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士做为(「作为」)代表,总摄了会场上一切菩萨;弥勒菩萨是当来贤劫千佛出世期间一切菩萨的上首,所以以弥勒菩萨总摄贤劫的一切菩萨;贤护等十六正士是大会里无量无边前来集会的在家菩萨的上首。
这样才知道宣说《无量寿经》的法会有多隆重、多盛大,也才知道这样一种气象,实际反映的是弥陀愿海覆盖十方三世的极大的摄受力,无论是摄受面、摄受时间都是广大无边,在未来多少尊佛出世期间,始终不断地摄受众生。所以这愿海是在永无止息地、周遍地摄受众生,也因此在宣说阿弥陀佛愿海的法门时,极其盛大、隆重!
丙二、广赞菩萨会众咸遵普贤大士之德分三:一、总明;二、广显;三、结说。
丁一、总明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句经文分成五段来解释:第一段是“皆遵”;第二段是“普贤大士之德”;第三段是“具诸菩萨无量行愿”;第四段是“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第五段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第一、皆遵
所谓的“皆遵”,要知道遵修的是什么,又是以谁为榜样而遵修,遵修的是哪些人。回答是:遵修的是普贤行愿;是以普贤菩萨为榜样;遵修的是与会一切诸大菩萨。
合起来就是说:在这部《无量寿经》里,以普贤菩萨做为(「作为」)一切菩萨的上首(这就是“遵”或者做为(「作为」)一切菩萨,效仿的榜样),其余的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和在家的大菩萨,以及从十方世界来参与法会的无量大菩萨,都共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是“皆”的意思)。
以下解释他们遵修的普贤大士之德的具体内涵:
第二、普贤大士之德
分成四段解释:(一)普贤广大行愿;(二)成就普贤广大行愿的殊胜方便;(三)弥陀本愿怎样使行者成就普贤行愿;(四)与会无数大菩萨们都经由此方便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一)普贤广大行愿
所谓的普贤大士之德,就是指普贤广大行海。展开来说,有无量无边的普贤行;归纳起来,就是指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妙行。《华严经》说:欲成就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佛功德海,需要修持普贤十种广大行愿,所谓: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普贤”总的表示大行,有广大、无尽、圆满等涵义。“普贤”,是指一切时、一切处从身口意发出的行为,无不妙善。“圆满”,是指普贤行极其圆满,一切支分无不具足。就像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没有一点欠缺,又像车轮具足一切轮条。所谓的广大,是指以全法界心、如法界量而作。由于本性遍满一切时、处,本性中具有超过恒河沙数的性德或功能性,因此就称合本性,发起如法界量的广大行愿。“无尽”,是指每一条行愿都是尽未来际念念不断地去做。在《行愿品》里讲到四无尽句:“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等不可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比如十大愿王,每一愿都说到了尽虚空遍法界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尽未来际等等,说到了所礼境如何、随喜境如何、忏悔境如何等等,行境达到了最大量,行为的种类达到了最大量。总之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种类的行为,而且每一种行为都达到极其广大、极其圆满、极其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所有的大菩萨没有一个例外,都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来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二)成就普贤广大行愿的殊胜方便
像这样极其广大、无尽、圆满的普贤大行,怎么才能修到呢?这就要通过殊胜的方便来实现,其中极殊胜的一个方便,就是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原因是阿弥陀佛有大威神力,能使行人快速成就。
这又要看到阿弥陀佛愿海的内容,阿弥陀佛的发愿是让众生往生净土,都得到极广大的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尽等神通,得到智慧、辩才、陀罗尼、三摩地等无量无边的功德。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有的大愿都已经实现,所以能加持众生,使他开悟见到本性,然后称合本性发出广大、圆满、无尽的普贤行愿,而且能够真正做到,这样就能深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成佛。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到:“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也是必然规律。要让众生成佛,最关键的点就是明心见性。先要真正见到本性,心打开了,然后就会称合本性发起普贤行愿。这样就使得本性中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性德,以开悟的因缘,以行愿的力量,以消除了妄想执著的缘故,就能广大、周遍地发出妙力。
凡夫很可怜!如来藏一直在随着无明的因缘发生作用,宝贵的佛性都被用在起惑造业上了,结果层出不穷地变现迷乱的境界!心陷在迷乱中,起的都是反作用、邪作用。而随着觉悟的因缘,然后起的就是正作用、妙作用。而且以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力,才完全把这个心翻转过来,最终入的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这样就看出:要让众生迅速成佛,关键是打开他的心,然后再去妄执、除习气,显发本有的恒河沙数的妙德,这样来成就普贤行海。而能充当强大增上缘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以这个原因,普贤菩萨带领华严海会一致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求圆成佛果。这里有很深的秘密。《普贤行愿品》最后归结在往生极乐世界上,这是非常明显的结局。原因就是阿弥陀佛有大力量,能加持行者迅速成就普贤行愿。
所以普贤菩萨发愿说:“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现前成就此大愿”,就不只是停留在诵诵经、在心里作意、向往的层次上,而是现前成就普贤大愿!一切极其广大、圆满、极其不可思议的普贤行,都完全实证到,这叫“现前成就”。
长行文里更详细地说到:“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从这些经文就看出怎么来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借助的方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果位方便的摄持,就能使普贤行愿圆满地实现。
(三)弥陀本愿怎样使行者成就普贤行愿
凡夫的困难就是颠倒习气太重,不必刻意就自然现行,一遇到境缘就不断涌发,这样一直被烦恼和业的力量所控制,就严重地障蔽了灵知、障蔽了能力,而发不出广大的普贤行。现在怎么来破除障碍?弥陀愿海的设计就是建立具足功德庄严的净土,让众生能得得(「能得」)佛力摄持而往生净土、横超生死。
一往生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众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身体。众生在轮回里披枷戴锁(「带锁」),就是指五取蕴一直不断地相续。这样的五取蕴相续,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运转的造苦的机器,同时也就是一种不断按照过去的业力而显现苦的所在,只要它还在相续,就摆脱不了轮回的命运,就会一直落在错乱的因果循环当中。
但是走往生净土这条路,在临终这一期蕴身息灭时,自己的心和佛心相合的一瞬间,就转成了莲花化生。然后佛的加持力注入这个化现的身,就能使得他内在的妄执、烦恼、业等负面的力量无法现行,这样就从长劫惑、业、苦循环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而正面,出现的完全是清净的觉悟因缘,所以唯一不断地在显发本性的妙用,不断地往道上升进,这就是入了不退转地。所以往生就是转凡成圣的第一个关键。
再往下要知道,往生之后会发出怎样的行为?就是会不断地发出广大的普贤行,不再是过去那样目光短浅,只求现世的享乐、或者求来世善趣的享乐、或者求一己解脱,做出种种很小的行为。往生之前受惑业力量的控制,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见不到客尘的虚妄,所以就一直在随着迷乱的力量运转,也就使本性的妙力无由开发,而无法实现普贤行愿。但往生之后,由于脱开了惑业力量的系缚,由于亲见了本性,由于有佛神力的加持,因此就能开发极广大的功德,就能开展极广大的普贤行。这以后就在行为上从始至终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往生后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得到无生法忍。这以后就真正开始实行普贤大行!开始分身尘刹,化现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里,把无量众生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出来,安置在极乐世界。而这样做的时间是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四)与会无数大菩萨们都经由此方便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在这十劫里已经有无数菩萨通过往生极乐净土而得到大成就,然后从极乐净土出来,进入“园林游戏地门”,入了教化地。从此他们在十方世界里化现种种身,运用种种方便,教化无量众生。到了这次释迦佛要开演净土法门时,这些得过阿弥陀佛大恩救度的大菩萨们当然就化现过来,辅助释迦佛弘扬阿弥陀佛的法门。
把无量众生从烦恼大苦海里拔济出来,一个个送到极乐世界,这是真正救度众生的大事业。有多少佛和菩萨在做这项事业呢?包括从阿弥陀佛化出去的无数佛菩萨,包括阿弥陀佛座下已经成佛或者成了大菩萨的这些大圣者们,都在共同做这项伟大的事业。像这样辗转地教化、辗转地度脱,就成为极广大的事业。
这样才知道这部《无量寿经》一开始就说:无数大菩萨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里有很大的密意。就是指这些大菩萨当初也是随学普贤广大行愿,以行愿力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然后现前成就普贤行愿,仍然以普贤行愿力化现在十方世界普度…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