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瑪派的教法 甯瑪派的傳承

  《甯瑪派的教法》

  劉立千著

  編按:本篇錄自《中國藏學》一九九叁年第一期,原題《藏傳佛教的甯瑪派》,爲劉立千近年力作。

  甯瑪派的傳承

  甯瑪派的教法傳承是與前弘時期【1】的法統一脈相承的。在禁佛時期【2】是采取極爲隱蔽的方式進行傳授。吐蕃王朝崩潰後,很長時間無寺廟、無僧團,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師維護法統,有的則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法,法脈因而賴以不斷(《青史》上84頁)【3】。《青史》說,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對佛法非常敬重,也重修持。安達·熱巴堅王(Relpacen)【4】以前所有的《甘珠爾》、《丹珠爾》【5】他們都保持得很完整。過去吐蕃時期所譯經典,大部分到今天我們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頁)。爲什麼這些俗人沒有遭到滅法厄運?由于當時達磨贊普【6】破壞的對象是寺廟和僧團,還未來得及對付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記》【7】說,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人,實際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剛乘【8】的人士,他們沒有露出出家人相,當時藏王和他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這樣的人還爲數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9】說,那時律乘教法【10】雖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剛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曾衰落過(《西藏王臣記》76頁)。公元10-11世紀時期即後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費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羅等地去學習經教;有些是把印、尼高僧迎請入藏傳法,新翻譯了大量密乘典籍。由于師承不同、所傳教法不同,遂産生了派別,總稱爲新譯密咒派或新派。如噶當、薩迦、噶舉等派均屬之。甯瑪派的出現也在這一時期,開創人是素·釋迦炯乃(Zur sakya Jungne)。他得到許多從公元8、9世紀時傳下的密經傳承,他將這些密經加以整理,組織成爲體系,建邬巴隆寺(Ukpalung)招聚門徒,公開傳播,構成素氏的一大傳承系統。當時除素氏外,尚有絨宋的傳承系統、若氏家傳系統以及後來隆欽甯提(龍青心髓)的傳承系統。由于這些傳承系統都是弘揚前弘時期的經典法要,遂逐漸形成爲一個獨立的宗派,曆史家便稱他們這一派爲前譯密咒派,簡稱“舊派”(Nying-ma-pa 甯瑪巴)。

  舊派的傳承總分爲兩大傳承系統,有直接傳授舊有經典的,稱爲經典傳承(教傳);有發掘埋藏的經典進而傳播的,則稱爲伏藏傳承(岩傳)。

  除這兩種傳承外,還有其它方式的傳承,如諸佛心傳等等,不過上面所說兩種傳承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它則多不詳了。

  

  ◇ 經典傳承

  本派的傳承最早應追溯到公元8、9世紀赤松德贊王(Trhisong Detsen)【11】至赤熱巴堅王之間。他們先後迎請了蓮花生、法稱、無垢友、佛密等天竺大師多人來藏,傳出了甯瑪派的九乘中最後叁乘,即《摩诃、阿魯、阿底叁大瑜伽》【12】。由白若咱那(Vairocana)、瑪·仁欽喬(Ma Rinchen-chok)等人將這些密乘典籍譯成藏文,總括爲《經》、《幻》、《心》叁大部,習慣稱《經·幻·心》。若按九乘次序應該是《幻·經·心》【13】。現將叁部大密的傳法世系分述如下:

  一、《幻變網》的傳承。《幻變密藏續》等是無垢友傳瑪·仁欽喬。瑪傳祖茹·仁欽迅魯(Tsukru Rinchen Zhonu)及吉熱·喬炯(Kyere Chokyong)。二師又傳達吉·白季紮巴(Tarje Pelgi Trakpa)。達吉所傳的稱爲欽浦派(Chimpu)或要門派。達吉在藏衛弘傳教授,後又發展到朵康,遂産生了“衛派”和“康派”。

  無垢友傳聶·阇那古瑪熱(Nyak Jnanakumara)。聶傳梭布·白季耶協(Sogdian Pelgi Yeshe),梭布傳魯·桑結耶協(Nup Sangye Yeshe)。桑結傳庫隆巴·雲丹嘉措(Khulungpa Yonten Gyamtso)。他們都是前弘時期和滅法時期傳持甯瑪派教法的主要人物。他們中尤以魯·桑結耶協最爲有名,他在藏已得到了《經·幻·心》密典的全部傳授,尚不爲足,又遠赴印度、尼婆羅、勃律等國取回內外密法一切續經,使之流傳,對密乘貢獻極大。“有人說前弘密法有叁大傳承時期:初期爲蓮花生、中期爲白若咱那、後期爲魯·桑結耶協”(《漢藏史集》446-447頁) 【14】。魯是公元9世紀赤熱巴堅王時人,他活到公元10世紀初赤紮喜孜巴王【15】時代,據說他活了113歲。在前弘後弘兩個時期,他承先啓後,起了很大的作用。熱巴堅王時他又得到大缽闡布的稱號【16】,地位很高,所以舊派的許多重要經典才能夠保存下來(《青史》上141頁、《智者喜筵》上614頁) 【17】。桑結傳法給他的兒子庫隆巴,庫隆巴四傳至娘·耶協炯乃(Nyang Yeshe Jungne),耶協炯乃才傳到了素·釋迦炯乃。

  素·釋迦炯乃(1002-1062),通稱素布齊(Zurpoche),又稱他爲拉結·邬巴隆巴【18】(Lharje Ukpalungpa),他得到庫隆巴傳下來的《幻·經·心》全部傳授和前弘時傳下來的其它教授,進行整理。首先研究哪些是根本經,哪些是解釋經。在經的正文上又配合注釋,在續部和修部上配合了實修方便;在修法中配合了儀軌念誦等,使甯瑪派教法在理論和實修方面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他又修建了卓浦寺(Dropuk),一時法緣很盛。從此甯瑪教派的派名才大大地顯著起來(《青史》上143-144頁)。這一派稱爲甯瑪派之“素”派。

  又庫隆巴父子將法傳給娘·協饒喬(Nyang Sherapchok),協饒喬傳娘·耶協炯乃。耶協炯乃的法嗣後來又發展成絨派或稱爲娘派,成爲經典傳承的另一支系。

  素·釋迦炯乃收素瓊·協饒紮(Zurcung Sherap-tra 1014-1074)爲養子,傳法給他,使其繼承法位。素瓊意爲小素,別名德協甲沃巴(Deshek Gyawopa)。小素的兒子名卓浦巴·釋迦僧格(Dropukpa Sakya Senge),他從其父的弟子四大柱大師聽受了《經·幻·心》叁部密經教授和修證要訣,又從論·釋迦降曲(Len Sakya Cangcup)學《大圓滿法》【19】,從達瑪索南學《心品》【20】,往北方绛地【21】大弘甯瑪派教法。卓浦巴的弟子很多,開的支系也不少。素氏叁代到此爲極盛時期(《智者喜筵》上615-617頁)。

  卓浦巴的高足弟子拉結·節敦甲那(Lharje Ceton Gyanak 1094-1150),節敦先與卓浦巴辯論,辯後得勝,卓浦巴大喜,遂將教授全部傳授給他。他又得塞覺尊多吉(Cotsun Dorjetra)傳給他根本續經的講解和實修細節,所以他所得到的甯瑪派法要較其他素派人所得尤爲完備(《智者喜筵》上618頁)。

  節敦甲那弟子甚多,最優秀者是他的侄子大喇嘛雲丹松(Yontenzung 1126-1195)(《青史》上162頁),或稱節敦·覺松。曾從叔父節敦學《修部八教》以及《阿魯、阿底瑜伽》的續經講解及實修要門(《青史》上165、168頁)。

  雲丹松的有名弟子是錫布杜滋(Zhikpo Dutsi 1149-1199),最初在舅父處聽受了《大圓滿》“絨派”傳規。舅父死後,便親近雲丹松,學習《心品》各種教授,以後又聽受了“果派”、“絨派”、“康派”等不同的傳規教授(《青史》上168-169頁、《智者喜筵》上618頁)。

  錫布杜滋的弟子達敦覺耶(Taton Co-ye 1163-1230),參拜錫布得到錫布的全部教授。達敦的弟子即達敦思吉(Taton Ziji)(《智者喜筵》上619頁)。

  卓浦巴的另一傳承系統是在他的弟子藏巴·基敦(Tsangpa Citon)時開始的。基敦傳藏那畏巴,畏巴五傳至素降巴僧格(Zur Campa Senga)。素的弟子即雍敦巴(Yungtonpa)和降仰桑珠多吉(Tanak Samdrup Dorje)二人(《青史》上188-189頁),成爲一系。

  雍敦巴名多吉白(Dorjepel),是一位有名的甯瑪派大德。1298年曾應诏晉京,元世祖賞賜了他許多財物。他受比丘戒時的法名是多吉繃(Dorjebum)(《青史》上189-191頁、《智者喜筵》620頁)。

  雍敦巴的弟子名嘎擋巴德協(Ka Dampa Deshek)。此人在金沙江東岸德格修建噶陀寺(Kadok)【22】,使甯瑪派的教法遍及于朵康地區,成爲“康派”。卓浦巴的傳承還有許多小支,詳見《青史》、《智者喜筵》等書,這裏就不盡述了。

  又《幻變》傳承除素氏而外尚有若氏(Rok)家傳及徒傳,傳出續經講解和灌頂實修,得法之人爲數不少,大多弘傳于鄧壩【23】、藏堆【24】、芒噶和南北拉堆【25】等地。以上是以《幻變》爲主的傳承。

  二、《集經》的傳承。開始由印度大德達耶若期達(Dhanaraksita)以《遍集明了經》和《集密意經》傳司陀熱瑪地拉(Sthiramati),司陀傳尼婆羅達磨菩提(Nepal Dharmabodhi)與婆須多羅(Vasudhara)二人。二師又傳勃律的齊贊吉(Chetsenkye)譯成藏文,由他們叁人又傳魯·桑結耶協(《青史》上201頁)。桑結傳其子雲丹嘉措,四傳至素·釋迦炯乃。釋迦炯乃以下與《幻變經》的傳承相合。總之《幻變》和《集經》的傳承以後均彙聚于素氏之門(《青史》上201-202頁)。以上是以《集經》爲主的傳承。

  在《經·幻·心》…

《甯瑪派的教法 甯瑪派的傳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