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如是法性,谓之真如。真如不可得,故诸法不可执持。
诸法无染,如虚空故。
犹虚空不为烟尘云雾所染,诸法性空,故曰无染。
诸法清净,远离众生故。
「众生」者,众因缘生也。前文曾云诸法因缘生,何故今谓远离众生呢?因为因缘所生之法,假现似有,其实皆空。空则清净,实无诸法。故曰诸法清净,远离众生。
诸法无浊,因缘灭故。
因缘无有实性,幻起幻灭。此幻起诸法,虽处染而无浊。故曰诸法无浊,因缘幻起幻灭故。
诸法无为,福伽罗不可得故。
无为者,法无生住灭相也。福伽罗亦作补特伽罗。旧译为人,或译为众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补译为数,特伽译为取,罗译为趣。故补特伽罗,译为数取趣。谓于六道之中,数数生死,轮回不已也。福伽罗缘生幻有,故不可得。
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净故。
以诸法性空,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故曰诸法即涅槃相。
诸法无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于毕竟空中,无一法可得也。
【贤护。是故诸菩萨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异相而能得入无得相故
。得见诸佛正念诸佛和合相应。亦得思惟助菩提分。念闻正法思量分别
选择菩提分。而不见自身亦不证诸法。所以者何。贤护。是中不可以色
相故而得见佛。不可以声相故而得闻法。不可以希望心成就檀波罗蜜。
不可以乐着诸有具足尸波罗蜜。不可以悭吝秘法而得涅槃。不可以深着
福伽罗想而获多闻。不可以攀缘诸行而能远离诸事。不可以乐着住处而
得证果。不可以随顺贪爱诫诸过非。不可以常乐诤成就诸忍。不可以
常行恶业而得善果。不可以声闻乘人而证菩萨念佛三昧。亦不可得诸菩
萨忍。亦不可以嫉妒取着而得空三昧。亦不可以行爱欲而入奢摩他。亦
不可以懈怠懒惰证诸圣道。乃至不可以不舍异念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贤护!是故诸菩萨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异相而能得入无得相故。
因为诸法空无生故;诸法不可念无念处故;诸法远离,绝心想故;诸法不可执持,真如无得故;诸法无染,如虚空故;诸法清净,远离众生故;诸法无浊,因缘灭故;诸法无为,福伽罗不可得故;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净故;诸法无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所以菩萨若欲思惟念佛三昧者,不可以异相,而能得入无得相也。
异相者,是执着彼此相,能所相,分别相也。应知心念佛时,心即是佛。心外无佛,亦无非佛。佛外无心,亦无非心。如此无分别执着于彼此能所,方契入于无得相也。若以分别执着彼此能所等差异相,便不能得入无得相了。
得见诸佛,正念诸佛,和合相应。
不可得法,还须无住着心相应。诸佛非色非非色,非声非非声,乃至非一切法非非一切法,故毕竟不可得。如果以住着心求见佛念佛,心佛便不能和合相应了。必须以无住着心,无取相心,方能与佛和合相应。
亦得思惟助菩提分,念闻正法,思量分别选择菩提分。而不见自身,亦不证诸法。
不但念佛如此,亦得思惟助菩提分法,念闻其余正法,思量分别选择菩提分法,亦应不生住着心,亦复不分别所证诸法。于此「不住着」,亦不生住着。故不碍思量分别选择也。
助菩提分法,广说无量,略说即三十七助道品。
所以者何?因为于是第一义中,不可以色相见佛,不可以声相闻法。总而言之,即不可取相见佛闻法也。
不可以希望酬报心,成就布施波罗蜜。若以希望酬报心,行于布施,便是有所住着。若行于布施,而无希求之心,便无所住着。如是则能度尽无量无边无数众生,而不着众生相了。
不可以乐着三界有之心,而具足净戒波罗蜜。尸波罗蜜即净戒波罗蜜。持戒生好处,生好处者,生于人天受福报也。因为戒之功德,可令行者不堕三途,生于人天。如果乐着人天福报,便仅名持戒,不名持戒波罗蜜。
不可以悭吝秘法,而得涅槃。因为涅槃是清净无为,而悭吝秘法,则心有人我想,增减想,生灭想,故不能得涅槃。
不可以深着福伽罗想,而获多闻。
因为福伽罗者,众因缘生。因缘生者,性空也。如实知其性空,便增长智慧。故于福伽罗不着其相,方能增智慧。而多闻者,智慧之母也。不过多闻不取相,方为智母。如果多闻而取相,反成智障。故曰不可以深着福伽罗想,而获多闻也。
不可以攀缘诸行,而能远离诸事。
此处诸事,指烦恼言。不谓佛事,法事,僧事,及诸功德事。攀缘诸行,能生一切烦恼。故曰不可以攀缘诸行,而能远离诸事。
不可以乐着住处,而得证果。
舍离欲乐,放下一切贪着,方能证果。证果者,得解脱也。不乐着住处,方能解脱。
不可以随顺贪爱,诫诸过非(应为离诸过非)。
过非者,生死苦果也。生死苦果,由无明爱取而生,而爱即无明也。由无明而生行,由无明行而生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生死过非。此是由过去世之无明行,生现在世之过非。由爱而生取,由取而生有,由爱取有而有未来世之生死。此是由现在世之爱取有,有未来世之过非。故曰不可以随顺贪爱,离诸过非也。
不可以常乐诤,成就诸忍。
诸忍者,生忍与法忍也。生忍可成就无量福,法忍可成就无量慧。然乐斗诤者,既坏生忍,复坏法忍。
不可以常行恶业,而得善果。善恶因果不爽也。
不可以声闻乘人,而证菩萨念佛三昧。亦不可得诸菩萨忍。
菩萨念佛三昧,是圆顿大乘法。声闻乘人,乐着小乘,故不能证菩萨念佛三昧。诸菩萨忍者,无生法忍。谓声闻乘人,不能得菩萨无生忍也。一切法无生,得无生忍者,即是见诸法性。故佛于大涅槃经云,声闻乘人不见佛性,以不见佛性故,得声闻道。
不可以嫉妒取着,而得空三昧。
三三昧者,谓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无愿三昧,亦名无作三昧,或无起三昧。嫉妒取着则着于有法,故不得空三昧。
不可以行爱欲,而入奢摩他。
奢摩他译曰止,行乎爱欲,则入于散乱,故不入奢摩他。
不可以懈怠懒惰,证诸圣道。唯勤行精进,方能证圣道也。
乃至不可以不舍异念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异念者,念不专一,多诸余杂念也。如果念不专一,不舍余杂念,便不能成就思惟诸佛现前三昧。所谓异念诸「物」者,诸余事物也。
【贤护。是故我今以此三昧付嘱世间诸天王辈。受持守护。亦付于汝。当
来宣布勿令断绝。于是世尊说斯法时。有八那由他欲色界诸天子。皆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无量百千人。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而斯辈皆于未来过恒沙劫。尽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
号。名正解脱如来应供等正觉。住世教化寿命亦等。贤护。以斯初发菩
提心故。尚得如是无量功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况复我昔
行菩提时供养我者,彼宁不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贤护。复有
无量无边众生。闻说此法得净智眼。复有八百诸比丘等。于诸漏中心得
解脱。】
世尊告贤护言,我今以此三昧,付嘱世间诸天王辈,亦付嘱于汝。于当来世宣布,勿令断绝。
诸天王辈,即四大天王。四天王分别护四部洲,曰护世四王,故佛言世间诸天王辈。付嘱四大天王者,令其护持世间诸念佛人也。
世尊说此法时,有八那由他欲界及色界天子,发无上菩提心。那由他译为亿。及无量百千人,亦发无上菩提心。
佛授记言,斯等辈皆于未来过恒沙劫,成就无上佛道。皆同一号,名正解脱如来应供等正觉。皆住世教化众生,彼佛寿命亦等。
佛呼贤护言,如是等辈初发菩提心,尚能具足成就无上佛道。何况那些于我昔日行菩提时,供养于我者。彼等宁不速成无上菩提也。
贤护下,佛说余众生得益。净智眼即法眼净,此通大乘小乘。小乘初果见四圣谛,曰法眼净。大乘初地得无生忍,曰法眼净。
于诸漏中心得解脱。漏者烦恼也,断烦恼障曰心解脱。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谁当受持此三昧 彼于福聚不可量 斯等戒行无尘垢 本心清净犹如镜
谁当受持是三昧 多闻深广无边崖 智慧自然无缺减 功德盛满若明月
谁当受持是三昧 得诸佛不思议 智慧观察希有法 不思议人皆守护
谁常受持此三昧 曾见无量诸世尊 彼佛说法难称量 皆当奉承修供养
谁能受持此三昧 彼为世间作灯光 大悲如斯拔众生 所有世尊悉供养
谁能受持此三昧 未来无数诸圣尊 若有菩萨欲见者 清净信心修供养
谁能受持此三昧 彼胜得利难思议 善能下生于人间 常得出家善求食
谁能护持此三昧 彼受多福不思议 复能住持于将来 获斯功德最后利】
佛以偈重诵此义。偈中文显义明,不必解释。
多闻深广无边崖,应为多闻深广无边涯。大悲如斯拔众生,应为大悲如斯拔众苦。
具五法品第十
【尔时贤护菩萨。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白
佛言。世尊。唯愿世尊及比丘僧。明日食时临顾我家受我供养。怜愍我
等诸众生故。世尊默然受贤护请。时彼贤护知佛受已。顶礼尊足右绕三
匝于是辞还。遂复诣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所。到已顶礼波阇波提比丘
尼足。而即白言。愿阿梨耶。及诸尼众怜愍我故。受我明朝所设微供。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默然受请。贤护知已顶礼辞还。时彼贤护复
诣宝德离车子所。语宝德言。宝德。汝来汝之所有亲戚眷属朋友知识。
及此会中优婆塞众。乃至一切王舍大城。及以自余城邑聚落诸新来者。
为我请曰。受我明朝所设饭食。尔时宝德离车童子受贤护言。即告会中
诸优婆塞亲戚眷属等曰。仁辈当知。彼贤护菩萨。令我告汝。明日食时
受我微供。尔时贤护菩萨。宝德离车子。及善商主长者。伽诃岌多居士
子。那罗达多摩纳水天长者。并及一切诸余眷属朋友知识等。顶礼佛足
已。还彼贤护菩萨舍宅。到已佐…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