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經典派中,另一傳承系統是以絨宋·卻季桑布(Rongzom Chokyi Zangpo)爲主的。他與素·釋迦炯乃約略同時,他不僅博通經典,還擅長五明,懂梵文,在西藏有班智達之稱。絨宋大師得到有《經·幻·心》叁部傳承。
絨宋系統傳持的密法以心品爲主。關于《心品》的傳承是起自蓮花生大師,師以教授傳拉朗·多吉杜炯(Nanam Dorje Dudjom),依次傳至絨本·仁欽楚逞(Rongben Rincen Tshultrim)之間,成爲一支。
又前弘時期,由白若咱那傳玉紮甯布(Yudra Nyingpo),五傳至絨宋大師,此爲《心品》傳承的另一支。
又鄧隆塘卓瑪地方【26】有一名爲阿若·耶協炯乃(Aro Yeshe Jungne)的修道士,據說此人得有天竺七傳、中土和尚七傳的教授,他將教授傳覺若·桑噶佐庫(Cokro Zangkar Dzokur)和亞司本敦(Yazi Ponton),此二人又將教授傳與絨宋大師。這派傳承稱爲《大圓滿》“康派”(《青史》上211頁)。
又前弘時期,毗瑪拉(無垢友)以教授傳娘·丁增桑布(Nyang Tingdzin Zangpo)、瑪·仁欽喬和聶·奢那古瑪熱叁人,後均由覺若·桑噶佐庫繼承。覺若又傳于庫·降曲畏(Khu Cangcup-o),畏傳瓊布·依畏(Khyungpo Yik-o),漸次傳給絨宋大師,故絨宋大師擁有《心品》各派的教授,傳法事業頗爲興盛。他的法嗣大多向朵康發展,以後的傳承則不詳了(《青史》上211頁)。以上是《集經》傳承和《心品》的一部分傳承。
叁、《心品》的傳承。《心品》的傳承並入《大圓滿》後稱爲心部,又分爲叁部:心部、界部、要門部。
(一)心部的傳承。心部共有十八經,前五經是白若咱那所譯傳,後十叁經是無垢友所傳授。或稱心部二十經(《西藏王臣記》82頁)。
心部的傳承亦來源于印度,傳入西藏後分爲數支。先由印僧喜饒僧诃(吉祥獅子)(Sri Simha)傳佛密,佛密傳無垢友,無垢友入藏傳西藏大譯師聶·奢那古瑪熱。又佛密傳白若咱那,白若先以教授傳藏王赤松德贊。後來白若叁赴朵康,又分爲叁次傳授教授。首次傳玉紮甯布,由此次第傳授于梭布·桑結耶協,梭布傳魯·桑結耶協,成爲心部傳承中之一派;第二次白若咱那以教授傳邦·桑結貢布(Pang-gen Sangye Gonpo),四傳至瑪爾巴·協饒畏(Marpa Sherap-o),成爲一支;第叁次白若咱那回藏後又傳覺摩哲莫(Zermo Gelong)和瑪爾巴·協饒畏,六傳至素氏的卓浦巴等,此又爲一支(《青史》上216頁)。
(二)界部的傳承。界部先是由印僧佛密傳無垢友,無垢友傳白若咱那,白若咱那傳邦·木龐貢布(Pang Mipham Gonpo),七傳至鄭達摩菩提(Dzeng Dharmabodhi 1052-1168),達磨把《金剛橋》【27】教授傳給素穹巴(《青史》上215-236頁)。以後廣傳弟子,各出傳承,支系頗繁,詳見《青史》。
(叁)要門部的傳承。要門部分爲兩個傳承系統:《甚深大圓滿甯提》【28】的傳承和《空行甯提》【29】的傳承。這兩系傳持之法又多是伏藏法門。
甲、《甚深大圓滿甯提》的傳承。先由印僧喜饒僧诃(吉祥獅子)傳大善巧耶協多(Yeshe Do)。喜饒僧诃以上的傳承與《心品》相同。耶協多傳無垢友,無垢友傳藏王赤熱巴堅和娘·丁增桑布,丁增桑布建伍茹的夏拉康廟【30】,將《甯提》等法埋藏廟中(《青史》上239頁)。約在後弘初期,由鄧瑪·倫珠堅贊(Dangma lhundrup Gyeltsen)掘出伏藏,傳出節准·僧格旺秋(Cetsun Senge Wangcuk)。節准又將《甯提》單傳娘·噶當巴(Nyang Kadampa),娘將其分叁處埋藏。30年後,絨那達(Rongnangda)的節貢·那波(Cegom Nakpo)將一部分伏藏取出自己精修,並廣傳他人。約在公元1076年,朗仲伽巴達的香巴熱巴(Shangparepa)又繼續取出伏藏。在節貢取出伏藏約十年後,羊卓的向·紮西多吉(Zhangton Trashi Dorje)也開發了伏藏,還發掘了節准曾在吉機浦秘藏的伏藏和無垢友在素浦崖下秘藏的伏藏,將這些伏藏經典向大衆普遍講說,並傳其子尼邦(Nyibum 1158-1213),尼邦傳覺白(Cober)(《青史》上238-242頁)。
覺白或稱古汝覺白(Guru Cober),是尼邦兄之子,他得其叔傳授《甯提》法門,後又廣從名師學習新派密法並注重顯教學習(《青史》上242-243頁、《智者喜筵》上576頁)。
覺白的弟子楚西·僧格郊巴(Truzhi Sengegyap 1223-1303),僧格郊巴弟子梅龍多吉(Melong Dorje1243-1303),梅龍多吉的弟子仁增·鸠摩羅奢(Rikdzin Kumaradza 1266-1343),鸠摩羅奢的弟子隆欽然绛巴(龍欽巴 Longchen Rapjampa)。
隆欽然绛巴(1308-1364),本名智美沃色(Jikme Ozer)。他在鸠摩羅奢座前求得《大圓滿甯提》的全部教授,又在鄧壩從阿奢黎迅努鄧朱(Zhonu Tondrup)學《經·幻·心》等教授,依照《甯提》的教授解釋《秘密藏續》經義,著有《甯提》法類叁十五種,總名《喇嘛央提》【31】,還著有《七寶藏論》,分別闡發了大圓滿的要義,成爲甯瑪派《甯提》法門中最重要的論典。他曾到過不丹,把甯瑪派的教法首次弘傳于不丹地區。晚年又累次講《空行甯提》。這一派的傳承弟子很多,稱爲隆欽甯提派(《青史》上248-250頁、《智者喜筵》上576-578頁)。
乙、《空行甯提》的傳承。是由印僧噶饒多吉(俱生喜金剛)傳仁增室利增诃(持明吉祥獅子),僧诃傳蓮花生,蓮花生傳佛母耶協措傑(Yeshe Tshogyel),耶協措傑爲利益未來衆生,將大法作爲伏藏埋藏。在公元12世紀時由白瑪勒哲則(Pema Ledreltsal)將伏藏取出傳傑賽·勒巴堅贊(Gyalse Lekpa Gyeltsen)和雍敦·多吉白等人(《土觀宗派源流》66-67頁)。以上是甯瑪派的經典傳承,也包括一小部分伏藏傳承。
自公元14世紀以後,很少有經典傳承的情況記載,從公元13世紀起,伏藏法門極爲流行,很多人轉向學習伏藏,如經典傳承人錫布杜滋之子木局多吉就傳持伏藏法,14世紀時的雍敦·多吉白也是一位大掘藏師。還有隆欽然绛巴,他不但傳播伏藏法,而且他自己也是一位大掘藏師。此時的經典傳持者大多轉入伏藏的傳承中去了。
◇ 伏藏傳承
伏藏的來源是:前弘時期由蓮花生大師、無垢友、赤松德贊王、耶協措傑、魯·南喀甯布、白若咱那、魯·桑結耶協等人,先後將密乘經典法門埋藏于山岩土石之間。到後弘期時,逐漸有人將這些經典發掘出來,弘傳于人,這些經典便稱爲伏藏法。《集密意續》、《密集續》、《幻變網》、《修部八教》、《如來總彙》、《文武百聖》、《閻曼德迦》、《馬頭金剛》、《金剛橛》等經典講解、教敕、灌頂以及修法的儀軌事相等,皆是伏藏法要。伏藏中最重要者爲《大圓滿》。伏藏中所發掘出來的經書與經典傳承所傳之經典大多相同。不過,有的經書中當然有僞造改篡之事。伏藏之法,天竺古來就有,藏地其他宗派是屢見不鮮的。甯瑪派的伏藏法從根本續到實修事相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智者喜筵》上623-625頁、《降央欽則文選》39-44頁)。
至公元11世紀時,紮巴恩謝堅(Trapa Ngonshe)將所掘出之伏藏收集在一起,修建了以紮塘(Tratang)爲首的108處道場收藏之。當時最重要的發現是發掘了《醫明四續論》。至于甯瑪派最主要的密典發掘是公元12、13世紀之時,由有名的上下大掘藏師掘出的。上掘藏名安達娘(Ngadak Nyangrel),本名尼瑪沃色(Nyima Ozer),或稱娘熱巴(Nyangrelpa)。他在洛紮的昆庭、紮森摩八吉和馬沃角【32】等處掘出密宗最重要的法典和法器。他把伏藏大法傳給其子安達·卓衮南喀白(Ngadak Drogon Namka Pelwa),南喀白傳子羅丹(Loden),羅丹傳子兌杜(Dudul)(《智者喜筵》上627、630、631頁)。
下掘藏師名古汝卻季旺秋(Guru Chokyi Wangcuk 1212-1273)。他曾在洛紮的喀曲和朗格紮等處掘出《修部八教》、《密集》、《金剛橛》、《馬頭明王》等重要密法。他的弟子白瑪旺欽(Pema Wangcen)繼承了他的事業(《智者喜筵》上634-639頁、《降央欽則文選》41-42頁)。
伏藏中最大的發現是《甯提》四部(四部心髓):
《毗瑪甯提》:暗藏在桑耶秦浦,由掘藏師鄧瑪倫傑掘出;
《堪卓甯提》:系佛母措傑獨得蓮花生大師傳授,由掘藏師白瑪勒哲則掘出;
《喇嘛央提》:此爲隆欽然绛巴所掘,是廣釋《毗瑪甯提》的書。
《堪卓央提》:亦是隆欽然绛巴所掘,是廣釋《堪卓甯提》的書。
上下掘藏大師等掘出之伏藏法是甯瑪派根本典籍,作爲講解和實修的重要依據(《智者喜筵》上574、649頁,《降央欽則文選》41、42頁)。
繼上下掘藏大師之後,又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掘藏師,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尤其是還掘出了重要的曆史文獻。如公元14…
《甯瑪派的教法 甯瑪派的傳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