多人来藏,传出了宁玛派的九乘中最后三乘,即《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12】。由白若咱那(Vairocana)、玛·仁钦乔(Ma Rinchen-chok)等人将这些密乘典籍译成藏文,总括为《经》、《幻》、《心》三大部,习惯称《经·幻·心》。若按九乘次序应该是《幻·经·心》【13】。现将三部大密的传法世系分述如下:
一、《幻变网》的传承。《幻变密藏续》等是无垢友传玛·仁钦乔。玛传祖茹·仁钦迅鲁(Tsukru Rinchen Zhonu)及吉热·乔炯(Kyere Chokyong)。二师又传达吉·白季扎巴(Tarje Pelgi Trakpa)。达吉所传的称为钦浦派(Chimpu)或要门派。达吉在藏卫弘传教授,后又发展到朵康,遂产生了“卫派”和“康派”。
无垢友传聂·阇那古玛热(Nyak Jnanakumara)。聂传梭布·白季耶协(Sogdian Pelgi Yeshe),梭布传鲁·桑结耶协(Nup Sangye Yeshe)。桑结传库隆巴·云丹嘉措(Khulungpa Yonten Gyamtso)。他们都是前弘时期和灭法时期传持宁玛派教法的主要人物。他们中尤以鲁·桑结耶协最为有名,他在藏已得到了《经·幻·心》密典的全部传授,尚不为足,又远赴印度、尼婆罗、勃律等国取回内外密法一切续经,使之流传,对密乘贡献极大。“有人说前弘密法有三大传承时期:初期为莲花生、中期为白若咱那、后期为鲁·桑结耶协”(《汉藏史集》446-447页) 【14】。鲁是公元9世纪赤热巴坚王时人,他活到公元10世纪初赤扎喜孜巴王【15】时代,据说他活了113岁。在前弘后弘两个时期,他承先启后,起了很大的作用。热巴坚王时他又得到大钵阐布的称号【16】,地位很高,所以旧派的许多重要经典才能够保存下来(《青史》上141页、《智者喜筵》上614页) 【17】。桑结传法给他的儿子库隆巴,库隆巴四传至娘·耶协炯乃(Nyang Yeshe Jungne),耶协炯乃才传到了素·释迦炯乃。
素·释迦炯乃(1002-1062),通称素布齐(Zurpoche),又称他为拉结·邬巴隆巴【18】(Lharje Ukpalungpa),他得到库隆巴传下来的《幻·经·心》全部传授和前弘时传下来的其它教授,进行整理。首先研究哪些是根本经,哪些是解释经。在经的正文上又配合注释,在续部和修部上配合了实修方便;在修法中配合了仪轨念诵等,使宁玛派教法在理论和实修方面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又修建了卓浦寺(Dropuk),一时法缘很盛。从此宁玛教派的派名才大大地显著起来(《青史》上143-144页)。这一派称为宁玛派之“素”派。
又库隆巴父子将法传给娘·协饶乔(Nyang Sherapchok),协饶乔传娘·耶协炯乃。耶协炯乃的法嗣后来又发展成绒派或称为娘派,成为经典传承的另一支系。
素·释迦炯乃收素琼·协饶扎(Zurcung Sherap-tra 1014-1074)为养子,传法给他,使其继承法位。素琼意为小素,别名德协甲沃巴(Deshek Gyawopa)。小素的儿子名卓浦巴·释迦僧格(Dropukpa Sakya Senge),他从其父的弟子四大柱大师听受了《经·幻·心》三部密经教授和修证要诀,又从论·释迦降曲(Len Sakya Cangcup)学《大圆满法》【19】,从达玛索南学《心品》【20】,往北方绛地【21】大弘宁玛派教法。卓浦巴的弟子很多,开的支系也不少。素氏三代到此为极盛时期(《智者喜筵》上615-617页)。
卓浦巴的高足弟子拉结·节敦甲那(Lharje Ceton Gyanak 1094-1150),节敦先与卓浦巴辩论,辩后得胜,卓浦巴大喜,遂将教授全部传授给他。他又得塞觉尊多吉(Cotsun Dorjetra)传给他根本续经的讲解和实修细节,所以他所得到的宁玛派法要较其他素派人所得尤为完备(《智者喜筵》上618页)。
节敦甲那弟子甚多,最优秀者是他的侄子大喇嘛云丹松(Yontenzung 1126-1195)(《青史》上162页),或称节敦·觉松。曾从叔父节敦学《修部八教》以及《阿鲁、阿底瑜伽》的续经讲解及实修要门(《青史》上165、168页)。
云丹松的有名弟子是锡布杜滋(Zhikpo Dutsi 1149-1199),最初在舅父处听受了《大圆满》“绒派”传规。舅父死后,便亲近云丹松,学习《心品》各种教授,以后又听受了“果派”、“绒派”、“康派”等不同的传规教授(《青史》上168-169页、《智者喜筵》上618页)。
锡布杜滋的弟子达敦觉耶(Taton Co-ye 1163-1230),参拜锡布得到锡布的全部教授。达敦的弟子即达敦思吉(Taton Ziji)(《智者喜筵》上619页)。
卓浦巴的另一传承系统是在他的弟子藏巴·基敦(Tsangpa Citon)时开始的。基敦传藏那畏巴,畏巴五传至素降巴僧格(Zur Campa Senga)。素的弟子即雍敦巴(Yungtonpa)和降仰桑珠多吉(Tanak Samdrup Dorje)二人(《青史》上188-189页),成为一系。
雍敦巴名多吉白(Dorjepel),是一位有名的宁玛派大德。1298年曾应诏晋京,元世祖赏赐了他许多财物。他受比丘戒时的法名是多吉绷(Dorjebum)(《青史》上189-191页、《智者喜筵》620页)。
雍敦巴的弟子名嘎挡巴德协(Ka Dampa Deshek)。此人在金沙江东岸德格修建噶陀寺(Kadok)【22】,使宁玛派的教法遍及于朵康地区,成为“康派”。卓浦巴的传承还有许多小支,详见《青史》、《智者喜筵》等书,这里就不尽述了。
又《幻变》传承除素氏而外尚有若氏(Rok)家传及徒传,传出续经讲解和灌顶实修,得法之人为数不少,大多弘传于邓坝【23】、藏堆【24】、芒噶和南北拉堆【25】等地。以上是以《幻变》为主的传承。
二、《集经》的传承。开始由印度大德达耶若期达(Dhanaraksita)以《遍集明了经》和《集密意经》传司陀热玛地拉(Sthiramati),司陀传尼婆罗达磨菩提(Nepal Dharmabodhi)与婆须多罗(Vasudhara)二人。二师又传勃律的齐赞吉(Chetsenkye)译成藏文,由他们三人又传鲁·桑结耶协(《青史》上201页)。桑结传其子云丹嘉措,四传至素·释迦炯乃。释迦炯乃以下与《幻变经》的传承相合。总之《幻变》和《集经》的传承以后均汇聚于素氏之门(《青史》上201-202页)。以上是以《集经》为主的传承。
在《经·幻·心》…
《宁玛派的教法 宁玛派的传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