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然。
轮回不存在,同样,涅槃也是不存在的。
“诸行若灭者,是事终不然”:“诸行”指五蕴所含摄的一切法。“灭”指寂灭,即涅槃。寂灭不存在,诸行不是寂灭者,为什么?若诸行是恒常性的,就不能寂灭。因为若是恒常的话,它不能有变化,因此就不能有寂灭。若诸行不是恒常而是无常的,就没有寂灭。所谓寂灭,是先有后灭。但是在一刹那当中,没有涅槃或者寂灭。所谓无常,是指在刹那刹那当中灭。所谓刹那,就是一念当中,说灭也没有灭,在这当中没有一个真正的寂灭。若是有一个事实的寂灭,那么这些有漏的法、因缘而生的这些法就都息灭了,它们的生死、往来一停止与息灭的同时叫涅槃。但是这在一刹那中是无法安立的,所以也不可得。总之,若诸行是恒常的话,不可得;若诸行是无常的话,在一刹那当中也不会有真正的毁灭。
没有实实在在的生,也没有实实在在的灭。生、灭就是一个意念,在一念当中既是生又是灭,所以都不是实实在在的生灭。若是有个实实在在的生灭,就不可能在一念当中既是生又是灭,这是不可成立的,不可能这样存在。因为这两个法是相违的,所以在一刹那、一念当中生灭是不合理的,“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刚才是对所依五蕴上面进行观察,不存在涅槃。现在是对能依众生上面进行观察,也没有寂灭,也没有涅槃。同理,若众生是恒常的,没有寂灭也没有涅槃;若众生不是恒常的,在刹那当中灭,这样也没有寂灭,也没有涅槃,所以寂灭和涅槃也是不存在的。
既然轮回不存在了,涅槃也就不存在了。轮回的法息灭的同时产生涅槃,既然轮回不存在,怎么能存在涅槃呢?这是遮破轮回与涅槃。
己二、遮破束缚与解脱: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
如果对方又认为:轮回和涅槃应该存在,因为束缚和解脱存在。众生有被贪欲等烦恼束缚,也有从中获得解脱。束缚本身就是轮回,解脱本身就是涅槃,因此应该都存在。
若是有实实在在的束缚和实实在在的解脱,那么轮回和涅槃也可以存在。但是束缚和解脱也不是事实存在,也不是真实的。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一切五蕴所摄的法,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束缚与解脱不存在。首先,如果诸行是恒常的,我们就很容易通达不存在束缚与解脱的道理,在此也就不必宣说了。如果诸行是无常的,诸行是第一刹那产生而第二刹那毁灭的有法,则在有之前不可能被烦恼束缚,之后也不可能存在解脱。因为诸行在一刹那间已经产生了,既然已经成立,就没有机会再变成异体的他法。无论是束缚还是解脱,二者都必须得有实实在在的前后变化。所谓束缚,是先没有束缚而后被束缚。所谓解脱,是先有束缚而后从中得到解脱。但若诸法是无常的,诸法若是在刹那当中生或灭的话,那就无法束缚,也无法安立解脱。所以这都是不成立的。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刚才观察的是所取诸行——五蕴所摄的这些法,现在观察的是能取众生。众生也是既不存在束缚,也不存在解脱。推理方式与抉择“诸行”相同,无论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都不能有束缚和解脱,也是不可得。
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
“若身名为缚”:若是束缚,应该是身体被束缚。这个身体指五蕴的综合。如果这种束缚存在,我们可以反问:众生是如何被束缚的?如果被束缚的众生存在,是在身体本身已经具备了束缚的情况下,还是在身体本身已经远离束缚的情况下被束缚的?
“有身则不缚”:若是此五蕴的综合——身体已经被束缚了,就不应该再有束缚,因为已经被束缚了的缘故。如果这个身体是已经被束缚的身体,已经被束缚了再要束缚,这样就是无穷无尽的束缚,这是不合理的。
“无身亦不缚”:若是这个身体是远离束缚的,则它也没有办法被束缚。为什么?已经远离束缚的身体不能被束缚,因为它是已经远离束缚的,它是不能被束缚的,它是自性事实存在的,因此它就永远是不被束缚、远离束缚的。若是它被束缚了,它的状态就变了,这样它就不是实有了。
“于何而有缚?”无论哪种情况下,被束缚都是不成立的。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而先实无缚,余如去来答。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可缚之前若是存在束缚,则可缚可以被束缚。
“而先实无缚”:但是可缚之前不能有束缚。如果可缚之前有束缚的话,它被什么束缚?这时没有可缚法,所依不存在,那此束缚是如何成立的?这是不可能的。此外,也可以通过三时法进行遮破。
若先有可缚,后有束缚,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既然可缚法已经被束缚了,就不能再由束缚来束缚,否则就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余如去来答”:破斥对方的其余推理方式,在《观去来品》中已经讲过。如“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现在讲缚者时,可以说“缚者则不缚,不缚者不缚,离缚不缚者,无第三缚者。“缚者则不缚”,因为他已经被束缚了。“不缚者不缚”,不缚者是远离束缚的,他也不能被束缚。除了缚者和不缚者之外,没有第三种情况。还有前面讲过的“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现在把“去”改成“缚”就行了。“已缚无有缚,未缚亦无缚,离已缚未缚,缚时亦无缚。”这样进行观察而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可得。
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
“缚者无有解”:“缚者”指已经被束缚的。已经被束缚的他不能解脱,因为他已经被束缚了。我们往往认为,已经被束缚的应该要从束缚中被解脱。但是他是实有的,就不能有变化。一旦有变化了,就不能说是实有的。若前后有变化,就不是实有了,也不能说是自性存在。若是自性存在的实有法,则他不能失去自性。若是失去自性,他就不是自性存在。既然他是已经被缚的众生,这个法就不能有解脱。
“不缚亦无解”:没有被束缚的,也不能解脱。所谓解脱,是从束缚中获得解脱的。如果没有束缚,从哪里得到解脱?若是没有束缚也可以从中解脱的话,那么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一切情况下都可以是解脱。
“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若束缚的同时是解脱者,是解脱者的同时就是束缚者,这样则有束缚与解脱这样相违的二法在同一时刻出现的过失。被束缚的肯定不是解脱,解脱者肯定不是被束缚者。如果两个相违的法同时在一个法上存在的话,就如同黑暗与光明、无明与智慧在同一时、同一事、同一处、同一种情况下存在一样,这是不合理的。
己三、驳斥其他过患:
对方提出:你们说没有轮回,没有解脱,没有被束缚者,也没有从中获得解脱者,那我们为了解脱而精进修行就没有意义了。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若不受诸法”:不去执着轮涅一切法,这就是解脱,当下就是涅槃。
“我当得涅槃”:反之,执着束缚,执着解脱;执着轮回,甚至有恐惧;执着涅槃,有想获得的欲望;这些本身就是束缚。没有被束缚,也没有从中解脱,不执着束缚,也不执着解脱,这本身就是解脱。若是你执着束缚、执着解脱,那都是束缚。“我将来要获得这样的无余涅槃”,并对此念念不忘之人,对我与我所的见近取执著,完全是极大的颠倒分别妄念。只要这些人没有舍弃此等念头,并任其在头脑中存在,他们就绝不会获得无上的解脱。因为只有放弃执着,才会获得解脱的缘故。
“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若是放下对轮回和涅槃、束缚和解脱的执着,那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涅槃,这叫解脱,也叫涅槃。若是没有放下对轮回和涅槃的执着,对束缚和解脱这些分别念有执着的话,这个人不会解脱,当下就是束缚,当下就是轮回。但这是要放下的,不是要放弃的。什么是不执着?就是要明白真相。你若明白真相了,自然就不执着了;不执着了,自然就不被束缚了;没有束缚的同时就是解脱,就是涅槃。
涅槃无有生,轮回亦无灭,岂可为轮回?涅槃岂安立?
所谓的“涅槃”,也就是指欲解脱者在将此等一切彻底抛弃之后,以证悟无倒实相之智而彻见的。在胜义实相当中,既不存在新诞生的“涅槃”,也不存在以前有而后来又被灭除的所谓“轮回”之法性。既然如此,又怎么能成立所谓的“轮回”?所谓的“涅槃”又如何安立为有呢?轮回和涅槃根本是不存在的。
在究竟胜义谛上,没有轮回,没有涅槃。但是在名言上,如幻如梦般地有轮回,也有涅槃。“既然是如梦如幻,涅槃肯定对我没有什么利益,轮回肯定对我也没有什么危害。这样就没有什么了。”并非如此。虽然是如幻如梦,但若是你去执着的话,一样会束缚你,一样会利益你。比如,梦境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梦境也一样能起作用。有时候我们高兴得哈哈笑,有时候我们伤心得呜呜哭。有时候做一些特别恐怖的梦,虽然它是不存在的,但是当时特别害怕,惊醒后还在那里吓得发抖。自己最喜欢的父母儿女、最亲爱的人死了,在那里悲痛得哭啊、哭啊……把枕头都弄湿了。可见,梦中一样能起到作用。同样,这些法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现而无自性的,但若是你不知真相,不好好地取舍,一样能起作用,也一样束缚你,你也可以从中解脱。
佛在《般若波罗蜜经》中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无缚无脱,是名般若波罗蜜。””色法无有束缚、无有解脱;受想行识无有束缚、无有解脱。从中无法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束缚,也无法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解脱。“若色者无缚无脱”,色法一直到识法,无有束缚、无有解脱,这是“般若波罗蜜”。
《大品般若经》云:“无缚无脱,为大庄严。”这就是大庄严,也就是大圆满。
《梵王所问经》云:“佛言:“梵王,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何以故?言生死者,但是如来假施设故,而无一人于中流转;说涅槃亦假施设,而无一人般涅槃者。””佛讲,轮回是“假施设故”,“而无一人于中流转”。没有轮回,没有生死,也没有于中流转。“涅槃亦假施设,而无一人般涅槃者。”没有涅槃,也没有涅槃者,没有获得涅槃的人。
没有轮回,也没有涅槃;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无论是轮回还是涅槃,都不是实有。这些法都是缘起之自性。
第十六品讲解圆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4)观缚解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