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41課

  《入菩薩行論》第41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一起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分十品,現在宣講的是第四品不放逸。

  不放逸是指發了菩提心之後要謹慎取舍。此處主要宣講對于菩薩的學處,菩薩的戒律要做取舍。首先不能舍棄菩薩戒律的根本--菩提心,如果舍棄有很大的過患;接著要思維睱滿人身難得、及所斷的煩惱,進而了知自己的行爲要謹慎。雖然我們學過調伏煩惱的方法,但無始以來的煩惱仍然還在起作用,它的力量特別強大,現在如果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就要想盡一切辦法修忍辱,調伏自相續。

  現在學習的內容仍是“謹慎睱滿人身”。人身非常難獲得,既然現在已經得到,就要用此人身做最有意義的事情。

  睱滿人身能做什麼事情?可以做調伏煩惱、修行佛法等很多殊勝的事業。得到人身之後,應該把修學佛法作爲首要的任務,不能把世間事務當成首位。我們真正想要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世間的事務沒辦法幫助我們,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只有修持佛法。作爲大乘修行者,要幫助衆生獲得超越輪回的果位,必須發菩提心,積累廣大的資糧,只有這樣才能走上菩提之道,最後圓滿救度衆生的偉大誓願。

  獲得睱滿人身,必須要思維其核心意義,堅固修持佛法的決心。

  現在學習科判“得後不勤而舍”,分爲“略說”和“廣說”。現在宣講“廣說”,分爲叁個科判,前面第一個科判已經講完。

  癸二、呵責彼本體:

  如果得到人身沒有精進修行,仍然造下墮入地獄的罪業,這是應該被呵責的。

  

難得此益身,今既僥幸得,

  

亦複具智慧,若仍墮地獄,

  

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極爲難得並能承辦一切衆生利益的身體,現在既然已經僥幸獲得,自己也具有明曉善惡功過的智慧,如果仍然沒有修行正法而墮入地獄,就像被咒語所迷惑,令我的心迷失,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難得此益身”:暇滿人身非常難得,前面已經分析,必須要具足各種因緣:如發願、修持善法等才能獲得。現在獲得有益的身體,是以前修持善法的殊勝果報。

  “僥幸得”:是說暇滿人身不是靠運氣好、力量大就有權利獲得,而是修持善法的必然果報。爲什麼此處又提到了僥幸獲得人身?僥幸本身有幸運的成分,但此處,並沒有碰運氣的意思,而是說非常難獲得,居然被我獲得,主要是表達極爲難得之意。

  世間上修善法的人本來就少,修持善法獲得睱滿人身的人就更少。從這個方面考慮,就可用“僥幸”一詞,這麼難得的人身居然被我獲得。獲得睱滿人身,是具足修持善法的基礎。

  “亦複具智慧”:“具智慧”是懂得取舍之處,能夠思考什麼該取,什麼該舍。這種取舍的智慧,我已經擁有。如果善加使用睱滿人身,不管是修持十善業道、修持小乘的教法,還是修持大乘的菩提心、修持密乘,都可以實現,並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殊勝利益。如果真正完全理解睱滿人身的意義,自然而然就會勇猛精進。可是我們沒有真正體會到睱滿人身的珍貴之處,以爲隨隨便便就可擁有睱滿人身,所以虛度光陰享受世間或做其它無意義的事情,沒認識到利用睱滿人身修持佛法才是最重要事。我們不能精進的原因,就是對于睱滿人身的價值沒有深刻體會。

  爲什麼在修正法之初,第一個修法就要觀修睱滿難得?學過《大圓滿前行》的道友都知道,在成佛的體系當中,最初要觀修四加行,第一個修法即是觀修睱滿難得,之後再觀修壽命無常等。這個修法之所以是所有修法中的第一步,因爲只有觀修睱滿難得並生起定解,才可以用此人身來實現超越輪回的偉大目標。

  獲得人身非常有意義,得到暇滿人身更加困難,如果真正把暇滿難得這個修法修好,是不會用此人身去造罪業的,更不會空耗這個人身,哪怕一分一秒的時間都願意念咒語、觀修心性,或在修持善法等方面下工夫。所以,觀修睱滿難得是非常有價值的。現在已經僥幸地獲得的這個身體是修法的第一個基礎。

  第二個方面:“亦複具智慧”。已經獲得睱滿人身的人,都有一定的取舍智慧。具足“暇滿”,是指沒生爲喑啞之人,不管是自己的眼根、耳根、還是意根都沒有缺失,尤其是意根不缺失就具有智慧。但此處“具智慧”,主要指進入佛門,接觸到殊勝的佛法,知道取舍之處,就是在睱滿人身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佛法,了知佛法的要義,了知必須要從輪回中獲得解脫,或者已經了知修行的方式。

  “若仍墮地獄”:第一:具足人身;第二:具足取舍的智慧。在此條件下,如果沒有守護菩薩戒,沒有調伏自己的煩惱,卻繼續造嚴重罪業,令自己死後墮入地獄,這就讓人匪夷所思。

  “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就像一個正常人的心,被咒語迷惑之後就會迷失,不能正常思維。如果按正常人的思維,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都會很清楚,可一旦心被咒語所迷惑,就會忘失本心,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上師在《入行論廣釋》中引用《親友書》的事例:鴦崛魔羅---指鬘(無惱指鬘),本是個很善良的人,後來被師母陷害,師父給他念了咒語之後,迷失了善良的本心,持刀瘋狂地殺了999人,後來因爲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咒語的力量消失,他才恢複本心深切忏悔,最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這就是心被咒語迷惑之後失去本心,昧于取舍因果的事例。《楞嚴經》中阿難尊者也是被梵天的咒語所迷惑,差點破戒。在佛經中記載了很多修行者、比丘等,被咒語迷惑之後,破戒並做出非法的事例。

  咒語的力量很強大,它可以讓一個正常人的心迷失。修行者的心相當于正常人的本心:具足暇滿人身,具足取舍的智慧,在這樣的前提下,應該依智慧,修持佛法,一步步趨向解脫道。如果自己沒有認真修學佛法,沒有堅固菩提心,最後因舍棄菩提心,違犯菩薩戒,造了大罪而墮地獄,相當于被咒語所迷惑,使心迷失而無法正常地思維,無法按照所學做取舍,修行佛法。

  這種咒語是什麼?讓正常人的心迷失的是一些世間密咒,讓修行人的心迷惑的就是煩惱,無始以來藏在內心中的煩惱,相當于密咒,如果自己的心被煩惱的咒語力量所迷惑,就會忘失爲利益有情成佛的本心。如果在修行過程中沒有謹慎而放逸,就是被呵斥的對象。

  本品主要宣講不放逸,我們得到人身之後怎樣謹慎取舍。此科判是“得後不勤而舍”,就是說如果得到暇滿人身,卻沒有勤奮修持佛法,很容易舍掉暇滿人身墮入地獄。在世間中也有這樣的說法:“學好叁年,學壞叁天”。如果讓一個人學好,需要很長的時間,但讓一個人學壞只要叁天,很短的時間就能達到目標。同理,要走向解脫之道,戰勝習氣煩惱,需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如果要墮地獄,不需加任何功用,很快就會墮落。其它教言中也有這樣的例子:修行善法,好似一個人推一個大鐵球上山,本來空手爬山已經很費勁,再推著大鐵球,每前進一步,都會非常辛苦。如果推到一定高度,一放手鐵球一下子就會滾到山腳下。在修行過程中,調伏煩惱需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如果不謹慎取舍,對不放逸的修法沒真正的體會而讓心墮落,就會像比喻中所講的鐵球,一放手很快就回到原點,回到造業衆生的行列中。所以要思維這些道理、比喻和實例,經常反觀自己的身語意。如果沒有精進,得到人身不勤而舍,真應該被呵責。

  癸叁、觀察彼因:

  前面講到“則如咒所惑,令我心迷失,”它的因是什麼?這個科判觀察其因。

  

惑患無所知,何蠱藏心耶?

  “惑患”就是隱藏的、迷惑的過患。“無所知”:什麼因讓我迷惑?讓我受騙?我居然不知道內心藏了什麼壞東西。(“蠱”,少數民族有下蠱、放蠱的做法,誰吃下蠱後就可以被控製。廣義的蠱,是不好的、壞的事物。)

  是怎樣的蠱毒藏在我們心中?以前沒有發現,現在通過觀察、通過佛菩薩的教言,發現藏在我心中的蠱毒、惑患就是煩惱。內心貪嗔癡等煩惱,讓我們沒辦法好好修道,一而再、再而叁讓我們重回輪回的老路,讓我們的思想和凡夫的思想一致,反之,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聖者的思想完全一致,就會走向解脫之路。雖然現在我們的思想還沒有和聖者的完全一致,但至少在向大乘的思想、向解脫的思想靠近。比如現在我們按照《入菩薩行論》等大乘經論的思想學習、精進、如理思維,逐漸心就會成熟,變成聖者的思想。

  通過分析觀察,我們必須要調整自己的心與解脫道、聖者的心一致,否則跟輪回衆生的心一致,就會繼續輪回。現在我們幸運地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到了殊勝的佛法,了知了修行的方式,如果抓住機會精進修持,逐漸就能調伏煩惱的心,逐漸和佛、菩薩的殊勝智慧相應,通過修習解脫道從輪回中出離。

  庚叁(謹慎所斷煩惱)分叁:一、觀察所斷煩惱:二、生起斷除欲樂;叁、能斷除煩惱而生歡喜。

  前面連接文提到,煩惱藏在我們心中一直在作怪,現在對所斷煩惱要謹慎,以前不知煩惱在我們心中,沒有認爲是怨敵,無始以來一直在培養它、遷就它、縱容它,貪心、嗔心就好像朋友、親人一樣一直伴隨我們,我們已習慣有貪心、嗔心的生活。

  斷煩惱,首先要認識煩惱。認識它的過患,指出它的真實面目,之後才能生起斷除的意樂。這樣在斷煩惱過程中,遇到了痛苦,才願意忍受。不管小乘的修法、還是大乘顯宗、密乘的修法,相續中自相的煩惱必須斷除。

  由于修行人的根性不同,所以斷煩惱的方式也不同:對實執心重的人,告訴他煩惱有個本體,然後通過實有的智慧去斷除它;有時告訴他煩惱如夢如幻,斷除它的智慧也如夢如幻;有時直接講煩惱的本體就是智慧..…

《《入菩薩行論》第4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