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41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分十品,现在宣讲的是第四品不放逸。
不放逸是指发了菩提心之后要谨慎取舍。此处主要宣讲对于菩萨的学处,菩萨的戒律要做取舍。首先不能舍弃菩萨戒律的根本--菩提心,如果舍弃有很大的过患;接着要思维睱满人身难得、及所断的烦恼,进而了知自己的行为要谨慎。虽然我们学过调伏烦恼的方法,但无始以来的烦恼仍然还在起作用,它的力量特别强大,现在如果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修忍辱,调伏自相续。
现在学习的内容仍是“谨慎睱满人身”。人身非常难获得,既然现在已经得到,就要用此人身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睱满人身能做什么事情?可以做调伏烦恼、修行佛法等很多殊胜的事业。得到人身之后,应该把修学佛法作为首要的任务,不能把世间事务当成首位。我们真正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世间的事务没办法帮助我们,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的只有修持佛法。作为大乘修行者,要帮助众生获得超越轮回的果位,必须发菩提心,积累广大的资粮,只有这样才能走上菩提之道,最后圆满救度众生的伟大誓愿。
获得睱满人身,必须要思维其核心意义,坚固修持佛法的决心。
现在学习科判“得后不勤而舍”,分为“略说”和“广说”。现在宣讲“广说”,分为三个科判,前面第一个科判已经讲完。
癸二、呵责彼本体:
如果得到人身没有精进修行,仍然造下堕入地狱的罪业,这是应该被呵责的。
难得此益身,今既侥幸得,
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
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极为难得并能承办一切众生利益的身体,现在既然已经侥幸获得,自己也具有明晓善恶功过的智慧,如果仍然没有修行正法而堕入地狱,就像被咒语所迷惑,令我的心迷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难得此益身”:暇满人身非常难得,前面已经分析,必须要具足各种因缘:如发愿、修持善法等才能获得。现在获得有益的身体,是以前修持善法的殊胜果报。
“侥幸得”:是说暇满人身不是靠运气好、力量大就有权利获得,而是修持善法的必然果报。为什么此处又提到了侥幸获得人身?侥幸本身有幸运的成分,但此处,并没有碰运气的意思,而是说非常难获得,居然被我获得,主要是表达极为难得之意。
世间上修善法的人本来就少,修持善法获得睱满人身的人就更少。从这个方面考虑,就可用“侥幸”一词,这么难得的人身居然被我获得。获得睱满人身,是具足修持善法的基础。
“亦复具智慧”:“具智慧”是懂得取舍之处,能够思考什么该取,什么该舍。这种取舍的智慧,我已经拥有。如果善加使用睱满人身,不管是修持十善业道、修持小乘的教法,还是修持大乘的菩提心、修持密乘,都可以实现,并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殊胜利益。如果真正完全理解睱满人身的意义,自然而然就会勇猛精进。可是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睱满人身的珍贵之处,以为随随便便就可拥有睱满人身,所以虚度光阴享受世间或做其它无意义的事情,没认识到利用睱满人身修持佛法才是最重要事。我们不能精进的原因,就是对于睱满人身的价值没有深刻体会。
为什么在修正法之初,第一个修法就要观修睱满难得?学过《大圆满前行》的道友都知道,在成佛的体系当中,最初要观修四加行,第一个修法即是观修睱满难得,之后再观修寿命无常等。这个修法之所以是所有修法中的第一步,因为只有观修睱满难得并生起定解,才可以用此人身来实现超越轮回的伟大目标。
获得人身非常有意义,得到暇满人身更加困难,如果真正把暇满难得这个修法修好,是不会用此人身去造罪业的,更不会空耗这个人身,哪怕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愿意念咒语、观修心性,或在修持善法等方面下工夫。所以,观修睱满难得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已经侥幸地获得的这个身体是修法的第一个基础。
第二个方面:“亦复具智慧”。已经获得睱满人身的人,都有一定的取舍智慧。具足“暇满”,是指没生为喑哑之人,不管是自己的眼根、耳根、还是意根都没有缺失,尤其是意根不缺失就具有智慧。但此处“具智慧”,主要指进入佛门,接触到殊胜的佛法,知道取舍之处,就是在睱满人身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佛法,了知佛法的要义,了知必须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或者已经了知修行的方式。
“若仍堕地狱”:第一:具足人身;第二:具足取舍的智慧。在此条件下,如果没有守护菩萨戒,没有调伏自己的烦恼,却继续造严重罪业,令自己死后堕入地狱,这就让人匪夷所思。
“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就像一个正常人的心,被咒语迷惑之后就会迷失,不能正常思维。如果按正常人的思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会很清楚,可一旦心被咒语所迷惑,就会忘失本心,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上师在《入行论广释》中引用《亲友书》的事例:鸯崛魔罗---指鬘(无恼指鬘),本是个很善良的人,后来被师母陷害,师父给他念了咒语之后,迷失了善良的本心,持刀疯狂地杀了999人,后来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咒语的力量消失,他才恢复本心深切忏悔,最后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这就是心被咒语迷惑之后失去本心,昧于取舍因果的事例。《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也是被梵天的咒语所迷惑,差点破戒。在佛经中记载了很多修行者、比丘等,被咒语迷惑之后,破戒并做出非法的事例。
咒语的力量很强大,它可以让一个正常人的心迷失。修行者的心相当于正常人的本心:具足暇满人身,具足取舍的智慧,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依智慧,修持佛法,一步步趋向解脱道。如果自己没有认真修学佛法,没有坚固菩提心,最后因舍弃菩提心,违犯菩萨戒,造了大罪而堕地狱,相当于被咒语所迷惑,使心迷失而无法正常地思维,无法按照所学做取舍,修行佛法。
这种咒语是什么?让正常人的心迷失的是一些世间密咒,让修行人的心迷惑的就是烦恼,无始以来藏在内心中的烦恼,相当于密咒,如果自己的心被烦恼的咒语力量所迷惑,就会忘失为利益有情成佛的本心。如果在修行过程中没有谨慎而放逸,就是被呵斥的对象。
本品主要宣讲不放逸,我们得到人身之后怎样谨慎取舍。此科判是“得后不勤而舍”,就是说如果得到暇满人身,却没有勤奋修持佛法,很容易舍掉暇满人身堕入地狱。在世间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如果让一个人学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让一个人学坏只要三天,很短的时间就能达到目标。同理,要走向解脱之道,战胜习气烦恼,需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如果要堕地狱,不需加任何功用,很快就会堕落。其它教言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修行善法,好似一个人推一个大铁球上山,本来空手爬山已经很费劲,再推着大铁球,每前进一步,都会非常辛苦。如果推到一定高度,一放手铁球一下子就会滚到山脚下。在修行过程中,调伏烦恼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如果不谨慎取舍,对不放逸的修法没真正的体会而让心堕落,就会像比喻中所讲的铁球,一放手很快就回到原点,回到造业众生的行列中。所以要思维这些道理、比喻和实例,经常反观自己的身语意。如果没有精进,得到人身不勤而舍,真应该被呵责。
癸三、观察彼因:
前面讲到“则如咒所惑,令我心迷失,”它的因是什么?这个科判观察其因。
惑患无所知,何蛊藏心耶?
“惑患”就是隐藏的、迷惑的过患。“无所知”:什么因让我迷惑?让我受骗?我居然不知道内心藏了什么坏东西。(“蛊”,少数民族有下蛊、放蛊的做法,谁吃下蛊后就可以被控制。广义的蛊,是不好的、坏的事物。)
是怎样的蛊毒藏在我们心中?以前没有发现,现在通过观察、通过佛菩萨的教言,发现藏在我心中的蛊毒、惑患就是烦恼。内心贪嗔痴等烦恼,让我们没办法好好修道,一而再、再而三让我们重回轮回的老路,让我们的思想和凡夫的思想一致,反之,如果我们的思想和圣者的思想完全一致,就会走向解脱之路。虽然现在我们的思想还没有和圣者的完全一致,但至少在向大乘的思想、向解脱的思想靠近。比如现在我们按照《入菩萨行论》等大乘经论的思想学习、精进、如理思维,逐渐心就会成熟,变成圣者的思想。
通过分析观察,我们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心与解脱道、圣者的心一致,否则跟轮回众生的心一致,就会继续轮回。现在我们幸运地获得了暇满人身,遇到了殊胜的佛法,了知了修行的方式,如果抓住机会精进修持,逐渐就能调伏烦恼的心,逐渐和佛、菩萨的殊胜智慧相应,通过修习解脱道从轮回中出离。
庚三(谨慎所断烦恼)分三:一、观察所断烦恼:二、生起断除欲乐;三、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
前面连接文提到,烦恼藏在我们心中一直在作怪,现在对所断烦恼要谨慎,以前不知烦恼在我们心中,没有认为是怨敌,无始以来一直在培养它、迁就它、纵容它,贪心、嗔心就好像朋友、亲人一样一直伴随我们,我们已习惯有贪心、嗔心的生活。
断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认识它的过患,指出它的真实面目,之后才能生起断除的意乐。这样在断烦恼过程中,遇到了痛苦,才愿意忍受。不管小乘的修法、还是大乘显宗、密乘的修法,相续中自相的烦恼必须断除。
由于修行人的根性不同,所以断烦恼的方式也不同:对实执心重的人,告诉他烦恼有个本体,然后通过实有的智慧去断除它;有时告诉他烦恼如梦如幻,断除它的智慧也如梦如幻;有时直接讲烦恼的本体就是智慧..…
《《入菩萨行论》第4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