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触是所依,但经过长时间的烧沸,直到最后,只不过是水变干枯,并不能变成火燃烧起来。
上例因明论式中因上的后半截所谓“必须再靠劬劳”,首先就观待其反面来说即可理解,例如:跳远,虽经过锻炼有所提高(原意为串习),但不管怎样加强锻炼,如果不再靠劬劳,终不会再有所提高,这是因为跳远本身要取决于人的体力和勤奋的限度。所以说,极限的前一跳远没有产生后一跳远的力气,但是证补特伽罗无我总义的智慧,都具有前面产生后面的力量。
《集量论》归敬颂的意义——《释量论》第二品所叙述的内容。
释迦牟尼佛,被成立为希求解脱的量(标准)士夫(人),有其流转性因位的四个因明论式和还灭果位的四个因明论式,其中流转性因位的四个因明论式:
1、以与释迦佛(原文:能仁、佛、世尊,这三个名词,都是释迦佛的别名,从各名词表现有特定的含意,这是就其具有不同的功德特点而得名,为了避免因明论式上的烦琐,和便于了解,以下都通用“释迦佛”。)同一相续初证资粮道(在佛教理论中叙述得道的次序,概括为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菩萨作为有法,在其相续(心流中)中可以生起在所谓成佛时所正式显示的圆满证无我智慧,因为是从讲“利诸趣”时所说具有思想圆满大悲心的菩萨凡夫故。譬如希望病人解脱疾病的精巧医生最初勤于药剂的配用。讲到这点,如《释量论》第二品说:从“成立大悲串习理”至“如离贪贪及意厌”中间所叙述的道理。
2、以与释迦佛同一相续证见道解脱道的菩萨作为有法,在其相续中可以产生在讲“善逝”时所正式显示的具三大优点的断德善逝因为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的菩萨故。譬如希望病人解脱疾病的精巧医生诊断病情,讲到这点,如说:从“以悲除其苦”至“说此二为因”中间所叙述的道德。
3、以与释迦佛同一相续的菩萨最后相续证一切智第一刹那的圣人佛陀作为有法,其相续中可以产生从讲“救护”时所显示的利他圆满,因为获得具三大优点善逝的大士故。譬如希望因病人脱离疾病的精巧医生盼其痊愈。讲到这点,如说:从“具断三德善逝”至“从了解此而成就”中间所叙述的道理。
4、以释迦佛作为有法,希求解脱者已成为量大士,因为是在相续中已具利他圆满救护大士故。譬如希望病人解脱疾病的精巧医生治愈了病人的疾病使得安乐。讲到这点,如说:从“救护者见而讲道”,至“是故说为量(大士)”中间所叙述的道理。
还灭果位的四个因明论式:
1、释迦佛有法,使自己成佛的因利他圆满救护已先行,因为是正确彻底讲述四谛(苦、集、灭、道)的大士故。讲到这点,如说:从“……或者救护”至“讲述四谛理”中间所叙述的道理。
2、释迦佛有法,使自己成佛的因具三大优点现证圆满已先行,因为是具利他圆满彻底救护(他)的大士故。讲到这点,如说:从“救护者”及“示现”至“胜于无学故”中间所叙述的道理。
3、与释迦佛同一相续位登一切智第一刹那的圣人佛陀有法,使自己成佛因的我及现证智慧已先行,因为是获得具三大现证优点善逝的大士故。讲到这点,如说:“利他智行者大师”时所叙述的道理。
4、与释迦佛同一相续的见道无问题菩萨有法,使自己成佛因的大悲心已先行,因为是现证无我的菩萨故。
以上这些因明论式,只不过是以释迦佛希求解脱者作为论敌,把成立量大土作为所成法而建立周遍关系方面,用流转性因位的四个因明论式以及成立释迦佛为量大士的宗法成立周遍方面所说的用还灭果位的四个因明论式,并非把释迦佛成立为量大士的流转性真因的因明论式结构,如果是按此结构而立宗则是不合理的,设若如此承认,势必与因明学的法则相违背。何以见得相违背呢
在四种流转性因明论式中除了最后一个,其它三个论式都未把释迦佛当作量大士而作为所成法故。同样,在还灭的因明论式上,把成立释迦佛为量大士,虽非成立因先行的真果因,但此论式则被承认为真果因。
以上所引证的《集量论》归敬颂中,一者“为量”,二者“利诸趣”,三者“示现”,四者“善逝”,五者“救护者”。
第一引文中所说的“量”,从言诠分为:大士量,语量如八千颂,思维量三种,其中前两种,为假名安立量,后一种才是真正的量。所谓“为”,乃显示变为量的道理,同时也概述了下面四段引文的意义。
第二引文中所说的“利诸趣”的思想圆满,乃指大悲心,大慈,增上清净心,思想谓发菩提心,行谓六度。同时加行道菩萨及见道菩萨相续中的慈、悲,菩提心等都普通是思想圆满。
第三引文中所说的“示现”的行为圆满,乃指证无我的智慧及正显示无常等十六行观(苦谛:有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集谛,有四行相,因、集、生、缘,灭谛,有四行相,灭、静、妙、离、道谛,有四行相,道、如,行、出。)这又须置于加行道及见道菩萨的相续中。
第四引文中所说的“善逝”,即指于流转性因位因明论式时所说的断德三善逝及于还灭果位因明论式所说的现证三善逝。
在因位,思想、行为圆满从串习达到究竟,名为自利断德三善逝:1、较外道优胜的善断德;2、较声闻、独觉学者优胜的无余断德;3.较声闻、独觉阿罗汉优胜的不退转断德。
所谓现证三善逝:1、通晓空性,2.通晓坚固,3、通晓尽所有的差别。其含意:现见四谛的一切实况名通晓空性;正如所见,对群众(意为所化导的信众),就所通晓的一切教诲(指佛说的经典),不论时间的先后、直接和间接都显示毫无矛盾,名通晓坚固,对获得增上生(指善趣)定决胜(指超脱轮回)的一切方法都直接通晓,名通晓无余。
第五引文中所说的“救护者”的胜业圆满,谓讲解四谛的取舍,引导欲求解脱的信众。
以上第二、三段引文概述流转性因位的因明论式,第四、五段引文概述还灭果位因明论式。从这两个方面,以推理公式,把释迦佛成立为量大士。(意为标准的圣人)以及他变为标准圣人的过程。
《释量论》第三品的主要内容,建立量果:量、果、所量三个中的量为性相,果为所表,所量为量的境象。例如:青色为所量;对青色现象新见青色不虑诳(意为正确)的认识,是量、果、所量三个中的量(意为直觉);直接见(证)青色的量说,是量、果、所量三个中的果(意为认识的结果)。这种量果的建立,是在讲第一见(证)果时所说的经部师及唯识家所共许的。
关于第二见果时所说的唯识家不共的量果建立法:变为与认识同体的青色叫所量;对青色现象新见青色不虚诳的认识(直觉)叫量;直接见青色的量叫果。
以上系就未分开现量比量而建立一般的量、果、所量。如果分开来讲,则有1.现量的量果,2.比量的量果。
1、分为:根现量的量果,意现量的量果,自证现量的量果,伽现量的量果,也就是在第一、二见果时所讲的这四、四在第三见果所讲的除意现量有其余三种现量。
关于现量的量果,例如:青色为所量;对青色现象离分别、又非错乱所变成相符事新的(意为直觉的第一刹那)不虚诳认识为量;直接见的量为果。
2.比量的量果,例如:声(是)无常为所量;对此现象新的不虚诳著识为量;直接证悟的比量为果。关于量果又分为:1.由其他功能间隔的果叫假立量果;2.未由其他功能间隔的量有现、比二者的二果。
间隔的果:谓对四谛的取、舍,不颠倒而入,对不欲之事轮回、苦痛完全断除,对所欲之事暂时获得即增上生天、人的圆满身躯,最终证得解脱及一切智地位。
未由其他功能间隔的量果建立分为:①假立,②真实。
①假立:由现量、比量直接引起的:对业因果,厌离轮回,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所生起的一切定解。这些之所以叫做未由其他功能间隔的道理:这些虽非具性相的因果关系,而是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中间没有其他的东西间隔,所以这样讲的。
未由其他功能间隔的真实量果三、三的建立已如上述,凡是成事虽非皆是所执(境象)与能执(根识、心、认识),但凡是成事却都是所执。
凡是有境(思维活动)虽都是能执,但分为所执与能执中的所执,却指非思维的一切事物;能执,却指一切心识。
执境(意为认识外境、对象),系就心向外境的认识而言,境象(意为所显外境的相状),系明他(意为了解其它)认识的定义。执相,系就向内的认识而言;执相系自明(自证)的定义。
自证(佛教唯识家对心与境的认识关系,分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量果:境相为所量(所了解事物)执相为量(识),自证为果。
所谓“境象为所量”,是以自明的真正所量境为主,因为都是向外的认识所以这样讲了。
执相作为量(识)是性相,自明(证)作为果是所表。
关于自证的量果,结合执(认识)青色的眼识,分别如次:直接见青色的根现量为所量,对此感受(经验)的执相为量,感受的自明(即自证分)名果。
如果懂得了上述的量果规律,与世俗人的分别定解生起的情况相结合,则用比度量的推理规则去建立地(十地)道(五道)功德生起的规律,与世俗人不错乱的根现量相结合,则用现量的直觉规则去建立地、道功德生起的规律,对五道、十地不加分别的信仰坚定之后,认识到从凡夫异生处再无比此更优越的法(道理)可听,可想的了。
关于建立立(立论者)、敌(立论的对方):立论者,谓承认建立理由的补特伽罗,敌论者,谓承认驳斥的补特伽罗。这每个又分为真与似两种。
证者(人),谓裁判胜负的补特伽罗,这又分为:1.裁判证人,2.追述证人,3、惩罚证人。
立论者,实际上是答问者变为受惩罚的情况:渗入已共许,相违的东西立宗(提出命题),问而不答,以不合格的事物立宗,未到时候就抛出所成立的事理(宗),对自己意许的东西不提供理由,提出不成立、不肯定的宗依,安立不须了解的理由等。
敌论者(实际上是提问者)变为受惩罚的情况:对所提问题虽已意许却置之不理,渗入已共许、相违的东西,提问的时机未到即提问难虽对对方有过失可指但未指出,非过失指为过失,未到时候就指出过失等。
证者变为受惩罚的情况:1.不裁判真伪,2.对胜、负颠倒裁判,3.辩论未终结即进行裁判。
进行辩论的因素:比较聪明,对声明、因明要有修养,对自他的理论都有较好的学习。
进行辩论的美德:态度明朗,语言温和悦耳,不射出诋毁对方的词箭,引证及理路都须清楚锐利,不疲沓、不骄傲,没有抛弃理路的欺诈与爱憎,对自他的意义和教都须尊重等。
进行辩论时使用的譬喻需要:破除自他的愚昧如车轮不被驳斥之风所动摇如须弥山,对词、义不蒙味,如能仁之子。
进行辩论的结果:依靠圆满的辩论因素、美德、思想、行为使见解增进,从而自己满意,美名远扬,维护宗教变为法王。
1、贾曹·达玛仁钦说:如说清净解脱的因果关系对极隐秘的我执,用破除的驳斥理路是不能抉择的。2.用量分辨意义及用量式批驳,格鲁派主张用比量论式去论证,萨迦派则主张用引经据典及理路去破它。对实有境,主张引经去成立。3、格鲁派对自性非实有,乃主张用比量推理去论证,而萨迦派却主张引用经典中所讲述的自性实有的限度去加以说明。
这是愚夫探索智慧的三个因明论式。
把片面真实的因明论式说为量,例如说:1.凡是有嘴、角的都有翅膀;2.把永恒的我(意指神我)说为果的享受者;3.把唯独修炼净除罪衍,说成是对身体的摧残;4、把下石梯洗濯,说成洗净了罪;5.虽没有德学,但说是婆罗门。
这是凡夫探寻智慧的五个因明论式。
《从因明学著作所出名词略集》完。
以上为:比丘·阿旺洛桑于聂塘绕朵寺所写备忘录。祝愿于后世一切时候,都精通因明学。
《藏传因明学 因明学名义略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