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够安忍的人比持戒的人更少,安忍过了就是精进。虽然能够安忍,但不能够长期精进,如果有安忍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有些人能够精进,也有些人不能精进。精进过了就是禅定,虽然他能够精进,对善法很喜欢,但是禅定更细了。精进是喜于善法,做一些善法,但是禅定是一心专注,一心专注跟精进比较起来,有些时候精进也作为禅定的助伴。但是从它的释义来讲,禅定更细,要一心专注,专注一境当中,精进的人当中只有一小部分才能够专注。
禅定过了就是智慧,虽然能够禅定,但能够产生出世间智慧或更细的空性智慧等等,这个人就更少了。所以六度是层层渐升进,由易而难,由浅而深的。
功德方面,持戒的功德比布施大,安忍的功德比持戒大,精进的功德比安忍大,禅定的功德比精进大,智慧的功德比禅定大。
“层层渐升进”的意思就是说,刚开始让我们去布施,这个容易做,我们习惯布施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部分东西可以放弃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守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受持戒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可以安忍,通过受戒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安忍了,安忍就是忍耐力够多了,然后你就精进,在精进的基础上可以修禅定,通过禅定生起智慧。在《经庄严论》当中说“前前生后后”,当然这也是指一般而言,并不是我首先做布施我就不能守戒,从一般次第来讲,也是从圆满的角度来讲,布施容易做、容易圆满,然后持戒难一点,这样逐渐升进。
虽然次第是这样,但这里告诉我们“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不要因为一些微小的戒律放弃一些利益广大的布施。比如前面我们讲到的例子,一个修行者发心修禅定要闭关,发了誓愿就相当于戒律一样,但是很多人来了想听法,请他做法布施。法布施属于布施度所摄,而戒律度比较高,比它难。但这个时候不能说:我发了誓闭关,就不能给你们讲法,这就是因小失大了。因为给很多人讲法和一个人闭关相比,讲法利他这个方面是大益,是大处,这个时候就不要因小失大。所谓的大处就是思利他,思利他就是大处。我们平时要做一些观察,多做一些思考。
寅二(饶益他众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前面所讲的道理清楚之后,就应该精勤地饶益他众。那么在饶益他众的过程当中,如果为了利益众生,违背了一些小的学处,也是可以开许的。麦彭仁波切讲“慧远具悲者”就是佛,佛就是智慧深远,具有悲心。慧远就是很微细的地方都可以看得到,面面俱到都能够观照得到。慧远具备开许的能力,具备悲心主要是利他的大慈大悲。有悲心出发点肯定是利他,又具有利益众生的心又具有智慧,所以就具备了开许的能力。佛陀对于利益众生的菩萨,违背一些细微的学处也有开许。如果为了利众,菩萨不得不违背有些学处,这时佛陀可以开许。
注释当中讲,制定学处是为了遮止一些贪著自利的人、智慧浅薄的人,因为有些人是初学者,智慧不是很深广,给他讲智慧空性、如梦如幻,讲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道理,他接受不了,接受不了怎么办?首先从言行方面去约束他,所以就制定了很多戒律。所以学处主要是对于贪著自利和智慧浅薄的人,必须要这样去规范,通过规范去实行,这样才对众生有利。
如果有些菩萨没有自利心,是为了利他,而且智慧很深没有实执,这个时候可以开许一些佛制定的学处。因为制定学处的初衷之一,就是佛陀为了一些初学的、贪著自利的、自利心很强的人或者智慧浅簿的人,为了让他们能够趋入佛法,所以制定了一些不能做的言行,对他们有利益。但是为了利众,菩萨的确没有自私自利的心,的确智慧很深,像这样既便在利益众生过程当中,违背了一些佛陀制定的学处,佛早已经讲过这是开许的,不会有罪过。
在《大密善巧方便经》的例子当中,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大悲商主,他杀掉了慈本老者,然后累积了十万劫的资粮,有的说是八万劫。所以为了饶益他众,如果智慧很深,悲心非常强烈,也可以开许一些佛陀遮止的学处,这个方面主要是以利他为主。
我们也不能够随便说:我是为了利他,然后我去打别人、去害别人,这个方面不能够随便开许。开许的条件第一个要没有自利心,第二个要智慧很深。一般来讲,我发了善心,但有的时候是相似的善心、相似的悲心,相似的善心是没有开许的。真正是没有自利的悲心,的确是为了他众,这个时候才可以开许,否则开许一般人的话,很容易让自相续受到染污。
卯二(广说)分二:一、以财饶益;二、以法饶益。
辰一(以财饶益)分二:一、施衣食之方式;二、施身之方式。
巳一、施衣食之方式: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颂词讲到一个菩萨如何布施衣食,这里是以一个出家人的情况为例而宣讲的,因为后面有一个“三衣余尽施”。除了自己的三衣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布施。如果是在家者,自己家里养家糊口的财物当然要保留,因为其他人还要依此生存,除了这些之外,随力而布施。此处以食物和衣服为例,首先“食当与堕者”,我们的食物分成四份,第一份与堕者,第二份无怙者,第三份住戒者,第四份己食,自己食用。
第一个“食当与堕者”,堕者就是指一些旁生、恶鬼等,比如说有时洒一些米,给鸟或者鱼布施一些食物,或者我们给恶鬼烧一些面或者烤一些糌靶,烧焦烟布施它们,这些方面都是“与堕者”的方式,我们食物当中的一份是这样安排。
第二份是“无怙者”,无怙者就是乞丐、无依无靠的人,或者是发生饥荒、战争时候的难民。
然后还有“住戒者”,住戒者就是山居的人,住在山里修行的人或者有些寺庙的人,能够安住戒律、安住梵净行的守戒人,一部分财富给他们作供养。
然后第四部分“己食唯适用”,一份自己食用,这个就是指食物而言。但是自己所食用的部分要“唯适量”,也不能过饱,过饱容易引发昏沉,导致自己没办法打坐、修行;过饥也不行,吃得太少肯定没办法维持体力,自己要磕头、听法等会觉得很虚弱、很饿,当我们很虚弱、很饿的时候,很难有心力再去保持强盛的观想或修善法的能力,这样也是不行的,这个方面是从食物方面讲。
然后衣服方面:“三衣余尽施”。当时是以印度为例,并不是指现在的藏地、汉地。为什么制定三衣呢?佛陀在制定戒律的时候讲到,初夜的时候一件衣服就够了,中夜的时候二件衣服,最冷的时候把第三件衣报披上去,三衣就能够过夜,所以佛陀就制定了在印度的比丘,三衣基本上就可以作为所有衣服了,如果超出太多,就会违背一些戒律。所以这是针对热带的地方,三衣就足够了,但如果是寒带,比如藏地是非常寒冷的地方,单单三衣完全不够,没办法抵御寒冷,所以这个方面有开许。
除了必要的衣服之外,其他的东西没必要积累很多。当然对于现在居家的人来讲,除了必要的衣服之外,其他的衣服不必要拥有很多。如果有很多的话,可以把多余的衣服作一些布施,尽量通过财物去饶益他人,食物方面尽量去布施他人,然后衣服尽量去利益他人。此处是以衣食为例,其他财物也可以这样观察思考。尽量以自己的东西去布施给其他众生,与其他众生结缘,通过这样的方式累积善根资粮。这方面讲到了布施衣食的方式。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64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