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如是遍知者”:这里讲的是证悟的功德圆满了。“万法”指一切法;“如是遍知者”指如是地证悟、证得了一切法的实相真理。
断证的功德圆满了就是佛。其实,佛有自性清净的佛和断证圆满的佛。这里指的是断证圆满的佛。虽然众生都是佛,但是断证的功德没有圆满,都是自性清净的佛,但不是断证圆满的佛。
“一切有情之怙主”:“一切有情”指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怙主就是佛,是断证功德圆满的佛。
“诸佛眷属祈莅临”:“诸佛眷属”,每一尊佛都有他的眷属,此处指诸佛以及他的眷属们。“祈莅临”,迎请到我做供养的场所里,作为我做供养的对境。
若是真正能站在前面所讲的境界里做供养,就是无来无去。这个时候怎么迎请?不用迎请,因为佛及其眷属无处不在。供品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到处都是。这个时候,无迎请而迎请,无莅临而莅临。从凡夫的角度讲,有远近、来去的差别;站在佛的境界讲,没有远近、来去的差别。站在显现的角度讲,有来去,有远近的分别;但是站在诸法本性的角度讲,没有这些分别。都是可以的。
若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不会有丝毫的怀疑。或者能够深信佛菩萨的加持力,也行。若是都没有,就得迎请了。“能不能来啊?要好好准备准备”,去迎请,迎请来了,安住于所供养的场所里,进行供养,然后祈请加持,佛加持加持。只能这样认识了。
有些人分别心特别重,无论是顶礼佛还是供养佛,都是这样分别。比如,佛堂里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三尊佛。礼拜时逐一礼拜,先给释迦牟尼佛顶礼,再给阿弥陀佛顶礼,最后给药师佛顶礼。他的意思是,若是只给释迦牟尼佛顶礼,而落下另外两尊佛,就担心他们生气、惩罚自己。分别心太重了!向每尊佛都逐一顶礼也行,一起顶礼也行,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切随缘而做,不要分别。
有人又疑惑:“佛都是一样的,但是菩萨应该单独供一供、拜一拜吧?”刚才是礼拜佛、供养佛,现在要礼拜菩萨、供养菩萨了。不用这样。其实,佛、菩萨及其眷属都是一体的。“诸佛眷属祈莅临”,眷属里面就已经包括菩萨在内了。
还有人疑惑:“佛、菩萨们是一体的,但护法应该单独供、单独拜吧?”也没必要。护法也是佛的眷属,同样可以在一起迎请、供养,都在一个坛城里。不要太分别、太执着。
我们给佛像开光也是一样。若是你有高的见解,佛像本身就是佛,直接做礼拜就可以了。若是没有高的见解,你可以先迎请,然后融入,最后融为一体了。有的人说:“开光的时候是不是必须要拿镜子照,拿米撒啊?”都可以。拿镜子照、撒米或青稞,这些都是融为一体的意思。有这样的认识和见解是很重要的。若是没有这样的见解,你拿镜子照、拿米或青稞撒一百遍也没有用。“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有这样的认知,提起这样的正念,这叫开光。相信佛菩萨一定会来,融入到佛像、佛经、佛塔里,成为一体。当你们请求开光或加持时,要明白这些道理。
悲悯我等众生故,以汝神通幻变力,
乃至我做供养间,祈请诸佛常安住。
“悲悯我等众生故”:为什么要请佛“莅临”,为什么要请佛接受供养?悲悯我等众生故。
不是佛菩萨需要,而是众生自己需要种福田。我们现在做供养,以为是佛、菩萨需要。供养佛菩萨一些供品,然后提要求,像交易一样。不是这样的。供养时一定要调整心态,心里要明白:佛菩萨降临接受供养,是悲悯我等众生。若是这样,第一可以对治自己的贪心和吝啬心,第二可以给自己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给佛菩萨做供养不要勉强。“若是不做供养,佛菩萨会不会不高兴?若是不做供养,我感到难为情,我还是做点供养吧!”这些心态都是错误的。
做供养的时候,你们要观察有没有对治自己的贪心,有没有对治自己的吝啬心?不管是做供养,还是做布施,都是修施舍心,它是福德的根本,有施舍心才会有圆满的福德。佛菩萨、那些大德高僧们的福报都是这样修出来的。在他们的相续中,只有施舍心,没有吝啬心,“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但是凡夫不是这样的,凡夫之所以不施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怕得不到。其实恰恰相反,你施舍了才能得到。放下了才能得到,随缘了才能顺利。放不下是因为怕得不到,放不下是因为怕失去。为什么说凡夫愚痴颠倒?就是因为凡夫不明白这些,做不到这些。凡夫所做的都是相反的。已经得到的放不下,怕失去;未得到的想得到,拼命地去追求。心里放下了,心态放开了,才不会失去,才不会舍弃,才会获得未得到的一切。随缘才能顺利。而你们都不随缘,都在攀缘。因为什么?就怕不顺利,就怕不圆满。其实不用担心害怕,你随缘了就顺利了,随缘了就圆满了。
“以汝神通幻变力”:其实,我们连做供养的能力都没有。你上一支香,供一束花,没有办法让佛菩萨接受,没有办法让佛菩萨拥有。但这里讲的是祈请佛菩萨,佛菩萨有接受的能力,有享用的能力。这个心态很重要。
“我已经做供养了,应该给我加持,应该给我悉地了吧?”觉得自己很了不得,然后就等着。现在有的人就是这样,到庙里上香或做功德等就是为了利益。不应该有这种心态!供养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吝啬心,磨练自己的习性,为了给自己种福田,为了圆满自己的福德。
我们应该这样想:“我现在做供养,佛菩萨不能不来。来吧!悲悯悲悯我吧!可怜可怜我吧!安住一段,作为我供养的对境。”“我没有能力让佛菩萨感到满意,我没有能力让佛菩萨接受这样的供养,但是佛菩萨肯定有能力接受供养。通过您的神通力与神变力,请接受和拥有我所做的这些供养吧!”若是能这样思维,就会直接对治我们的傲慢心,对治我们那些不好的心态。
给上师善知识做供养也是一样。有些人想“我做供养了,其他上师会给加持品,而这个上师连加持品都没有。”这时要知道这个道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给自己做的,给自己种福田。佛菩萨和上师们是你种福德的良田,你应该感激、感恩。有这样的心态真的很重要。若是没有这样的正知正见,没有这样清净的心态,做供养没有多大意义。若因为觉得加持品很好、很殊胜而做供养,还不如不做供养。
“乃至我做供养间,祈请诸佛常安住”:刚才是迎请佛菩萨接受自己的供养,现在是祈请佛菩萨安住,这就是供养仪轨。
这里有实物供养,也有意幻供养,大部分都是意幻供养。做实物供养与做意幻供养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世界中所有清净美好、珍贵稀有的东西都可以做意幻供养。做供养的时候,是以普贤云供的方式做供养,非常不可思议。意幻供养是以禅定的力量来做供养,才是清净,才是圆满的,才能积累福德,才能圆满成就。
做供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修法,希望大家都能如理如法,发自内心地做,才会获得如是的功德和利益。若是做得不如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不但不能积累福德,反而会失坏自己的福德和善根。不是为了佛菩萨,而是为了自己。我们连做供养的能力都没有,还要依靠佛菩萨的神变力。我们离开了佛菩萨,离开了佛菩萨的加持,什么也做不了,甚至连供养都做不了。真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做供养的时候,还应该有一颗恭敬之心。首先要忆念佛菩萨的功德,忆念佛菩萨的力量。接下来要反省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的不足,甚至要有惭愧之心。前面讲过恭敬心,即忆念佛菩萨的功德并生起欢喜心,忆念自己的不足与过患,甚至能生起惭愧心,这叫恭敬心。我们就要以恭敬心做供养。
今天简单地给大家讲解了《供养仪轨》。若是仔细讲,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意义。
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仪轨解释·供养仪轨(达真堪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