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无者也不能成立为所生。
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观察,所生之法不成立,又如何成立能生之因呢?能生之因不可能存在,因此所谓“因缘存在”之说并不合理。
壬二、破斥所缘缘。
这主要指能取心和所取境之间的因果关系。所取境可以成为能取心的所缘缘,但是在胜义谛上,这也是不成立的。
若有此缘法,则彼无实义,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如果他宗认为,所谓有缘法指能缘,也就是能取心,它乃为心及心所之一切法;其所缘之外境色法等为所缘缘。对方承许,所取境是能取心的心和心所的所缘缘。
自宗对此驳斥道:此缘是缘已存在的能取心(果)而为缘,还是缘不存在的能取心(果)而为缘呢?
第一,如果承许前者,既然能取心(果)已经存在了,所取境(缘)就不需要了,否则将成为无有意义。为什么?所取境是能取心的所缘缘,二者是能缘和所缘的关系,所缘是能缘的缘缘。既然这个能缘(能取心)已经存在了,那么就不再需要所缘(所取境)了。
第二,如果承许后者,既然能取心不存在,不存在的就是没有的,那么所缘缘也就不需要了。因为能缘不存在,与其相观待的所缘缘又如何存在呢?所取境是观待于能取心的,若是能取心不存在了,所取境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从观待的角度讲的,比如色法要成为眼识的所取境(所缘缘),就必须要观待眼识(能取心)。如果眼识不存在,那么这个所取境就不能成为它的所缘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讲:色法不是能取心的所缘缘,因为它对能取心没有做任何作用。能取心是无、没有,既然对它没有起作用,那就不是它的所缘境,也不能成为它的所缘缘。
以上分析是对所缘缘的果法——有境心是否存在所进行的观察。下面进一步观察,能缘是缘已经存在的外境(所缘境),还是缘并不存在的外境呢?这是对所取境进行的观察。
如果承许外境存在,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若是所取境和能取心同时存在,那么因和果二者就是同时存在的,这是不能成立的,不存在因果同时存在的情况,先有因,后有果。
如果承许外境不存在,这也不合理。既然外境不存在,则更不能将其安立为所缘缘,因为作为所缘缘的外境不存在,犹如石女的儿子一般,它是不存在的,是没有的。
无论是在能取心方面进行观察,还是在所取境上进行观察,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所缘缘是不存在的,通过所缘缘产生这些果法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壬三、破斥等无间缘。
果若未生时,则不应有灭,灭法何能缘,故无次第缘。
等无间缘也叫次第缘,在心和心所上有,在外境这些色法上没有。刹那的心和心所之间连续不断,前前息灭的同时后后产生,中间没有间隔,前前是后后的因,这叫等无间缘。心和心所都是通过这种因缘关系而产生。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现在要破斥等无间缘。
“果若未生时,则不应有灭”:果没有生,这个因也就没有灭,没有生也就没有灭。如果承许“因息灭的同时接着产生果,中间没有间隔”,但是因为没有生就没有灭,所以这个观点就不成立。
“灭法何能缘,故无次第缘”:刚息灭的这个法就要成为次第缘,但是既然灭了,就是没有,没有的法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是不存在的,又怎么能成为缘呢?所以就没有次第缘了。
这段偈颂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噶里晋美在《无畏论》中云:“灭尽不能作缘,因所谓灭尽仅为不存在而已,不存在不能成为缘故。”“灭尽”就是息灭的意思,因为它不存在了,就不能成为缘了,所以没有等无间缘而生。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则站在破四边生的角度讲,“果法尚未生起,因岂能灭尽?”果没有生的时候,所以因也没有灭的时候,生灭是观待而成立的,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灭就没有等无间缘,没有等无间缘就没有等无间缘而生故。
壬四、破增上缘。
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说有是事故,是事有不然。
若要产生任何果法,除了它自己的因缘,其它一切法都可以成为它的增上缘。因为前面已经讲了,增上缘和能作因是等同的,既然一切法都没有阻碍它产生,所以都可以成为缘。
“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一切法都无有自性,都是空性的,所以就没有有相法。
“说有是事故,是事有不然”:既然此种子等缘起法的自性稍许也不成立,则所谓此法之相又怎么能存在呢?既然其相不存在,则“以此法为因而生其果”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一切法都是无自性,都没有自相,没有法相,所以互相不能建立因果关系。若是要安立因和果,则因应该有因的法相,果应该有果的法相。如果都没有法相,怎么能成为因果呢?怎么能说“以此法为因而生其果”?这些说法就都是不合理的。所以,通过增上缘产生这些果法,这也是不成立的。
上述对四缘各自进行遮破,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这四缘都不成立,所以“四缘而生”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既然四缘都不能产生果法,所以就没有他生。既然没有生,哪有他生啊?“他”指四缘,通过四缘生叫他生。四缘不生,那就没有他生,这是别破他生。
著者首先总破四边生,再单独特别破他生。为什么这样单独特意要破他生呢?因为都认为他生比较合理,我们这些世人大部分也都认为诸法是他生,所以要破他生。佛在经中讲过很多他生的观点,如“一切有为法依因缘而生”,但这都是在世俗谛上讲的,不是在胜义谛上讲的,站的角度不一样。佛在小乘里讲了很多因缘法、关系法,在大乘,尤其在抉择空性时,佛则讲“一切无生,不生即不灭”,但是这些内容前后并不矛盾,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生就是不生,讲不生也就是在讲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6)观因缘品(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