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法,而實無所說,故曰不思議智。
佛之智慧,無量無邊。縱無量無邊智者,于無量無邊劫,日日相續不斷稱歎,猶不能盡。故曰不可稱智。
佛之智慧,縱然盡十方界,無與倫比俦似者,故曰無等等智。
佛爲一切智慧之母,叁乘智,乃至權實二智,皆由佛智出,故曰一切智智。
佛之智慧,唯佛與佛同,不共叁乘,乃至一切菩薩,故曰不共他智。
【賢護。若複有人能善宣說。彼應正言。今此叁昧即是一切諸菩薩眼。諸
菩薩父。諸菩薩母。能與一切諸菩薩輩諸佛智者。賢護。如是說者是爲
善說時善說是叁昧也。】
賢護!若複有人能善宣說,彼應正言,今此叁昧即是一切諸菩薩眼。
諸菩薩眼者,謂諸菩薩以此叁昧力,可開佛知見也。智慧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此念佛叁昧,可與菩薩實智及方便智也。故曰能與一切諸菩薩輩,諸佛智者也。
若人如是說者,是爲善說此叁昧經。
【賢護。若複有諸男子女人。能善說時彼當正言。是叁昧者。即是佛性即
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是多聞海。是無盡藏頭陀。是無盡藏頭陀功德
。是無盡藏諸佛功德。是無盡藏能生深忍。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能生菩
提也。賢護。是爲彼能善說時說是叁昧也。】
此叁昧即是叁寶性,性者妙湛總持不動。意謂能令叁寶常住世間也。
無盡藏者,性相常住也。此無盡藏處染不垢,修治不淨,盡虛空遍法界,縱盡叁世,橫遍十虛。此念佛叁昧,即是無盡藏,即是頭陀,頭陀功德,諸佛功德。
是無盡藏,能生深忍。
深忍者,無生忍,寂滅忍也。依仁王經,七八九地菩薩,得無生忍。十地及妙覺,證寂滅忍。
能生大慈大悲,能生菩提心。
表此念佛叁昧,能普度十方,廣興教化也。
賢護!若如是說者,是爲彼能善說此,諸佛現前叁昧也。
【賢護若複有人能善宣說是叁昧時。彼應正言。是叁昧王。能破一切諸法
黑闇。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賢護。是爲彼能善說叁昧也。】
能破一切諸法黑暗者,能破一切愚癡也。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者,能生一切智慧也。
【賢護。汝宜觀此菩薩念佛現前叁昧。爲諸衆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諸菩
薩輩。住于此土。遍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到諸佛所恭敬禮拜。聽
聞正法供養衆僧。亦不貪著。】
佛勸勉賢護菩薩說,汝應觀此菩薩念佛現前叁昧。因爲此叁昧力,可令衆生得大利益。乃至一切菩薩,住此娑婆世界,便能遍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世尊。並能到諸佛所,恭敬禮拜,聞法供僧。亦不貪著者,謂菩薩雖然見佛,而知諸法因緣生,其性皆空。故雖見諸佛,而于諸佛,不取相,不生著。如果取著,便反而不能見佛了。故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故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即能于此娑婆,以父母所生肉眼,見彼彌陀世尊也。
【賢護。以是義故諸菩薩等。若欲成就叁昧王者。常當專心精勤觀察彼四
念處。賢護。雲何菩薩觀四念處。賢護。菩薩摩诃薩常當專心觀察身行
。畢竟不見一切諸身。常當專心觀察受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受。常當一
心觀察心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心。常當一心觀察法行。而亦不見一切諸
法。】
賢護!以如是不貪著義故,菩薩若欲成就是叁昧王者,當精勤觀察四念處。
四念處者,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此四念處,皆因緣所生,其性空寂,故應觀察。如是觀察四念處,觀佛亦然。佛者非相非非相,以佛徹證實相故,維摩經雲,觀身自相,觀佛亦然,即其義也。以如是義故,菩薩欲成就是叁昧王者,當專心精勤觀察四念處。
以下便分別說明四念處。菩薩摩诃薩,常當觀察身行,畢竟不見一切諸身。
身者五受陰集,爲煩惱業所生。若無煩惱業,則五陰皆空,即是法身。身見又曰我見,五陰既空,我亦非有。外道不知此義,妄于陰身執我。于陰執我有四種,即一、執即陰爲我,二、執離陰爲我,叁、執我在陰中,四、執陰在我中。不知陰身性空,無我隨緣而假成。如是其性空寂,隨緣假成而無實,是爲畢竟空義。若人知身者緣起,畢竟空寂。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如是便見實相,見實相者便名見佛。故修念佛叁昧者,應觀察身念處,畢竟不見一切諸身也。
常當觀察受行,不見一切諸受。
受由觸生,無觸則無受。雜阿含雲,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乃至緣意法生意識,叁事和合觸。是知觸者,由根塵識和合而生,既然觸由因緣和合而生,當知觸無自性。若無自性,是無觸法,故觸無處所。觸若在根,根應自觸,不假塵、識。若無塵識,何名爲觸?
觸若在塵,塵應有觸,何關根身?若與根身無關,誰知有觸?
若謂觸不在根,複不在塵,而在于識。若無根塵,識雲何生?
是知觸無處所,觸既然無,受雲何有?故曰不見一切諸受。
常當一心觀察心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心。
心由諸法集起,無性而隨緣。若無有性,是無定心。若心有定性,則心性是常。若心性是常,則不能轉惡爲善,轉善趣惡了。若心性是常,凡所經曆,不應忘失。孩提之事,悉存腦際。若心性是常,雖經修行,當無進益。若心性是常,當是初果不至二果,二果不至叁果,叁果不至四果。若心性是常,當是信位菩薩不至住位,住位不至行位,行位不至向位,向位不至地位,乃至等覺不至妙覺。若心性是常,當無因果矣。是知衆生心無常,方能轉凡成聖。無常者,即是隨緣而無定性,無定性故,方能成就無上菩提。心無定性,當知心不可得,故曰不見一切諸心。
常當一心觀察法行,而亦不見一切諸法。
諸法皆由因緣所生,試觀宇宙萬法,無一不是因緣所生。既然法屬因緣,定無自性,故曰諸法性空。龍樹菩薩雲,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既然諸法皆空,故曰不見一切諸法。
如是觀身受心法,念佛亦然。若如是念佛者,即見法身佛也。所以經文中說遍見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到諸佛所恭敬禮拜,聽聞正法供養衆僧,「亦不貪著」。
【賢護。如是等事誰能信者。唯彼漏盡阿羅漢及以阿毗跋致諸菩薩等。賢
護。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現前叁昧。常當思惟諸佛世尊不得生
著。又亦思惟諸佛世尊。說如斯法而亦不著。又亦思惟我聽聞法。一切
所爲皆不得著。何以故。賢護。諸法皆空本來無生故。賢護。諸法不可
念。無念處故。賢護。諸法遠離。絕心想故。賢護。諸法不可執持。真
如無得故。賢護。諸法無染。如虛空故。賢護。諸法清淨。遠離衆生故
。賢護。諸法無濁因緣滅故。賢護。諸法無爲。福伽羅不可得故。賢護
。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淨故。賢護。諸法無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賢護!如是等事,唯漏盡阿羅漢,及阿毗跋致諸菩薩等,方能相信。
阿毗跋致譯不退轉,在初地以上。與阿羅漢,如是等人,方能相信如是等事也。
賢護!于如是念佛叁昧法中,一切愚惑凡夫,常當思惟諸佛世尊,不得生著。
凡夫思惟念佛叁昧不生著者,心清淨也。若心清淨,則不生著。心清淨則無我見,無我見則不生著。無我見則不取相,不取相則不生著。不取相則無貪瞋癡,無貪瞋癡則不生著。無貪瞋癡則生清淨信,生清淨信則不生著。如此不生著者,方能思惟念佛叁昧也。
又亦思惟諸佛世尊,說如是法,而亦不著。
又亦思惟諸佛所說「不著」之法,而亦不著。總之于諸佛所說諸法不生著者,于法不取相也。于如是不著亦不著者,不取無相也。故金剛經雲,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于法,是不著于法相。不取非法,則可不舍佛法依教起行,而不落空中。
因爲于第一義中,「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有無屬因緣,皆無有自性。
以無自性故,所以空是不礙有之空,說諸法空而不失于有。有是不異空之有,說諸法有而不失于空。是故雖空而常有,雖有而常空。聞空即知是有,見有即是見空。于空于有,皆不可著,即此不著,便名中道。
又亦思惟我聽聞法,一切所爲皆不得著,何以故下,明于一切法不得著之道理。
諸法皆空,本來無生,所以不可著。因爲一切諸法,無非因緣所生。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以諸法空故,是知一切法不生。空、無生,是無其法,是故不可著。
諸法不可念,無念處故。
念是憶念,亦是欲求,諸法皆空,無有處所,焉可得念?所謂不可念者,非是對無念立念,對念立無念也。若相對而立,則念無念皆自性有。若念與無念皆自性有,自性有法,焉得謂不可念?焉得謂無念處?
應知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同理可知念是因緣念,無念是因緣無念。因緣生法,皆悉性空,故不可念。所以念無自性,不礙無念。無念亦無自性,亦不礙于念。既然念不礙無念,故念而無念。既然無念不礙念,故無念而念。如是不著于念,亦不著于無念,一切無所著,便是等正覺,是名念佛也。
故持念阿彌陀佛名號,非是于念外立無念,非是于無念外立念。如果那樣,便失卻一真法界義了。當知念即無念,無念即念。念時正是無念,無念正是念時。念而無念則豎窮叁際,假名無量壽。無念而念則橫遍十方,假名無量光。念而無念是照而寂,無念而念是寂而照。寂照不二,便是無著。
諸法遠離,絕心想故。
遠離義者,即是空義。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雲:「……寂靜義者,即是離義。離義者,即是空義。空義者,即是無系著義。無系著義者,即實性義。實性義者,即真如義。真如義者,即畢竟不生義。不生義者,即不滅義。不滅義者,即無住處義。」
心想者,取相也,所謂取相爲想相。既有如是等義,是則無相,故曰絕心想。
諸法不可執持,真如無得故。
一切諸法,皆是緣起。緣起之法,即是性空。空則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曰真。緣起性空,無毫末可得。以不可得故,是以法法無二無別,故曰…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