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7)观业品(3)▪P2

  ..续本文上一页怎么能有异熟果呢?若善恶业不存在,异熟果也不能存在。既然佛也讲了异熟果,所以异熟果应该存在。既然有异熟果,就肯定有烦恼,肯定有这些善恶业。

  现在要破这个观点。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烦恼诸业空,何况于诸身?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由无明烦恼产生这些业,由这些业产生这些果报。比如,行持十种善业,将来可以获得人间或天界的身体,可以得到人身、天身。造十种恶业,将来要堕落三恶趣,得地狱、饿鬼、旁生身。“烦恼及业”,主要是以无明烦恼而造作这些善业、恶业,产生三恶趣、三善道的这些身心。“身因缘”,烦恼和这些业是得身的因缘。

  “烦恼诸业空,何况于诸身?”烦恼和业若是事实存在,也许会有果报,得这些身。但是烦恼和业是不存在的,是不成立的。既然已经证明了业及烦恼二者的自性为空,又怎么可能言及以前者为因的异熟身呢?

  对业和烦恼都已经进行过观察,烦恼不是事实存在,业也不是事实存在。既然烦恼和业都不是事实存在,它们的果报——异熟身也不是事实存在。无论是三善道或是三恶道的这些身都不是事实存在的,所以所受的异熟身没有事实存在。异熟果就是六道里的众生,它们的身心如果事实存在,它们的因——业和烦恼也是存在的。但是业和烦恼不存在,所以身也是不存在的。

  辛三、破承受者:  

  对方认为:业应该存在,因为其异熟果的承受者(补特伽罗)存在的缘故。如果业不存在,那么(承受者)又怎么会承受其异熟果呢?如同虚空中的芒果一样。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  

  若是承受者存在,他承受的异熟果也应该存在。若异熟果存在,它们的因——业和烦恼也应该存在。但是承受者并不存在。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所谓的“承受者”,是指智慧之眼被无明遮障的凡夫,因为具备了贪爱外境的束缚,所以才会成为有漏之业异熟果的承受者。无明指什么?不知诸法的事实真相。无明遮蔽了他的觉性、智慧之眼。其实都是如幻如梦,都不是事实存在,但凡夫贪爱外境,被自己束缚了。因为无明遮蔽了他的自性、觉性,遮蔽了他的智慧之眼,他不明真相,执着这些法,贪爱人、钱,然后就被这些束缚,受这些影响。其实这都是他自己不明白真相的遭受而已;如果他明白了真相,这些都不存在,不可能有这种情况。

  “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造业的补特伽罗、众生与他所造的业,二者以一体或多体等何种方式都不可成立。之前都讲过了,若二者是一体,这是不成立的。比如,他杀生了,因此堕落地狱,遭受杀生的异熟果,这时杀生的这个人和受果报的地狱众生是一体的了。如果造业和作者是一体,要么是造业的时候就在遭受地狱之苦,要么是在地狱时也在感受人间造业的状况,所以二者不能是一体。二者更不能是他体。若作者和造业完全是他体,他不可能会遭受这样的果报,因为他们两个彻底是他体的。以一体或多体的方式,都不能建立造业和作者的关系。此外,通过三时的方式进行观察,造者和造业也不可成立。既然没有造者,没有造业,也就没有造业者遭受果报的情况,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业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是故则无有,能起于业者。  

  “业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业不是从因缘而生,也不是从非因缘而生。讲《观因缘品》、《观作与作者品》时,对此都进行了抉择。

  “是故则无有,能起于业者”:业不是从因缘而生,也不是从非因缘而生,所以业不存在。既然业并不存在,哪里有造业者?

  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若其无有果,何有受果者?  

  “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若是没有造业者,也没有所造的业,哪里能有果?

  “若其无有果,何有受果者?”既然没有果,哪有受果报的补特伽罗——人及众生?

  庚四、名言中如何安立之理: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在胜义谛、在自性中,既没有业,也没有果,以何种方式都不可能有业和果的关系存在。但是在名言中可以安立。为什么?因为诸法无有自性,所以在名言中可以安立,如幻如梦般地可以有和存在。此颂是以比喻来对此予以说明。比喻有共同承认的与不共同承认的,这里用的是不共同承认的,但这是我们佛教徒都承认的说法。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犹如世尊佛陀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他以此幻变一个人,这个幻变的人可以再幻变一个人。同样,造业者和所造的业也是如此。第一个幻变人是佛幻变的,不是事实存在的;第二个幻变人是幻变而幻变的,也不是事实存在的。这说明什么?一切法都无有自性。佛陀无有自性,所以他可以幻变人,第一个幻变人可以再幻变一个人,为什么?他也是空性的,也是无有自性的。

  前面讲过,只要允许空性,就什么都可以允许。无论是梦还是非梦,无论是晚上梦中的境相还是白天的境相,一切的显现都一样,都是从空中而生,从空中而灭。因为是空性,才有生灭;因为是空性,才有来去;因为是空性,才有业和果;因为是空性,才可以通过业产生果报。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以第一个幻变人来比喻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第一个幻变人变幻出第二个幻变人,以此来比喻业。

  佛幻变人,这个幻变人又幻变了一个人。因为是空性,所以有作者,作者可以造作业。如同幻化,这是什么意思?都是现而无自性。因为现而无自性,所以可以有这一切的显现。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这也是以比喻来说明业因果的关系。这段偈颂所用的比喻,是学佛人和不学佛人,世间人和出世间人都共同承认的比喻。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这些烦恼、善恶业及作者。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造业的补特伽罗众生、他所造的业、异熟果、承受异熟果的众生,这一切的一切法都是一样,统统都是犹如幻相,犹如睡梦中的显相,犹如阳焰,犹如空谷里的回音。“谷响”是空谷里的回音,像是有人在那边喊叫,其实没有,只是种回音。拿这些来比喻诸法现而无自性,在显现上有,但是却经不起观察,都没有实质性。

  都可以有,可以存在,但是通过观察量进行观察,这个“存在”也是不存在的。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讲的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佛在《金刚经》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以此说明这样一个真理。《梵王请问经》中讲:“佛告梵王:“若无业无果者,即是菩提。如是菩提无业无果,得菩提者亦无业无果,彼得授记及圣种性亦复如是。若无业无报者,彼圣种性亦不能起身口等业。””业和果都不是实有。这是佛在经中所讲的真理,龙树菩萨在本品里抉择的也是佛的究竟密意。

  第十七品讲解圆满结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7)观业品(3)》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