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善己应为,谁也不仰仗”,意思就是说,我们对于修行善法应该有一个更加自主的、更加独立的修行态度,因为我们依靠团体,是依靠团体的压力,然后让我们去向善,但是我们还应该培养一种自己修行的能力。自己把修行的事情,修行的因果真正通过观察,已经非常明了、非常清楚了。我依靠团体也是这样,不依靠团体,我也有自己独自修行的一种动力或者能力,这是最好的。因为我们老是依靠其他人扶持的话,也没办法真正走得特别远。因为,一切聚会终究是会分散的,聚际必散,有这样一种道理。
不管我们是依止上师也好,依止团体也好,总有一天要分离的,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即便是离开了这种团体,离开了上师,我的修行也能够继续往前走?这就要求我们在共修的过程当中,逐渐要获得一种能力。我们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要离开团体,刚开始修行的确是需要鞭策的,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也非常了知这种方式。我们刚开始修法的时候,就是依靠一种对佛法的信心,其他的动力都是缺少的,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位上师,要有一个善知识天天督促你。或者上师说:今天我讲的这堂课,明天要复述,明天要讲考,明天要抽到谁、点到谁,就要让他把今天的课讲一遍。上师给了我这个压力,然后我必须要回去看书去复习,因为如果我讲不好的话可能在其他道友面前丢脸,或者上师会不高兴,会责骂我,或者不让我学法等等,反正我想到这些后果之后,我就去很精进地看书。每天都是这样,我们就在上师的这种帮助下开始去看书了。或者说,要来考试了,前段时间好多道友参加了考试,参加考试实际上也有这样的作用。比如说安排什么时间要考试,大家为了要考得好,或者为了不至于考得太差,所以就开始把以前学的东西再来复习、再来串习。把以前所学习的东西再温习一下,这对自己增长智慧,或者提醒自己修行的方式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或者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有些时候上师以很严厉的方式来批评我们,指出我们的过失,这时依靠上师的加持,我们也会精进一段时间。有时上师会鼓励:这段时间你做得不错,表扬我们,我们内心当中很高兴,觉得我做对了,我如果这样做了上师会很高兴,会赞叹我,然后我又精进一段时间,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不行了,之后上师又会用其他的方式,或者再用呵斥你的方式让你再精进,实际上慢慢这样过来,不知不觉当中几年就过去了,几十年就过去了,那么在这个环境当中,在这个时间段当中,我们的智慧就开始慢慢成熟,所以说基本上是上师扶着我们在走,团体扶着我们在走。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离开,就好像一个脚不好的人或者一个老年人必须要依靠拐杖走路,拐杖一扔他就会摔倒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上师和团体就相当于我们的拐杖,我们必须要依赖这个拐杖才能走,当我们伤势复原了,我扔开拐杖也可以独立走了。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是要依靠上师和团体的力量,然后让我们去精进。
但是前面我们分析了,我们不能老是以为:反正上师在这儿,反正团体在这儿,我现在不学习以后再学。就是为了对治这种问题、这种惰性,显现上佛陀都示现了涅槃。佛陀示现涅槃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些比丘、一些人认为:反正佛陀会常住世间,我现在不学习也可以,不修法也可以,反正佛陀会常住。为了让当时和后代的很多修行者能够精进起来,所以佛陀示现了涅槃,上师也会示现涅槃,无常的本性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总是有一种想要依赖他人才能修行的心态,总有一天我们会失败的,就像上师在讲记中讲的乌龟的比喻。所以对我们修行来讲,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培养一种自己能够独立修法的动力,不需要上师鞭策,不需要什么其他的压力,就说讲不讲考,我也要认真看书,考不考试,我也要看书。像这样就是有一种我自己学习的动力,修行的动力。我念咒不是为了去报数,而是考虑到我的确需要念佛,我的确需要念咒,因为念佛念咒能够帮助我调服我的心,或者能够帮助我累积很多资粮,我的确需要发愿,我的确需要做事,我的确需要放生,我的确需要去听课,因为我真的需要它,我真的确需要这个,我才去做的,我是很自主地主动去做的,而不是因为我害怕什么脸面保不住,害怕上师不高兴,害怕怎么怎么样。如果总是要有一个依靠,这个依靠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失去的,我们在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修法,但假使有一天这个压力不存在了,谁又来扶着你走呢?没有人扶着我们走了。所以对我们的修行来讲,初学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人来鞭策,经常有人来管我们,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方法,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因为众生就是有一种惰性,刚开始没人管,没人去引导的话,通过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但是如果真正自己有了力量之后,上师在,非常好,上师不在了,自己也能够修行,这个能力我们必须要主动去达到。
有时候看我们的修行,的确有点像挤牙膏,挤牙膏的时候,我们挤一下它就出来一点,不挤的时候它就不动弹了,再挤一下它又出来一点,不挤它就不动,所以有时我们的修行就是这样,给点压力我们就修一点,不给压力就不做了。有这个压力当然好,还是能够让我们去做,但是我们不能总是靠这种方法,我们学习菩萨道,就应该有一种自己很情愿的、独立自主的心态。
还有一个比喻是捅青蛙,大家可能捅过青蛙,捅青蛙的时候,你捅一下它就跳一下,你不捅它就不跳了,所以有时我们修行心态也是这样,如果有点压力、有点鼓励,自己就愿意做。比如上师说要给大家发奖,谁达到标准每人发一个铜像,觉得有铜像、有奖品了,我赶快去考好点,那么这是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的方式来让我们做。
真正严格意义上来讲,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是说,每个众生、每个修行人都愿意自己好,都愿意自己解脱,真正严格来讲的话,修行的事情应该是自主地、非常主动地去做的,本来是这样。但是,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因为有惰性,就因为有很多缺陷,所以大部分众生就没办法自主去做,所以上师、佛菩萨只有用一些善巧的方法带着我们走。有时成立团体,跟着团体一起走,反正整个团体在往前走,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往前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善巧方便。或者上师有时呵斥我们,有时奖励我们,有时鼓励我们,通过很多方法让我们保持一种修法的心,带着我们慢慢往前走,走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智慧成熟了,之后我们就要独自去修行,不管有没有人来鼓励我们、鞭策我们,我们都愿意自己去修行。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就是因果的思维、因果的抉择。如果我们真正把这个缘起、因果的问题搞透了,我们真正自己很愿意主动去修行,不管鞭策与否,给奖不给奖,骂不骂,反正这个事情我自己很愿意去做。培养一种很愿意去做,很愿意去修行的心态很重要。念一句佛号,多念一句,从狭隘的角度来讲,多念一句是我自己得到利益了,多念一句我就多积了一分资粮,我多磕一个头,多听一堂课,多增长一分智慧,实际上这都是自己要做的,现在不做以后也要做,所以从这方面考虑清楚了,想透了之后,自己就会很愿意去做了。
我们学习这种修行方法的时候,《入行论》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些很具有智慧的颂词、教言,我们应该反反复复去分析,放在我们的心里,经常性去思考,之后我们在修法念咒或者打坐、看书时,就会有一种自主的动力。
第三个科判:宣说胜劣取舍。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这个颂词就是说胜劣取舍。首先讲胜劣,再讲取舍。那么胜劣是什么呢?胜劣就是“施等般罗蜜,层层渐升进”。什么是取舍呢?“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施等般罗蜜,层层渐升进”就是讲: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层层渐升进,它是一层一层地递进的,它的次第是由易而难,由粗而细,然后功德也是由小而大,深度是由浅而深,所以是层层渐升进。
虽然它是有一个次第,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看情况,“勿因小失大”,不要因为小的利益而放弃大的利益,应该在“大处思利他”。什么是大处呢?“思利他”就是大处。我们在面临取舍的时候,不要因小失大,到底什么是大呢?大处就是思利他,思利他就是大处,所以应该把利他放在首位,这是字面意思。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它隐藏的意思,或者深层次的意思。菩萨修道以六度作为主要修行,在《经庄严论》中讲,六度四摄各有分工。六度主要是偏重于自利的,当然不能说是完全自利,没有他利。真正来讲,菩萨圆满自功德是用六度来圆满的。四摄是利众的,主要是他利,通过四种法来摄受众生。胜劣就是讲前面是劣的,后面是胜的。菩萨在圆满六度的时候,布施、持戒......这样层层渐升进,由易而难。在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经庄严论注释》中,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针对布施来讲,一切众生都可以做,国王可以做,修行者也可以做,屠夫、妓女也可以做,一般的人都可以做布施,这是可以全民参与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要做一点布施比较容易,比如我们在社会上捐一元二元、五元十元钱都很容易。
然后通过布施进入持戒,持戒和布施比较起来,持戒就困难了。有这么多人参与布施,但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持戒。我们说你们要去守戒律,首先国王就不干了,国王说我不持戒,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去享受,其他老百姓持戒的问题要考虑考虑,不能杀生不能偷盗,像这样可能做不到,所以持戒就困难多了。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持戒,发誓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以持戒比布施难得多。
持戒和安忍比较起来,安忍比持戒还困难。我能够持戒不一定能安忍…
《《入菩萨行论》第64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