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者”就是有相。如果一切法是有相,那么就不能有灭相。
“不应于一法,而有有无相”:因为有相和无相是完全相违的,在同一时间、同一个法上面,既有有相,又有灭相,这是不可成立的。前面讲过“有相与无相,于一法非理”,就是这个意思。
若法是无者,是则无有灭。譬如第二头,无故不可断。
前面观察的是诸法若是有者、有相的话,那不能是灭相。为什么?在一个法上既是有相,又是灭相,那是不可成立的,非理。
“若法是无者,是则无有灭”:“无者”指没有。如果诸法是没有的,即诸法不存在,那么就不存在该法的灭。
“譬如第二头,无故不可断”。比如只有一个头的人或牦牛,因为没有第二个头,若有人说“我砍断了第二个头”,他说和没说一样,既然没有第二个头,怎么能说“砍断了第二个头呢”?仅仅这样说而已,实际上没有第二个头,所以就没有砍断。同样,不存在的法,你却说该法毁灭了,既然没有所毁灭之法,你怎么能毁灭呢?
子五、以前述之理类推:
法不自相灭,他相亦不灭。如自相不生,他相亦不生。
“法不自相灭,他相亦不灭”:法不会自灭,也不会由其他法来毁灭,二者都不成立。
“如自相不生,他相亦不生”:这与前面所讲的自生与他生的遮破方式相同。前面讲“自生及他生,生法不可成”,在这里则是“自灭及他灭,灭法不可成。”这都是前面已经用过的逻辑和推理。
癸二、遮止自宗相同之过1:
庚二、摄义:
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
这是总结。前面对生住灭进行了综合的遮破,也进行了个别的遮破,结果都是不可得,都无法成立。
佛讲了有为法的三个法相:生、住、灭。若有法相,肯定有事相,肯定有有为法。现在经过观察,生、住、灭都不可得,以此缘故,一切有为法也是不可成立的,也不可得。
己二、遮破无为法:
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
既然有为法不存在,那么无为法也不存在。为什么?无为法本身是无实体的,是观待有为法而成立的。遮止了有为法,就成为了无为法。既然有为法不成立,遮止了有为法的无为法又岂能成立呢?因此无为法也就不存在了。
三、遮止与圣教相违: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对方认为:“佛陀也说了:“诸比丘,有为法有生,有灭,亦有自住法往它法之转变。”你们的立论,岂不是与佛陀唱反调吗?”意思就是,佛陀讲得这么清楚,你们还进行遮破,这不是跟佛狡辩吗?
哪里如此啊?其实,佛陀的这种说法并非了义之说,不是了义法啊!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佛讲,一切法如幻,如梦,如乾闼婆城。“如梦”,一切法犹如昨天晚上的梦境,显而无自性;“如幻”:一切法如幻相;“如乾闼婆城”,乾闼婆城也可以翻译成寻香城,指在大海上方、沙漠上方、原野等处,无实体而出现的空中楼阁、山川、林野、海空等各种景象。这都是在因缘和合下显现的,但是无有实体。佛在经中经常拿这些法比喻诸法[1此科判藏文内容空缺。现而无自性。为什么说如幻如梦?如幻如梦就是现而无自性,梦境、幻相是有显现,但是找不到它的实体。一切法在显现上有,但若是以智慧去观察,都找不到事实的实体。
这些显现也不能说完全和梦境、幻相等同,这里只是拿这些法来形容、表示诸法现而无自性的道理。佛讲生、住、灭等一切法,也可以说是一切境、一切事等,都是现而无自性的,所以都没有可靠性,都在变化,很正常。为什么呢?因为都没有实质性,都是因缘和合的现相。什么样的因缘和合了,就会显现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因缘和合了,就会显现什么样的现象。聚散、好坏、来去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应该把握当下,应该活在当下,这是最有利的,也是最正确的。
佛在《楞伽经》中讲:“有为无为无自体相,但为凡夫愚痴妄执、分别有异,犹如石女梦见抱儿。”石女梦见抱儿,被抱的是梦中的儿子,能抱的这个人是梦中石女,能见所见、能取所取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凡夫却因愚痴而妄执、分别。
佛在《般若波罗蜜经》中讲: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非有为、非无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色受想行识非有为非无为者,此是般若波罗蜜。”大家念《般若经》《心经》等时,就要念这个义理。
《金刚经》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也是在抉择佛的密意,在抉择诸法的实相。
这几天我们学习《中观根本慧论》,也许对一个智者来说,内心会是非常欢喜踊跃的;若是对一个愚者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感觉、感触,甚至心里不生烦恼就算是好的了。
我学《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很小,也没学懂。现在一看,这里所用的很多逻辑都是相同的,虽然都很简单,但是却特别尖锐,一针见血,一下就把它都破了。龙树菩萨真是位高僧啊!其实,逻辑还有很多更复杂的逻辑,我们都是学过的。但是这里的这些逻辑既简单又特别尖锐,遮破的力量太大了,一步就到位。
本品讲解圆满。
1此科判藏文内容空缺。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6)观三相品(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