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张)之色、声、香、味、触五处,以及由自证现量验受了别方面,能排除增益之识上所验,即六识处及法界所属之一,分心所等经验了别部分。诸实有论者(有部或说一切有部),主张圣者现证四谛十六行观等无我法性,以及佛现证尽所有之所知,皆属观实范围,而法称则言佛之智慧证所知理乃不可思议也。对此种所量现实衡量之现量有四种,谓五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修定)现量。
所谓隐秘事,谓五有色根(净色根),四谛之无常,坏苦,我所空,无我等十六行观,以此等标明之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同体相属,从生相属,因之效力,心上之清净种子,所断及对治者等,皆为第二所量隐秘事者,必须以物力因,论证成立故。此所量境,以现量不能成立,必赖于纯洁之根据去论证之。能衡量此所量境之理由,乃物力比量之依据因明论式,此复有三种,谓果因,自性因,未缘到因(不可得因)。
所谓极隐秘事,如善与罪等,非以现量及物力比量所能成立,乃属唯须依教义而证悟之所量境者,倘未以经过三种观察所订正之教义去分析。将会引入歧途,定带来灾祸。所谓以经过三种观察所订正或足信为已消除过错之教言,如无宗旨及所为等了义词句即各理论之名种,其根本皆由未以三种观察所订正之教义引申也。所谓三种观察者,谓标明现实,不被现量所损害,谓隐秘事,不被物力比量所损害,谓极隐秘事,不被自己前后语言相违所损害。
甲三、要义摄为五项
颂云:有法分类事依及法类,所定事及能定应成式,为趣入中观见之五法,系诸理论自在主所摄,以名言立所量义及量。
解释:如说,所知,所量,成事有,法与依事及缘起,所缘有法诸境者。乃为平遍事有法。此中所说,概括为,具足各种名称之所知,为分类之依据(事),分之则为物与常,遮止、成立、能相(性相)所相、相事(事例)三、所作、非所作,生与不生,有为与无为,物与无物,灭与不灭等。如上所说总之分类,以及从此派生别之广泛分类,则为法之分类:质、体、相违、相属、总、别,性相、所相、因、果、证有、证无,是、非、否定是、否定非、随后行,遣,遮事算法,前后严格等,抉择乃有十三种。如此中所说之分类等,乃为所定事,欲知之有法,所列之所立法等,皆为建立能知之逻辑三因,以及应成语之因素。此中所说能定之应成式之周遍答复等,以及所摄之道理中,如果进行分析,既无始亦无终,亦不停滞于中间。如说:一切意许必然皆消逝,以无始终中亦不可得。既无主张宗派亦泯灭,达到此境即为大中道。如此中所说,量果乃于一切无我离戏论之上抉择,即进入中观之见解。此为专事修持传承大德理论自在主嘎尔旺·却吉旺曲等所建立之摄义,详见其著作,于此则不赘述。而以名言理则衡量,成立胜义量之义,各家皆一致也。
对诸论著之内容,以理论法则进行抉择时,不可缺少,对所摄之准则。初步深入之认识规律,将附述少许如下。
乙一,认识因、后陈之规律
例举论式:瓶子(有法),应属无常。所作性故。此论式中之有法或诤事。唯指瓶子,无常为所立或后陈;所作性为理由或因或逻辑。皆应分别认识。
乙二、略析敌论者对立论者之答辩法
丙一、以量认定三相之因
例举论式:瓶子(有法)、应属无常,所作性故。此论式中,就主张之立论者而言,所作性因,入于有法瓶子,乃为认定宗法之相;所作性因,与所立法或后陈无常不相违,乃为认定随因后遍之相;所作性因,于后陈无常,非是未定,乃为随因遣遍之相。对此等三相,若以量认定之后,则答辩者,必须答复。
丙二、未以量认定之因
丁一、不成因
谓于宗法,无理由成立,为不成因之性相,例举论式,瓶子 (有法)、应属无常,非所作故。此论式中之非所作因,则不入于有法。又例举论式:瓶子(有法)、应属常住,非所作性故。此论式中之因及后陈二项,均不入于有法瓶。又例举论式:那几个地方之间(有法)、应有孔雀,孔雀鸣故。此论式为对有法怀疑不成因。又例举论式:那边地方(有法)、应有火,有烟及蒸气之任何一种故。此论式,为对因怀疑不成因。又例举论式:石女(不生育之妇女)之子(有法)应属好人,是好种族故。此论式,为无有法不成因。对上述各论式,答辩者,皆答以因不成立。
丁二、相违因
谓于宗体。以颠倒理由成立,为相违因之性相。例举论式:声(有法)、应是常。是所作性故。此论式之所作性因,虽入于有法声、但与后陈无常相违故,答复者,乃答以周遍相违。
丁三、不定因
谓于同品异品皆有故犹豫,为不定因之性相。例举论式:红宝石之颜色(有法)、应是红,是颜色故。此论式之颜色因,既遍于同品红宝石,又遍于异品或相违方面之白法螺等,故名不定。
乙三、归纳叙述
凡论式之因,若不遍于诤事有法,则答言因不成立。若与所立之后陈相违,则答言周遍相违(矛盾)。若于所立之后陈不定,则答言周遍不定。凡论式之因(理由),不遍于有法或与后陈相违、不定之任何一种,皆答言因不成立。若既非不成,亦非相违、不定之任何一种,乃答言诺。
复次,当计算八门周遍时,则言凡论式之彼因,皆遍为彼后陈,名为随因后遍;凡无彼因,皆遍无彼后陈,名为违遍;凡是后陈,皆遍是因,名为往下遍;凡非后陈,皆遍非彼因,名为遣遍。概括而言,后遍与违遍二者及其颠倒,则构成四门。从因往上翻,以构成之下遍与遣遍及其颠倒,则构成四门,此等系从后陈下翻于因,应当了知。
就一般言,辩论之因素(条件),应有聪明智慧,熟练声明及量理,熟练自他之理论主张。
辩论之庄严美德,应是容颜有礼明净,语言美而温和,不向对方投射侮蔑之言词,引证及理由皆明确而锐利,无怠慢及骄傲,无抛弃理路之诡计及贪嗔之心。对自他之义及其所宗,皆有所受护。
辩论之比喻。在断除(克制)自他之愚昧方面。犹如车轮;由批驳之风力所不能动摇,犹如须弥山;对辩论之言词意义不受蒙蔽,犹如能仁之子。
辩论之结果,由于辩论之因素、美德、思想、行为皆圆满,则能增长理解,使自己内心满足,使美誉远扬四方,为保卫教旨以成为法王。此等辩论之风度皆所应学习者也。
量学终
《藏传因明学 量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