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九)
前面已经讲完了略说与广破,下面讲第三科。
辛三、结说所见境不成
经过以上分析,已经知道色境不成立,但是有人仍然耽著有所见境,对此圣天菩萨作了这样的遮破:
由所见生故,此瓶无少德,
故如所见生,其有性非有。
(唐译:
瓶所见生时,不见有异德,
体生如所见,故实性都无。)
难词释义
所见:即是已由眼识所证的境。
其:指瓶子。
颂文直解
总之,如果承许彼色是所见境,则在有境之识尚未遇到色前,瓶子等色已经成为所见,并不合理。因此在识遇见之前,瓶子等色并非为所见,否则盲人前的瓶子都成了盲人的所见了。而承许所见是在识遇见后新生的话,则因为所见之境是新生的缘故,之前的瓶子对此所见境没有丝毫的必要、作用、功德等。是故,就如所见需前无而新生的一样,之前瓶子的自性也并不成立。
(唐译:瓶子在烧制时,会出现红色等的德〔特征〕,可以现见到与之前的德〔特征〕不同,除此之外,没有产生与未烧位时的胚体不同的实句〔实有〕的瓶体。如果有别的瓶子等的实句之体产生,则应如所见的德句〔红色等的特征〕一样,会产生出不同的相。在能烧〔的火〕与所烧〔的瓶子〕和合〔也就是接触〕之时,既然没有其他的实句相〔实有的相〕生起,则所谓的瓶子应如空等,没有实有性,也不是色根所取境界,只是分别意识所了知,属于世俗谛,假而非实。)
释义
本颂前两句抉择了所见之境与瓶子等境无关,以此为根据,后两句得出瓶子没有自性的结论。
“由所见生故,此瓶无少德”,是说所见境是新生的,与之前的瓶子是两个不同的法,所以瓶子对所见境并没有丝毫的必要、作用,与功德等。
这里重点要理解的是“所见境”和“新生”。“所见境”仅仅指已经被眼识见到了之后的境,并不是一切的境都可以叫所见境;“新生”是指新产生的法,既然是新产生的,那么这个法的自性必然与之前的法不同。
因为眼识能见到的,只是新产生的所见境,这说明所谓之前的瓶子,其实根本没有被眼识见到过。既然没有被见到,就说明了并没有这样的瓶子存在。所以之前的瓶子只是心中的妄计,没有自性,这就是“故如所见生,其有性非有”所表达的意思。
护法菩萨与嘉曹杰大师解释的重点,则有所不同。
这以上破了外的境,接下来破内的根。
庚二、内破根法
有人想:因为眼等根是存在的,而且能见到境,所以色等境必定以自性存在。但这也是不应理。接下来圣天菩萨就会让大家认识到,人们信赖的这些眼等五根,其实也并不真正存在。
眼等皆大造,何眼见非余,
故业果难思,牟尼真实说。
难词释义
眼等:指眼等五根。
何:为何。
非余:其余四根不能如眼而见。
颂文直解
既然眼等根都由大种所造,在因上毫无差别,那为何只有眼根能见色,而其余四根不能见色呢?可见在胜义的真实中并没有眼等根。而在名言中,眼等根又是往昔业所成熟的异熟果。这深奥难思的业果,唯有佛才能作真实宣说。
释义
本颂前两句否定了眼等五根的自性,后两句回答了由此产生的有关业果深奥的疑问。
大家对自己的眼等五根很信任,世间上也都说“眼见为实”,但是从眼等五根的成因来看,它们并不值得信任。因为“眼等皆大造,何眼见非余”?就是说,眼等五根都是四大种所造的,构成它们的材料是一模一样的,那为什么只有眼根能见,其他根都不能见呢?所有五根应该同样都能见、都能闻、都能嗅、都能尝、都能觉才对。这说明眼等五根仅仅是不作真实观察时的名言安立,并不真正在胜义中成立,因此不能执为具有真实之义。
对此有人会问:既然没有真正的五根存在,那么为什么经中又说五根是过去业的异熟果呢?答:这里主要是在观察法的自性,按前面的分析,五根并没有真实、确定、不变的自性,但是这并没否定它们会因业力成熟而随缘产生。所以从世俗业果上来说,五根又具有功能,是如幻地存在的。
问:那么业是否有自性,是否在胜义中存在?如果是的话,作为业果的五根也可以在胜义中存在了。答:业同样并无自性。因为有自性的话,业就会自然保持自性,这样恶业就不会被忏悔清净、善业也不会被邪见等摧坏了;还有,业在成熟后也不消失,将永远不断地成熟下去;或者反过来说,业永远不会成熟,只会一直保持着原貌。但这都明显与名言中的事实相违,所以说明业必定没有自性。
但是,智者不会把这些见真谛的胜义理,用在观察业等的世俗法上,他们知道世俗上业果是不可思议的,世俗中每个法都是一个个连续产生的幻相。所以圣天菩萨接着说:“故业果难思,牟尼真实说。”即业果的来龙去脉,非常深奥难测,只有佛才能真实了知和宣说。
这以上破了外的境、内的根,接下来继续破密的识。
庚三、密破识法
又有人想:眼等五根应该以自性而存在,因为能见到它们的果,也就是眼识等的心识。这也不应理。
智缘未有故,智非在见先,
居后智唐捐,同时见无用。
难词释义
智:此处指识。
唐捐:此处指没有意义。
颂文直解
在以眼根见色之前,因为缺少了增上缘(眼根),因此眼识不可能产生;如果眼识在眼根见色之后产生,那么眼识就没有了意义;第三种情况是,如果承许根识同时产生的话,则根的生识作用应成无意义,如同黄牛的左右角,互相产生不了作用。
释义
本颂用“破有无生因”的方法,观察了眼根的见与眼识的知产生的不同时间顺序,以此否定了两者是因果关系,并进而否定了以识证明五根存在的可能性。其中第一、二句观察识前根后,第三句观察根前识后,第四句观察根识同时。
在名言中,识是由根、境和合产生的,因此识是果,根、境是因。而且从因可以推知有果,就像从烟可以推知有火一样,只要根、境这两个因具足,就可以证明有识这个果的存在。但是在胜义中,也就是在真实的情况下,识与根到底有没有关系,还需要用“破有无生因”进行观察。
首先,是观察果在因出现前就有,也就是在根见到色前,识就已经有了,这是“智缘未有故,智非在见先”这两句。就是说,眼根还没有见色,就不可能产生知色的眼识。就像不睁开眼睛,自然就不可能看到东西的一样。这个比较简单。
其次是观察果在因出现后才有,也就是眼根见到色之后,才产生知色的眼识。在名言中根境就是这样和合,产生了识的。但是现在是在作进一步的胜义观察。既然眼根已经见了色境,那识还需要产生吗?已经不需要了。
第三种情况,是眼识的知与眼根的见同时产生。同时产生,说明它们具有各自独立的因缘,两者之间并没有关系。
根生识的过程,总共只有这三种可能性。而经过观察,根、识之间都不可能形成因果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以识来证明根是存在的。
前面分别破除了境、根、识,接下来破除根与识的作业。
庚四、破其作业分二:一、破根之作业;二、破识之作业。
辛一、破根之作业分二:一、破眼之作业;二、破耳之作业。
在眼等五根中,圣天菩萨以眼根与耳根为例,来遮破它们能见到外境的色与声音。
壬一、破眼之作业分二:一、广说破理;二、摄义而破。
癸一、广说破理
有人说:眼根是以自性存在的,因为眼根是见色尘这一作业的作者。圣天菩萨从眼根与境是否相遇进行分析,否定了这个观点。
眼若行至境,色远见应迟,
何不亦分明,照极远近色。
难词释义
行:意思是行走,即眼根移动。
颂文直解
眼根见色尘时,要么未与境相遇,要么与境相遇,两者必居其一。首先,未遇不可能,因眼根未行至境处,怎么可能与境相遇呢?其次,如果眼根已经行至境处,而与境相遇,则见到较远之色,必将迟于见到较近之色。而且如果眼根真的是与境相遇后见到色,则极远色与极近色都应同样被清楚分明地见到,因为既然已经相遇,就不存在远近的差别之故。
释义
本颂从眼根见到境时是否与境相遇,以及相遇时在见到远色与近色的时间与清晰度这两方面的差别,来破眼根见到了境。第一句假设眼根相遇而见到境,第二句指出如此则见远色应迟于见近色,后两句假设是同时而见远近色,则见远色应与见近色同样清晰而破。
在世俗中,世间人都说眼根见到了色尘。关于这点,中观宗在不作观察的名言中,也会随顺世间的无患根识所见而作虚假安立。但是在解释胜义真相时,就不能随顺名言,而要对眼根到底能否见到色尘,作彻底的观察。
现在要破的是对眼等的执著,不管你是认为它们在名言中存在,还是在胜义中存在,凡是对眼根等有执著,认为它们的相存在,这在胜义面前来讲,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必须要作彻底的观察,要抉择为跟石女儿一样,是根本不存在、没有自性,完全是离四边八戏的大空。
学中观的时候,对显现分不是要修慈悲、修安忍那样,不敢破、不肯破,没有胆量破。不管是对第六意识里的总相,还是对名言眼识等见的所有自相,都要像是破破烂烂的衣服一样,心里能轻松地看破、放下,不执著、不在乎,不去缘这些形形色色的相…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