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普贤菩萨按照阶段来划分:登地前随发普贤行愿的菩萨是位前普贤,登地后直到成佛之间是位中普贤,成佛后不舍因地是位后普贤。这里说到的是位后普贤,实际是佛的化现。《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果的功德没有不穷尽的,叫做“普”;不舍因地的菩萨行,还示现为菩萨来普度众生,叫做“贤”。
由于普贤菩萨是带领华严海众发十大愿王求生西方的引导者,所以特别参与宣说《无量寿经》的法会,作为菩萨众的上首,目的是辅助赞扬阿弥陀佛。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实际同属于一部经。
有句话叫做“弥陀不异遮那,极乐不异华藏”,实际上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佛;而且,入了极乐世界也就包含四法界、十玄门的妙义,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深入华藏世界。因为这是真正依止毗卢遮那佛、生入华藏世界的殊胜方便,所以普贤菩萨在发起十大愿王后,就特别地导归西方净土,来实现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无上行愿。这么看来,就知道这跟《华严经》同属一部经!
《大日经疏》上说: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的意思。就是指由菩提心所发起的大愿大行和身口意都是平等的,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足无量功德,所以称为“普贤”。“普”是遍一切时处,凡是从身口意发出的妙行都是贤善的,都有种种妙德,所谓的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等等,都是从自己内心里所发出的妙德。
其次,妙德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嘉祥大师解释: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为“妙德”。所谓的文殊智慧,就是指明明了了现见本性的根本智,就是亲见了本自具有如来智慧的体性。其实,如来的智慧德相在凡夫的心中本自具足,凡夫只是没见到自己的本性,才对自己起下劣想,不自尊重。佛成道时三叹奇哉,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妄想执著障住了,不能证得;远离妄想执著,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就自然现前。这是自然智,不是因缘造出来的智慧,是原本就具有这智慧德相;又是无师智,就是指:不是由老师教出来的、新生出来的一种智慧,而是自己就能明了了知的智慧;又是一切智,指一切法无不了知的智慧。这就是如来智慧德相,也叫做如来藏。
“了了见佛性”,就是得到了根本智。由于亲自见佛性的缘故,断证的功德无不圆满,果位无不彻证,称为是妙德。
文殊菩萨在菩萨众里,表示智慧第一。这也是古佛的示现,原来是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实际是过、现、未三世成佛。现在示现在释迦佛的法会里,以大智慧最为尊贵,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慧才能信入,因为净土是佛的妙心显出来的,境界不可思议,要有大智慧才能真正信受或了知净土甚深不可思议的境界。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具足是慈无能胜。慈氏菩萨现在位居补处,在兜率内院说法,兜率天四千年后(人类57亿6百万年后)下生在这个世界里成佛,福德极其殊胜。当时在龙华三次法会里演说正法,度脱了无量众生。
这一部经,菩萨众里标出了普贤、文殊、弥勒作为上首,这是因为三位大士和极乐净土的因缘极深,可以影响到大众同归极乐净土。大家看到了普贤、文殊、弥勒三大菩萨都来听受净土法门,就知道净土法门特别殊胜、特别深广,对于无量众生特别重要。
三位大士的表现方面:普贤菩萨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是普贤菩萨以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来圆成广大行愿。文殊菩萨也在经上发愿,只是把七字减成五字说:“我欲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在《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中,弥勒菩萨向佛请问怎样是发十种心而能往生极乐世界。又在本经里,弥勒菩萨承佛付嘱,弘扬这部《无量寿经》,所以弥勒菩萨未来在龙华会上必定宣说《无量寿经》。
接着是贤劫中的一切菩萨。当前的劫叫做贤劫,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从拘留孙如来开始,到释迦佛出世是第四尊佛,往后弥勒佛是第五尊佛,之后还有995尊佛。在千佛教法期间所出现的一切菩萨,都来听闻释迦佛演说净土法门,这表示在千佛的教法期间,都要宣说弥陀愿海法门,引导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有很重的烦恼业力,无量众生都要依靠仗佛力往生的净土法门来得到解脱。这是由于众生身心浊恶的力量太强,只凭自力得不退转非常困难,这样就要依靠佛力摄持,以往生净土来得到不退转。
可以说,在贤劫每尊佛的教法期,都会有很多众生没办法在浊世成道,因此就要通过往生西方净土来顿超生死得到不退转。而求生极乐,也就是都要坐上阿弥陀佛的大愿慈航来得到解脱,佛的本愿就是建立总摄无数佛刹精妙的净土,一生到这个国土,就以佛力住持众生的心,使得他只进不退,从此迅速圆满功德而现证无上菩提。
这样就知道,在千佛出世的期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要依靠净土法门来得到度脱,所以贤劫期间的无量菩萨都要对无量有缘众生宣说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以这个缘故,这一次都来参与释迦佛宣讲《无量寿经》的法会。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再标出十六正士的名字。正士是在家菩萨的称呼,“正”是正道,“士”是士夫。这些大士外现凡夫相,内心已经了达正道,所以叫做“正士”。
贤护等的十六正士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十六位在家菩萨,常见于经论。比如,在《胜思维梵天经》《思益经》里列了十位的名字,《大智度论》里标出了十六正士,但只列了六个名字。实际上这十六位正士都是从他方世界来的大菩萨,示现在娑婆世界,以在家身份辅助释迦佛弘扬佛法。
比如“贤护”,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里说:王舍城有一位优婆塞,称为“贤护”,是众人的上首。《名义集》里解释:自己护持贤善之德,而且护持众生,所以叫做“贤护”。又叫“贤首”,因为他已经是等觉菩萨,是一切圣贤中的上首。《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里说到:贤护正士在我们人间所感受到的快乐果报,即使忉利天的帝释天王也比不上它,何况人间的人呢?所以这是一位示现生在王舍城,证到了等觉位的在家菩萨。在《般舟三昧经》里称为“跋陀和菩萨”,也就是贤护菩萨。他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亲自见到了阿弥陀佛,所以这次特意来到法会里,辅助释迦佛弘扬念佛三昧的无上法门。
接下来,善思议等的四位菩萨,在《四童子经·现生品》里讲到他们的来历:这是东方距离我们这个佛刹十千俱胝的地方,有一个“宝鸣世界”,佛称为“狮子鸣声如来”,有一位菩萨称为“善思议”,他来到这个世界,化生在阿阇世王的王宫里。南方距此五百亿世界,有个世界,佛称为“宝积善现如来”,有一位菩萨称为“寂静转”(唐译翻为“慧辩才”,本经翻为“信慧菩萨”),生在舍卫城一个名叫“似师子”的大居士家里。西方离此八亿百千佛刹,在乐音如来座下,有一位菩萨称为“无攀缘”(本经翻为“空无菩萨”),他化生在波罗奈国的大居士“善鬼”家里。北方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在“住菩提分转如来”处,有一位菩萨称为“开敷神德”(就是这里说的“神通华菩萨”),生在毗耶离城的“大将师子”家。这四位童子和无量大众都来到双树林间,恭敬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上讲到了善思议、信慧、空无、神通华四位正士的来历。
接着讲光英、慧上、寂根、愿慧四位大士的来历。在《佛名经》和《文殊师利严净经》里都说到,这四位菩萨从四方的佛国来到此世界的情形。有关香象菩萨的来历,在《月灯三昧经》里说到:他是从东方阿閦佛的国土,和那由多菩萨众共同来到这个世界,向释迦佛问讯的。
以上介绍了十位正士,其他六位经上没见到宣说。总之,这十六位正士排在一起,应当属于同一类型。按前面的情况类推,也一定是从他方世界化现在娑婆世界的大菩萨。
这里列出贤护等的十六正士有特别用意。这是表示净土法门适合在家人修行,因为这个法门能不离世法而行佛法,就是不必要抛开世间的工作、家庭、事业,又能行持佛法,能够在这一生的命终往生净土,入不退转,毕竟完成成就无上佛果的大事。这就是得到阿弥陀佛愿力摄持的缘故。
在家修行最适合持名念佛,因为修持其他法要有时间、要有场地、要安静、要开了见解才能起修,诸如此类有很多条件。但是修持名念佛的法门,可以走着念、坐着念、做事念、心里默念,一切时处都可以修,所以最适合在家人。
只要心里对佛有信心,对修念佛法门有意乐,就可以时时不离念佛。漱口时可以念,穿衣服时可以念,吃早饭时可以念,下楼、坐车、走路都可以念,上厕所都可以念!在工作场地,做任何不用心的事都可以念,只有一种情况念不起——就是用分别心的时候。念得熟了,睡觉都可以念!直接念六个字就开始进入修行,就只要一心一意地和阿弥陀佛相应,所以非常简易、方便,不必废弃日常的工作、事业、家庭等。扫地时,可以边扫边念;洗碗时,可以擦一下碗念一句佛;走路时可以走一步念一声佛。这叫做“不离世法而行佛法”,是法门很特别的地方。
同时,这十六位正士都是从他方世界来的大菩萨,这表示从十方佛土里前来娑婆世界听净土法门,也表示净土法门非常殊胜,实在是大事因缘!
以上讲了三种上首义:普贤和文殊是释迦佛法会里的上首,以两…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