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法,而实无所说,故曰不思议智。
佛之智慧,无量无边。纵无量无边智者,于无量无边劫,日日相续不断称叹,犹不能尽。故曰不可称智。
佛之智慧,纵然尽十方界,无与伦比俦似者,故曰无等等智。
佛为一切智慧之母,三乘智,乃至权实二智,皆由佛智出,故曰一切智智。
佛之智慧,唯佛与佛同,不共三乘,乃至一切菩萨,故曰不共他智。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彼应正言。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诸菩萨眼。诸
菩萨父。诸菩萨母。能与一切诸菩萨辈诸佛智者。贤护。如是说者是为
善说时善说是三昧也。】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彼应正言,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诸菩萨眼。
诸菩萨眼者,谓诸菩萨以此三昧力,可开佛知见也。智慧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此念佛三昧,可与菩萨实智及方便智也。故曰能与一切诸菩萨辈,诸佛智者也。
若人如是说者,是为善说此三昧经。
【贤护。若复有诸男子女人。能善说时彼当正言。是三昧者。即是佛性即
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是多闻海。是无尽藏头陀。是无尽藏头陀功德
。是无尽藏诸佛功德。是无尽藏能生深忍。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能生菩
提也。贤护。是为彼能善说时说是三昧也。】
此三昧即是三宝性,性者妙湛总持不动。意谓能令三宝常住世间也。
无尽藏者,性相常住也。此无尽藏处染不垢,修治不净,尽虚空遍法界,纵尽三世,横遍十虚。此念佛三昧,即是无尽藏,即是头陀,头陀功德,诸佛功德。
是无尽藏,能生深忍。
深忍者,无生忍,寂灭忍也。依仁王经,七八九地菩萨,得无生忍。十地及妙觉,证寂灭忍。
能生大慈大悲,能生菩提心。
表此念佛三昧,能普度十方,广兴教化也。
贤护!若如是说者,是为彼能善说此,诸佛现前三昧也。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是三昧时。彼应正言。是三昧王。能破一切诸法
黑闇。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贤护。是为彼能善说三昧也。】
能破一切诸法黑暗者,能破一切愚痴也。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者,能生一切智慧也。
【贤护。汝宜观此菩萨念佛现前三昧。为诸众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诸菩
萨辈。住于此土。遍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到诸佛所恭敬礼拜。听
闻正法供养众僧。亦不贪着。】
佛劝勉贤护菩萨说,汝应观此菩萨念佛现前三昧。因为此三昧力,可令众生得大利益。乃至一切菩萨,住此娑婆世界,便能遍见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世尊。并能到诸佛所,恭敬礼拜,闻法供僧。亦不贪著者,谓菩萨虽然见佛,而知诸法因缘生,其性皆空。故虽见诸佛,而于诸佛,不取相,不生着。如果取着,便反而不能见佛了。故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故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即能于此娑婆,以父母所生肉眼,见彼弥陀世尊也。
【贤护。以是义故诸菩萨等。若欲成就三昧王者。常当专心精勤观察彼四
念处。贤护。云何菩萨观四念处。贤护。菩萨摩诃萨常当专心观察身行
。毕竟不见一切诸身。常当专心观察受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受。常当一
心观察心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心。常当一心观察法行。而亦不见一切诸
法。】
贤护!以如是不贪着义故,菩萨若欲成就是三昧王者,当精勤观察四念处。
四念处者,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此四念处,皆因缘所生,其性空寂,故应观察。如是观察四念处,观佛亦然。佛者非相非非相,以佛彻证实相故,维摩经云,观身自相,观佛亦然,即其义也。以如是义故,菩萨欲成就是三昧王者,当专心精勤观察四念处。
以下便分别说明四念处。菩萨摩诃萨,常当观察身行,毕竟不见一切诸身。
身者五受阴集,为烦恼业所生。若无烦恼业,则五阴皆空,即是法身。身见又曰我见,五阴既空,我亦非有。外道不知此义,妄于阴身执我。于阴执我有四种,即一、执即阴为我,二、执离阴为我,三、执我在阴中,四、执阴在我中。不知阴身性空,无我随缘而假成。如是其性空寂,随缘假成而无实,是为毕竟空义。若人知身者缘起,毕竟空寂。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如是便见实相,见实相者便名见佛。故修念佛三昧者,应观察身念处,毕竟不见一切诸身也。
常当观察受行,不见一切诸受。
受由触生,无触则无受。杂阿含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乃至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是知触者,由根尘识和合而生,既然触由因缘和合而生,当知触无自性。若无自性,是无触法,故触无处所。触若在根,根应自触,不假尘、识。若无尘识,何名为触?
触若在尘,尘应有触,何关根身?若与根身无关,谁知有触?
若谓触不在根,复不在尘,而在于识。若无根尘,识云何生?
是知触无处所,触既然无,受云何有?故曰不见一切诸受。
常当一心观察心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心。
心由诸法集起,无性而随缘。若无有性,是无定心。若心有定性,则心性是常。若心性是常,则不能转恶为善,转善趣恶了。若心性是常,凡所经历,不应忘失。孩提之事,悉存脑际。若心性是常,虽经修行,当无进益。若心性是常,当是初果不至二果,二果不至三果,三果不至四果。若心性是常,当是信位菩萨不至住位,住位不至行位,行位不至向位,向位不至地位,乃至等觉不至妙觉。若心性是常,当无因果矣。是知众生心无常,方能转凡成圣。无常者,即是随缘而无定性,无定性故,方能成就无上菩提。心无定性,当知心不可得,故曰不见一切诸心。
常当一心观察法行,而亦不见一切诸法。
诸法皆由因缘所生,试观宇宙万法,无一不是因缘所生。既然法属因缘,定无自性,故曰诸法性空。龙树菩萨云,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既然诸法皆空,故曰不见一切诸法。
如是观身受心法,念佛亦然。若如是念佛者,即见法身佛也。所以经文中说遍见十方一切诸佛世尊,到诸佛所恭敬礼拜,听闻正法供养众僧,「亦不贪着」。
【贤护。如是等事谁能信者。唯彼漏尽阿罗汉及以阿毗跋致诸菩萨等。贤
护。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现前三昧。常当思惟诸佛世尊不得生
着。又亦思惟诸佛世尊。说如斯法而亦不着。又亦思惟我听闻法。一切
所为皆不得着。何以故。贤护。诸法皆空本来无生故。贤护。诸法不可
念。无念处故。贤护。诸法远离。绝心想故。贤护。诸法不可执持。真
如无得故。贤护。诸法无染。如虚空故。贤护。诸法清净。远离众生故
。贤护。诸法无浊因缘灭故。贤护。诸法无为。福伽罗不可得故。贤护
。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净故。贤护。诸法无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贤护!如是等事,唯漏尽阿罗汉,及阿毗跋致诸菩萨等,方能相信。
阿毗跋致译不退转,在初地以上。与阿罗汉,如是等人,方能相信如是等事也。
贤护!于如是念佛三昧法中,一切愚惑凡夫,常当思惟诸佛世尊,不得生着。
凡夫思惟念佛三昧不生著者,心清净也。若心清净,则不生着。心清净则无我见,无我见则不生着。无我见则不取相,不取相则不生着。不取相则无贪瞋痴,无贪瞋痴则不生着。无贪瞋痴则生清净信,生清净信则不生着。如此不生著者,方能思惟念佛三昧也。
又亦思惟诸佛世尊,说如是法,而亦不着。
又亦思惟诸佛所说「不着」之法,而亦不着。总之于诸佛所说诸法不生著者,于法不取相也。于如是不着亦不著者,不取无相也。故金刚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于法,是不着于法相。不取非法,则可不舍佛法依教起行,而不落空中。
因为于第一义中,「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有无属因缘,皆无有自性。
以无自性故,所以空是不碍有之空,说诸法空而不失于有。有是不异空之有,说诸法有而不失于空。是故虽空而常有,虽有而常空。闻空即知是有,见有即是见空。于空于有,皆不可着,即此不着,便名中道。
又亦思惟我听闻法,一切所为皆不得着,何以故下,明于一切法不得着之道理。
诸法皆空,本来无生,所以不可着。因为一切诸法,无非因缘所生。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以诸法空故,是知一切法不生。空、无生,是无其法,是故不可着。
诸法不可念,无念处故。
念是忆念,亦是欲求,诸法皆空,无有处所,焉可得念?所谓不可念者,非是对无念立念,对念立无念也。若相对而立,则念无念皆自性有。若念与无念皆自性有,自性有法,焉得谓不可念?焉得谓无念处?
应知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同理可知念是因缘念,无念是因缘无念。因缘生法,皆悉性空,故不可念。所以念无自性,不碍无念。无念亦无自性,亦不碍于念。既然念不碍无念,故念而无念。既然无念不碍念,故无念而念。如是不着于念,亦不着于无念,一切无所着,便是等正觉,是名念佛也。
故持念阿弥陀佛名号,非是于念外立无念,非是于无念外立念。如果那样,便失却一真法界义了。当知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念时正是无念,无念正是念时。念而无念则竖穷三际,假名无量寿。无念而念则横遍十方,假名无量光。念而无念是照而寂,无念而念是寂而照。寂照不二,便是无着。
诸法远离,绝心想故。
远离义者,即是空义。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寂静义者,即是离义。离义者,即是空义。空义者,即是无系着义。无系着义者,即实性义。实性义者,即真如义。真如义者,即毕竟不生义。不生义者,即不灭义。不灭义者,即无住处义。」
心想者,取相也,所谓取相为想相。既有如是等义,是则无相,故曰绝心想。
诸法不可执持,真如无得故。
一切诸法,皆是缘起。缘起之法,即是性空。空则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曰真。缘起性空,无毫末可得。以不可得故,是以法法无二无别,故曰…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