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念止;勿念经,勿念法;勿念是,
勿念非;勿念舍,勿念取;勿念想,
勿念识;勿念断,勿念着;勿念空,
勿念实;勿念轻,勿念重;勿念难,
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浅;勿念广,
勿念狭;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
勿念子;勿念亲,勿念疏;勿念憎,
勿念爱;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
勿念败;勿念清,勿念浊。断诸念,
一期念,意勿乱,常精进,勿懈怠。
勿岁计,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
除睡眠,精其意。常独处,勿聚会。
避恶人,近善友,亲明师,视如佛。
执其志,常柔弱,观平等,于一切。
避乡里,远亲族,弃爱欲,履清净。
行无为,断诸欲,舍乱意,习定行。
学文慧,必如禅,除三秽①,去六入②。
绝淫色,离众受,勿贪财,多畜积。
食知足,勿贪味,众生命,慎勿食。
衣如法,勿绮饰。勿调戏,勿憍慢,
勿自大,勿贡高。若说经,当如法。
了身本,犹如幻,勿受阴①,勿入界②。
阴如贼,四如蛇③,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因缘会,因缘散。
悉了是,知本无。加慈哀,于一切,
施贫穷,济不还。是为定,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
佛告颰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④,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碍故不见。颰陀和,菩萨当作是念。时诸佛国境界中,诸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无所蔽碍。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譬如人闻堕舍利国有淫女字须门,复有人闻淫女阿凡和利,复有人闻优婆洹复作淫女。时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之淫意即动,是三人皆在罗阅祗国同时念,各于梦中到其女边,与共栖宿。觉已,各自念之。”
佛告颰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为喻。汝持是事,为人说经,使解此慧,至不退转地无上正真道,若后得佛,号曰善觉。”
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不坏色。何以故?色、痛痒①、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②,不坏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
佛告颰陀和:“是菩萨三昧谁证者?我弟子摩诃迦叶、因坻达、须真天子,及时知者,有行得者,是为证也。如是颰陀和,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族,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属,喜共言语,觉为知识说之如是。”
佛言:“菩萨闻佛名字欲得见者,常念其方,即得见之。譬如比丘观死人骨,著前观之,有青时,有白时,有赤时,有黑时。其色无有持来者,是意所想耳。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自在,欲见何方佛即得见。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见其形,若以持镜,若麻油,若净水、水精③,于中照,自见之。云何宁有影从外入镜、麻油、水、水精中不也?”
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镜、麻油、水、水精净故,自见其影耳,影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
佛言:“善哉,颰陀和!色清净故,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
佛尔时说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槃。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愿。”
四事品第三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
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①;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
复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会人至佛所;二者,合会人使听经;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
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写是三昧;三者,教自贡高人内②佛道中;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
佛尔时说偈言:
“常信乐,于佛法,精进行,解深慧。广分布,为人说,
慎无得,贪供养,意善解,便离欲。常念佛,有威德,
悉见知,无数变。过去佛,及当来,并现在,人中尊。
诸相好,若干种,黄金色,无秽漏。坚固教,无极慧③。
听是法,无乱心,常舍离,懈怠行。无恚害,向他人,
敬于师,当如佛。慎无得,疑斯经,一切佛,所歌叹。
常造立,佛形像,常教人,学是法。行如是,得三昧。”
佛告颰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萨得是三昧不精进行者,譬如人载满船珍宝渡大海,船中道坏。阎浮利人皆大愁忧,念失我尔所宝。菩萨闻是三昧不学者,一切诸天人民皆悲忧言,乃失我尔所经宝。”
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举。闻是深三昧,不书、学、诵、守持如法者,是为愚痴。譬如痴子,人持栴檀香与之而不肯受,谓之不净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谓不净。嗅之知香,视之知净,其人闭目不嗅、不视也。”佛言:“闻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痴子,是为无知。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自谓如法,反作轻戏言,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言,是何等说?从何得是语?为自合会作是经,非佛所说。”
佛告颰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评此值几钱?”贾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值满中宝。””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与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萨闻是三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痴子。”
佛言:“菩萨闻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拥护,无所畏,持戒完具,是为高明,智慧深入,当分布语人,展转相教,当令是三昧久在世间。”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不供养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妒,贪财利故,欲求名誉。但欲哗说,不信深经,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学,反诽谤是经,言非佛所说。”
《净土经论·念佛诀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