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罪业很重要。在修法过程当中,罪业会变成修法的违品,如果我们在修法过程中罪业很重,这个果就很难现起。我们从整体的角度,还有从个别修法的角度讲违品,能够对治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讲第三个——依靠对治来引申重大的善法。这个方面我们前面以布施为例来宣讲,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对治,都要去引申出来,把这个对治引申出来才能成就大福善。
第四个就是它的对境,对境当中讲到了恩悲福田。实际上就是讲恩田、悲田和福田,那么恩田是什么?恩田就是对我们有恩德的人,比如世间的老师、父母、传授佛法的师长等等。这些方面就是属于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就是恩田。还有悲田,就是产生悲心的对境,很可怜的众生叫做悲田。然后是福田,福田就是指这些已增上功德的人,比如说僧团、佛、法、上师等等。就是从修证上,或者从福德方面来讲,很容易引发巨大福报,这个叫做福田。
有时恩田和福田有些冲突,原因是侧面不一样,一个是从恩德角度讲,一个是从福德很超胜的角度讲。如果我们依靠福田,就很容易增长福德,它们的侧面不一样,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上师在讲记当中提到,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经庄严论注释》中讲过,针对不同的修行者,对待田的态度或者看法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小乘的修行者比较关注于自我解脱,所以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福田方面。如果经常供养福田或承侍福田,更容易增长修行的功德。福田的功德越超胜,得到的利益就越大,所以经常供佛或者供养僧团等等,可以依此增长福德。
大乘的修行者一方面很注重福德,因为从自利方面,自己的功德增长。但是从大乘的角度出发是着重利他的,那么大乘的修行者对于悲田方面很注重,甚至于对待悲田态度超胜于对待福田的态度。“发心为利他”,就是把利他放在首位,把慈悲心放在首位,因为大乘是以利他为主旨的,所以对悲田很重视。
而且福田和悲田之间有不一样的地方:福田就是功德越超胜福德越大,供佛和供四果阿罗汉,供佛的功德就大得多;如果供养四果阿罗汉和供养初果阿罗汉,那么供养四果阿罗汉功德大;如果供养比丘和供养居士,供养比丘的功德大,是这样辗转增长的。对悲田来讲,就是谁的痛苦越大,你对他做利益的功德越大。比如说你给一般人做布施和给一个乞丐做布施,因为真正的乞丐很痛苦,你能遣除他的痛苦,得到的功德更大。从悲田的角度,就是越苦的得到的功德越大,所以布施乞丐功德大。如果布施乞丐和布施一个旁生呢?布施旁生的功德大;如果是布施旁生和布施恶鬼呢?比如说有时候做一些水布施,倒剩饭的时候,念一些观音心咒去利益这些恶鬼,或者说倒一些水在地上,念一些观音心咒加持,或者烧一些焦烟来利益恶鬼。利益旁生和利益恶鬼比较,因为恶鬼的痛苦重,所以说利益恶鬼的功德大。恶鬼和地狱众生比较起来,就是利益地狱众生的功德大。针对地狱众生我们做一些回向、念经。悲田是缘越悲惨的对境去做布施、做利益的功德越大,福田是越超胜的利益越大。
作为一个菩萨,悲田当然也是着重关照的对象,因为福田能够增长很多功德,所以在菩萨道中也有广做供养的说法。通过这样殊胜的对境,缘着这些对境就可以成就大福善,这是从成就善法方面讲。所以我们如果想在有限的精力、时间当中,让所修的法变得有力的话,那么这个颂词当中给我们开示的这个窍诀就非常重要了。
前面我们做过这样的对比:两个人修同样的一个法,比如同样都在放生,一个人是恒常做,一个人是偶尔做;一个人是具有强烈的因——欲乐,一个人是随随便便的心态;一个人身心当中有对治,另外一个人没有。钱都是一样的,如果具足了常时间、有强烈欲乐等条件的人,懂得这个善巧方便,同样做一个放生的仪式十五分钟,做完之后,他得到的业就是重业,如果没有这些,就是轻业。如果一次是这样,十次是这样,一辈子都是这样,这样二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为什么有些修行者证悟得早,而有些人做很长时间之后,功德一点都不增长,和这些条件还是有很直接的关系。所以为什么叫善巧方便?什么叫做窍诀性的一种修法,这些都是窍诀性的修法,就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在最短的时间当中让这样的业变得有力,变成重业,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善业是这样,反过来讲,恶业方面也是这样的。那么“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我们从反方面看的时候,成就的可以是一种大的罪恶。那么怎么样成就大的罪恶?就是恒时去做一个不好的事情:每天去杀一只鸡,或者杀一只虫,像这样经常做、恒常做,这个业就变成重业了。你没有停止的意识,而且有一个想要恒常做的心。“恒常”,时间方面讲就是连续不断。“强欲乐”:是指在做罪业的时候,以一个很强的欢喜心做。反过来讲,你在做的时候很勉强、很不舒服,做的时候有惭愧心等等,这样的话业不强,业就不会成为重业。然后“对治”就是说,在做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对治?比如说前面讲惭愧心,我在做恶业的时候有一个惭愧心,觉得不好,那么虽然做了,但是不会成就大的罪业,他有个对治,因为有后悔、惭愧的心态在里面。
还有就是“恩悲福田”,那么做恶业的时候,如果我们以恩人为対境恩将仇报:比如对自己恩德很大的父母,去打骂或者去顶撞、杀害,这个罪业很重的。还有给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或者世间当中我们的恩人,如果对他们造这些恶业,因为他们是恩田,所以就会成就大的罪恶。然后“悲田”,比如去杀害旁生也有过失。对于“福田”比如三宝、上师,你去诋毁、伤害,也会成就很大的罪恶,这是说怎么让业变得重的情况。
当然此处是宣讲变得有利,反过来思考,我们千万要让我们的善业成为重业,不要让我们的恶业成为重业。我们在造恶业的时候时间尽量不要长,如果是迫不得已造,偶尔造,造的时候不要有强大的欢喜、强大的欲乐,造的时候最好有对治,有它的违品。然后要尽量避免福田、恩田、悲田,如果是这样的话,业虽然造了,但是也不会很重。但是如果这里面的条件都具足的话,那么罪业就会成为重业。
第二个科判:修行方法。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这就是修行的方法。怎么样修行呢?我们懂得了善巧方便,也具有了信心,就应该常时间地修善。一切的善法,应该自己主动去做,不仰仗别人经常性地劝勉或者鞭策。我们分析这里讲到的修行方法,有三个要素和条件:第一是善巧;第二个是具信;第三是常修善。
第一个条件是“善巧”,善巧就是说你要懂得方法,能够抓住它的扼要,能够抓住它的核心,这个方面叫善巧。比如说前面讲到了四个条件,能够掌握这四个条件去做。我们应该掌握善巧做事情,你在世间上做事情的时候,要掌握它的技巧,关键的东西你要掌握。如果主要的东西你不掌握,其他的你做很多不一定有效果。所以我们修法、学习也需要一种善巧方便,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具信”。具信就是我们做善法的时候要有信心。如果有了这样的自信心,就可以坚持下去;或者我们对上师三宝、对善恶因果有一种信心、有一种对境,这是会促进你修行的,就会有效果。所以要素当中,第一是要懂得正确的方法,第二是必须要有信心。信,一方面是自信,一方面是要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因为我们修行不单单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要借助他力,比如说对佛、对上师三宝经常做祈祷,通过上师三宝的力量加倍我们、加持我们。这个时候,我们里面有信心,外在有加持力,再去修行的话,可以让我们的心愿尽快地实现,所以“具信”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就是“常修善”,“常”就是恒常,常时间地修持善法。经常性地去坚持,这样我们修持善法真正会有一个成果。“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也很重要,就是我们修善法应该独立自主地去做、主动去做,谁也不要依靠。那么我们需要了知:比如说谁也不要仰仗,我们还需不需要依止上师啊?还需不需要依止这个团体?实际上是需要的,这是宣讲的层次或者侧面不一样。一方面来讲,我们在初学的时候,当然需要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指点,需要善知识给我们传授教法或者加持我们,还有我们需要团体的力量。经验说明,或者很多事例说明:如果一个人单打独斗成功的机率很低,而如果依靠团体的力量,他就很容易承担、很容易成就。即便是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成就,如果是跟随团体修行佛法,也不至于掉队很厉害、退失得很厉害。
我们有时总觉得在团体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很不舒服,或者觉得是浪费时间、心很散乱等等,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有时我们想一个人修行,一个人看书,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情况(但我不是百分之百决定):一个人单干的,他就是坚持两三个月之后,因为没有督促、缺少监督,所以两三个月之后可能就慢慢退失了修善法的意乐。
所以如果和团体在一起,和上师在一起,就可以帮助我们在修法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加有效率,因为互相之间有监督、有鼓励等等,所以在修行佛法过程当中,团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方面我们要依靠。最后,我们要慢慢在团体中学会一种独立的智慧,要养成能够独自修行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三皈依当中有依靠僧宝,皈依僧是修行的助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需要助伴,修行才能圆满,所以我们依靠团体的原因是这样。但是我们在依靠团体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慢慢养成能够独自修行的能力。因为一切万法无常,或者说到了一定的时候情况会改变,这个团体还存不存在也不好讲。或者团体存在,自己还有没有这种机缘再在这个团体当中继续修行也不好说。所以我们在团体的环境中时,要尽量使自己具有一种独立自主修行的能力。
还有…
《《入菩萨行论》第64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